1964年3月,沈醉等在京的特赦人員聽到一個好消息,那就根據(jù)周總理指示,他們這批人可以到江南一帶進行參觀,而且不僅可以帶眷屬,甚至每人還發(fā)給200元零用錢。
有意思的是,由于去的這批人里面有當過皇帝的溥儀,當過親王的溥杰,還有曾任過國民黨兵團司令的杜聿明、宋希濂、廖耀湘、王耀武等人,所以被人戲稱為“帝王將相參觀團”。
3月10日,一行人浩浩蕩蕩登上了從北京直達南京的特快臥車,沈醉也高興的像個孩子。
因為這位曾經的軍統(tǒng)少將,如今已在新中國的陽光中重新定位了自己,擔任全國政協(xié)文史專員,所以此行他是開心激動的。
很快,大家乘坐火車到了南京,隨即開始乘特備的小火輪渡江,這時,他們便看到了繼武漢、重慶而橫跨長江的第三座長江大橋的巨大橋墩已經露出了水面,都無不歡呼雀躍,為新中國的宏偉建設而喜悅。
第二天,恰逢正孫中山先生逝世39周年紀念日,江蘇省政協(xié)安排參觀團去中山陵。
在中山陵,沈醉與大家一起,在堆滿花圈的中山先生坐像前行過禮后,便繞靈一周,而他的心情也是五味雜陳,應該說有點懺悔。
很快,參觀團從中山陵下來,開始去游靈谷寺。但沈醉戴卻想到靈谷寺旁邊的志公殿去看看戴笠的墳墓,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沈醉看到了令自己吃驚的情景。
眾所周知,戴笠曾經是軍統(tǒng)局的副局長(實際掌控者),而沈醉是他的直接下屬,并且對戴笠的知遇之恩銘記于心。
1932年,18歲的沈醉就由其姐夫、軍統(tǒng)元老余樂醒介紹加入復興社特務處(軍統(tǒng)前身)。他年輕、聰明、執(zhí)行力強,很快得到戴笠的賞識。于是戴笠刻意栽培他,將其視為“自己人”和“子弟兵”。
1942年,28歲的戴笠就晉升為軍統(tǒng)局總務處少將處長,成為軍統(tǒng)最年輕的少將級干部,掌管軍統(tǒng)的錢財、物資、后勤、安全等核心要害部門,足見戴笠對其信任之深。
其實沈醉當時不僅負責總務,還長期擔任戴笠的貼身隨從、機要參謀。他經常跟隨戴笠出行,負責安排行程、保衛(wèi)安全,并直接向戴笠匯報工作。戴笠甚至委托他處理一些私人事。
當然,作為戴笠的親信,沈醉更是深度參與了軍統(tǒng)的許多重要活動和機密任務,包括監(jiān)視、暗殺、情報搜集等。
此外,沈醉是極少數(shù)能自由進出戴笠辦公室和住所(如重慶曾家?guī)r戴公館)的下屬之一,無需通報。
甚至出差時,沈醉常與戴笠同乘一車甚至同住一室,這在等級森嚴的軍統(tǒng)內非常罕見。
總之,沈醉對戴笠的感受是復雜的,既敬佩他的能力、手腕和“事業(yè)心”,又對其多疑、冷酷、殘忍、反復無常的性格深感畏懼。
1946年3月戴笠因飛機失事身亡,是沈醉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和“保護傘”后,沈醉在軍統(tǒng)內迅速失勢。新任局長毛人鳳對他這個戴笠的“寵臣”并不信任,將其調離總務處這個核心位置,派往云南任站長,實質上是被排擠出權力中心。
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沈醉雖然曾參與盧漢起義,但被盧漢作為戰(zhàn)俘扣押,后被關進功德林,直到1960年才被特赦。
彼時,沈醉的眼前,不由得浮現(xiàn)起戴笠生前那令人生畏的身影:那雙深不可測的眼睛,以及舉手投足間便足以令整個軍統(tǒng)機構屏息震顫的姿勢。
據(jù)悉,戴笠的墓地,是當時蔣介石親自選定的,是沈醉親手為之營建的。由于擔心戴笠的棺材會被人打開鞭尸,當時毛人鳳做出指示,務必設法弄得特別結實。
所以沈醉特意讓人用水泥渣攪拌灌進墓穴,使棺木與整個墓穴凝結成為一大塊。這樣便不容易打開棺木了。
后來國民黨慘敗臺灣,毛人鳳也想將戴笠的尸體掘出、火化,帶往臺灣,以免落入共產黨手中。
但由于修建得太堅固,非得用炸藥炸開不可,但那樣一來尸骨也會被炸成粉末,于是大家商議后決定還是不要動的好。
不過,當時包括粟沈醉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南京一解放,這墳墓肯定會被共產黨夷為平地,因為戴笠做了許多壞事,所以必將會泄恨。
“就在那邊了?!迸阃墓ぷ魅藛T指了指前方。撥開幾叢雜亂的枯草,一座孤墳赫然顯現(xiàn)——沈醉加快了腳步。
然而,當沈醉來到墓穴近處時,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戴笠的墓地竟然完好如初!
只見青石砌成的墓室輪廓清晰可辨,墓碑雖蒙塵卻未傾倒,字跡“戴雨農將軍之墓”仍清晰可辨。唯有幾縷藤蔓悄然爬過碑身,顯出幾分歲月的荒涼,整體卻不見絲毫破壞的痕跡。
“這……怎么可能?”沈醉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微顫,“沒想到……竟保存得如此完好?!彼曋@座孤墳,聲音低沉下去,仿佛在自言自語。
沈醉心中波瀾翻涌,真的沒想到,這個名字所承載的血雨腥風,這個曾令無數(shù)人聞風喪膽的名字,竟在靈谷寺后山的冷寂中,如一枚被遺忘的殘棋,完好地封存了下來。
“沈先生?”一位文管所的管理員循聲走來,“這處墓園,屬于歷史遺留。按政策,只要沒有特殊決定,作為文物,我們有責任保護其現(xiàn)狀。”
管理員頓了頓,目光掃過沉默的墓穴,沈醉點點頭,有一種恍惚的感覺。
最終,沈醉俯下身,伸出手指,輕輕撫過那冰冷的墓碑,此時此刻,這殘碑竟成了那段歷史最沉默、最頑固的證人。
其實這墓穴之所以能存留,恐怕并非源于對墓中人的特殊關照,而是源于一種更深沉的力量——那就是對歷史本身的敬畏與理性。
下山時,暮色四合,將整座山巒染成深沉的鐵灰色。沈醉再次回望。那座孤墳靜默如謎,卻已然將答案刻入每一道石紋:一切功過是非,在歷史真實的尺度下,終將歸于它們應有的重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