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兩名日本人穿著舊日軍軍服,在街頭模仿南京大屠殺的暴行,甚至揮舞道具刀作砍殺狀。這一幕被拍攝并流傳至網(wǎng)絡(luò),引發(fā)憤怒。但更值得深思的是,這種行為在海外竟未被法律禁止,甚至被某些人輕描淡寫地辯解為“言論自由”。歷史可以被討論,但絕不能被戲謔,尤其是涉及數(shù)十萬無辜生命的慘劇。
網(wǎng)絡(luò)上常有聲音呼吁“不要仇日”,認為過度強調(diào)歷史會破壞中日關(guān)系。但真正的友好應(yīng)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chǔ)上。當日本右翼不斷挑釁——無論是街頭表演,還是政府高調(diào)介入臺海問題——所謂的“友好”更像是一種要求受害者沉默的霸權(quán)邏輯。我們并非要延續(xù)仇恨,而是拒絕遺忘與歪曲。
近年來,日本大幅增加軍費、修造航母,并在防衛(wèi)白皮書中將中國列為“最大威脅”。更令人警惕的是,其政客公然宣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試圖復(fù)刻歷史上的擴張邏輯。歷史不會簡單重復(fù),但若缺乏警惕,相似的悲劇仍可能以新的形式上演。
有人質(zhì)疑:“事情過去那么久,何必耿耿于懷?”但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仍在世,他們的傷痕尚未愈合。那些街頭表演者、右翼政客的行為,無異于在尚未結(jié)痂的傷口上撒鹽。憤怒不是源于仇恨,而是對逝者的尊重,對歷史的敬畏。
西方對納粹符號的禁忌極為嚴格,卻對日本軍國主義象征的挑釁行為視而不見。這種選擇性“寬容”暴露了國際話語權(quán)的不公。中國的聲音需要被聽見,歷史的真相必須被捍衛(wèi),否則類似的羞辱仍會繼續(xù)。
記住歷史,不是為了活在仇恨中,而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年輕一代需要了解過去,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讓國家更強大,讓歷史不再被輕慢?唯有實力與清醒的認知,才能確保和平不被踐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