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的瓷碗不光看著光潔,裝了油湯、醬料也不容易沾污,洗完跟新的一樣,這可不是靠運氣,全憑釉料調(diào)配的巧勁和燒制時的火候拿捏,里面的門道能讓普通陶土變成滑溜溜的瓷器。
先說釉料的調(diào)配,這是讓瓷碗變光滑的關(guān)鍵,釉料其實就是一層玻璃質(zhì)的薄膜,刷在碗坯上燒透后,能把陶土的細孔全封住,自然就不容易掛臟,最基礎(chǔ)的釉料得有瓷石和草木灰,瓷石里含石英、長石,燒出來透亮,草木灰是稻草、松木燒剩下的灰,里面的鉀元素能讓釉料更順滑。
老匠人按三灰七石的比例混合,加水磨成漿,像磨豆?jié){一樣磨得細細的,用篩子過幾遍,確保沒有粗顆粒,不然燒出來的釉面會坑坑洼洼。
想讓釉面更光潔,還得加釉果,這是一種純度高的瓷石,磨成粉摻進去,能增加釉的光澤度,就像給釉料加了層 “亮油”。
要是想讓碗帶點顏色,比如青瓷,就加氧化鐵,少加點是淡青,多加點成豆青;白瓷則要把釉料里的鐵元素除干凈,用清水反復淘洗釉料,直到水變清,燒出來才雪白透亮。
有些講究的瓷碗,釉料里還會摻點動物骨灰,比如牛骨、羊骨,燒出來的釉面像玉一樣溫潤,而且特別滑,裝了黏糊糊的米粥也能一沖就凈。
釉料調(diào)好了,還得會上釉,碗坯先陰干,不能曬太陽,不然會裂,然后用毛筆蘸釉漿刷在表面,里外都得刷勻,厚了燒出來會流釉,像眼淚一樣掛在碗邊;薄了又封不住細孔,容易沾污。高手上釉能做到 “口沿薄、碗底厚”,口沿薄顯得精致,碗底厚防止磕碰時掉釉。
還有種浸釉法,把碗坯輕輕放進釉漿里蘸一下,拿出來甩掉多余的漿,這樣釉面更均勻,適合做小巧的飯碗。上釉后得陰干一整天,讓釉漿牢牢粘在坯上,才能進窯燒制。
燒制的火候是成敗的關(guān)鍵,溫度不夠,釉料化不開,碗面就發(fā)澀,溫度太高,釉料會流得不成樣子,老窯工靠看火色判斷溫度,窯里的火從紅變黃,再變到刺眼的白,就說明溫度到了1200℃左右,這是燒青瓷的最佳溫度。
燒的時候得悶火,就是讓窯里氧氣少點,這樣釉料里的鐵元素能充分反應,顏色更青翠。燒白瓷則要敞火,讓氧氣充足,把雜質(zhì)燒干凈,才能白得發(fā)亮。
燒的時間也有講究,一般要燒一整天,先小火燒 4 個時辰,讓碗坯里的水分慢慢蒸發(fā),再大火燒 4 個時辰,讓釉料徹底融化,最后還得小火燜2個時辰,慢慢降溫,不然碗會因為冷熱不均裂開。
出窯前得看火照,就是把一小塊帶釉的試片放進窯里,燒到時候取出來看看,釉面光滑不光滑,顏色正不正,合格了才敢開窯。
瓷碗的形狀也幫著防污,碗口要圓潤,碗身帶點弧度,像個小勺子,裝了東西容易倒干凈,不會在角落留殘渣。碗底要平,圈足(碗底的小圓圈)要高一點,這樣洗完立著放,水容易瀝干,不會積灰。
有些碗內(nèi)壁還會刻上極細的花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讓釉料能更好地附著,燒出來更光滑。
其實古人制瓷碗的奧秘,就是料要細、釉要勻、火要準:瓷石磨得細,釉料才能滑;上釉勻,燒出來才沒瑕疵,火候準,釉料才能變成完美的玻璃膜。他們沒什么化學知識,全靠一代代試錯,知道加多少草木灰釉面更滑,燒到什么火候不裂,這些經(jīng)驗記在心里,傳在口上,才讓普通的泥土變成了既實用又美觀的瓷碗。
現(xiàn)在看那些出土的古代瓷碗,就算過了千百年,內(nèi)壁還是光溜溜的,裝水不滲,裝油不掛,這背后都是這些不起眼的智慧在閃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