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窗,蟬鳴已不如盛夏聒噪,風(fēng)里裹著絲瓜藤的清苦與桂花的甜香。
母親在廚房煮著南瓜粥,灶臺上擺著剛買的蓮藕和梨,嘴里念叨著“立秋要躲秋,別讓秋老虎咬了后脖頸”。
這些年走南闖北,看過不少地方的立秋習(xí)俗,才發(fā)現(xiàn)老輩人傳下的講究里,藏著順應(yīng)天時的生存智慧。
一要躲
老話講“立秋不躲秋,一年不順溜”。所謂“躲秋”,實則是避開正午的烈日與驟變的溫差。今年立秋恰逢中伏尾聲,暑氣未消,早晚卻已染上涼意。記得去年此時,鄰居張叔貪涼睡在陽臺,半夜被冷風(fēng)激得感冒發(fā)燒,折騰了半月才好。
中醫(yī)認(rèn)為,立秋后人體毛孔開始收斂,若被冷風(fēng)直吹,易讓寒氣入體。建議大家:
躲正午:11點至15點減少戶外活動,尤其老人孩子;
躲風(fēng)口:空調(diào)溫度不低于26℃,電扇不對頭頸吹;
躲生冷:西瓜、冷飲適量,可用百合銀耳羹替代。
二不做
不做“貪涼客”
上周見一姑娘穿露臍裝坐地鐵,車廂冷氣一吹,當(dāng)晚就腹痛腹瀉。立秋后脾胃虛弱,切記:
不吃隔夜菜(高溫下細(xì)菌滋生快);
不睡濕發(fā)(易引發(fā)頭痛);
不盲目“貼膘”(三高人群慎吃紅燒肉)。
不做“急脾氣”
秋主“收”,情緒過激易傷肺。去年立秋,表姐因工作焦慮失眠半月,后來跟著廣場舞隊跳八段錦,配合深呼吸,才慢慢調(diào)過來。建議:
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
晨起練“笑功”(開懷大笑能擴(kuò)張肺葉)。
三要吃
咬蓮藕——補中益氣
菜市場王嬸的蓮藕攤前總圍滿人,她教我挑藕訣竅:“七孔粉糯燉湯,九孔脆嫩清炒”。昨日用蓮藕、花生、排骨燉了鍋湯,兒子連喝兩碗,說比奶茶還解暑。
咬南瓜——健脾養(yǎng)胃
同事小李是養(yǎng)生達(dá)人,立秋必做南瓜小米糊。她說南瓜富含果膠,能保護(hù)胃黏膜,尤其適合常吃外賣的上班族。附上她的配方:南瓜200g+小米50g+紅棗3顆,破壁機米糊模式,甜香暖胃。
咬梨——潤燥清心
藥房李叔說,梨是“天然礦泉水”,但寒涼體質(zhì)可蒸著吃。教大家一招:雪梨頂部1/3處切開,挖去核,填入川貝粉和冰糖,隔水蒸30分鐘,對干咳有效。
傍晚散步時,見公園老人用毛筆蘸水練字,寫的是“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忽然明白,所謂“迎秋接?!?,不過是順應(yīng)天時,在吃穿住行里存一份敬畏與從容。
愿這個秋天,我們都能:
躲過暑熱余威,
守住身心平衡,
咬住季節(jié)精華,
在落葉紛飛前,先在心里種下一片金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