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女子網售5盒思諾思被判販毒案”有了最新進展。7月30日,澎湃新聞從涉事女生馬某及其辯護律師處獲悉,二審法院認為,原判認定的部分事實不清,將此案發(fā)回重審。
2024年6月,馬某通過網絡分別向2名網友轉賣二類精神藥品思諾思共5盒(35片),獲利300元,并于去年7月被警方告知其涉嫌毒品犯罪。去年年底,當地法院一審認為,其行為構成販賣、運輸毒品罪,馬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一個月,并處罰金2000元,沒收違法所得300元。
此案受到公眾廣泛關注。一來,思諾思在不少人看來屬于“普通的安眠藥”,對這類藥品并不熟悉的公眾恐怕難以將“毒品”同此藥聯系在一起。二來,該案件的爭議焦點在于馬某是否有販毒的故意,無心之失與故意為之,關乎到刑事罪名能否成立。
從案發(fā)細節(jié)來看,馬某因病先后在醫(yī)院開具8盒思諾思用以治療失眠,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她發(fā)現還有很多藥品,也才有了后續(xù)的轉賣行為。但由于相關藥品被納入精神類藥物進行管制,不能自由買賣,個人也不得私自轉售或者兜售精神藥品,否則可能會觸犯刑法有關販賣毒品罪的規(guī)定。對此,馬某稱其“不知道”,只是“不想浪費”。
思諾思屬于國家管制的二類精神藥品,如果使用不當則存在成癮的風險,因此需按照醫(yī)囑憑處方購買。而根據相關規(guī)定,醫(yī)院單次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無論馬某是否對此知情,開具藥品盈余、溢出是事實,線下醫(yī)院、藥店對二類精神藥品的開具不夠審慎、過于粗放也是現狀。在過往案件中,有犯罪分子利用各醫(yī)院間未同步用藥信息的漏洞,竟在11家醫(yī)院累計開出思諾思80余次1200余片,而類似的超量開具甚至騙開現象并不鮮見。
因此,對二類精神藥品的管制力度較為薄弱,既會從源頭導致“藥品變毒品”的風險,也讓缺乏相關知識的患者在藥物剩余后,可能面臨處置不當的法律風險。但也需要看到,以思諾思為例的安眠藥,不少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頻繁開藥,醫(yī)生出于對患者病情和用藥便利性的考量,超量開藥常常難以避免。因此,加強對重點領域醫(yī)務人員教育管理的同時,或可以更嚴格且成文的機制適當允許特批增加處方量,讓“超量開具”更規(guī)范、有據可依。
另外,我國目前僅對一類精神藥品的交回做出規(guī)定,也應當建立對二類精神藥品的回收渠道。有關麻醉藥品、一類精神藥品的交回規(guī)定中提到,醫(yī)療機構應當要求患者將剩余的有關藥品無償交回醫(yī)療機構,并由醫(yī)療機構按照規(guī)定銷毀處理。對于二類精神藥品,不妨以獎勵性措施鼓勵患者主動交回剩余藥品,既提高公眾交回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增強公眾對精神藥品的風險意識。
馬某的案件雖未正式落槌,但也有必要對類似事件進行反思,國家管制藥品的規(guī)范流通需要“既不放過也不錯抓”。當前,隨著新型毒品和新型精神藥品的出現,毒品犯罪也呈現出新的趨勢,除了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要從嚴查處,從源頭完善的藥品開具規(guī)范和回收機制也必不可少。保證患者用藥便利與安全、防范藥品變毒品,仍需要更多的制度力量去填補個人轉賣背后的“不知道”“不想浪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