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孩子,有的時候真像開盲盒:有的人家捧出的是貼心小棉襖,有的人家拆開的卻仿佛前世債主轉世。
所以,我們總是說有的孩子就是來報恩的,有的孩子卻是來討債的。
那么,什么樣的孩子是來報恩的呢?一般來說,有這5種表現的孩子,就是來“報恩”的
01
自己的路自己走,從不依賴父母
有些孩子,總是早早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扛。
鄰居家的小女兒,剛上小學二年級,清晨鬧鐘一響,自己穿衣洗漱,熱好媽媽備好的早飯,從不需要大人反復催促;作業(yè)攤開在書桌上,遇到難題會認真思考,實在不懂才開口請教。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p>
這樣的孩子,早早地就明白了,生活這條路,終究要靠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他們的獨立,不是逞強,而是一種對父母無聲的體貼。
這份不讓父母操碎心的本事,不就是最踏實的孝順嗎?
02
心門會對父母打開,平時也會和父母溝通
朋友的兒子,無論高中課業(yè)多忙,回家后總愛挨著媽媽坐一會兒,講講學校里的趣事,也說說自己的小煩惱。
他那個話匣子,好像永遠裝不滿,也關不上。就算和爸媽意見不合了,他也會和他們說:“爸媽,我明白你是為我好,不過我是這么想的……”
卡耐基說過:“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下你的大衣。”
孩子主動的溝通,就是這暖烘烘的陽光。暖心的話多了,心也就近了,猜忌和隔閡自然就少了。
有這樣一個愿意敞開心扉跟你聊的孩子,聽著他的“廢話”,心里也會感到特別踏實。
03
聽得進勸,不固執(zhí)
我見過一個十幾歲的侄女,父母指出她熬夜追劇的習慣影響健康,她沒有不情愿,而是在認真聽完父母的分析后點點頭:“嗯,你們說得對,我以后定個鬧鐘提醒自己,十一點前一定睡?!?/p>
孔子幾千年前就教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币馑际嵌嘁笞约海倏霖焺e人,怨恨就遠了。
孩子能在那個最容易“自我中心”的年紀,放下那份執(zhí)拗,愿意側耳聽聽父母話里的“弦外之音”,這份謙遜和柔軟,尤為珍貴。
它能避免多少因固執(zhí)己見而撞上的南墻?能融化多少因誤解而結下的冰霜?能傾聽的孩子,心是敞亮的,路也會走得更穩(wěn)當些。這不就是福氣嗎?
04
容得下事,不較勁
一家人過日子,勺子哪能不碰鍋沿?總有磕磕絆絆、著急上火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一點就著,揪著點小事不依不饒。
但就有那么些孩子,心量特別寬。有位讀者跟我說過,有次她工作上煩心事一大堆,回家看到女兒房間亂糟糟,火氣蹭地上來,劈頭蓋臉說了女兒幾句,話一出口就后悔了。
結果她女兒呢,眼圈兒瞬間就紅了,小嘴一癟,看著委屈得不行??尚」媚锷钗藘煽跉?,眼淚愣是沒掉下來,反而走過去輕輕抱了抱她媽說:“媽,沒事兒,我知道你今天心情不好,特別累吧?我這就收拾?!?/p>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小小年紀能有這份理解和包容,真是難得。這樣的孩子,心里仿佛裝著一片寧靜的海,一點小摩擦、小委屈,他們能自己消化,甚至反過來體諒你。
跟這樣的孩子在一起,心都是舒展的。
05
無論走得再遠,根始終在故鄉(xiāng)
一位老同事的兒子,名校畢業(yè)后,面對大城市高薪的橄欖枝,卻選擇回到家鄉(xiāng)當一名中學教師。
他說:“爸媽年紀大了,妹妹還在讀書,我在他們身邊才安心。再說,家鄉(xiāng)也需要好老師?!?/p>
現在,每逢周末,常見他陪著父母在河邊散步。
《論語》中“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古訓,在當下有了更動人的詮釋:遠行并非不可,但心要記得回家的方向。能在父母需要時,把“陪伴”當作重要的人生選項。
這樣的孩子,他們懂得,最綿長的報恩,是讓父母看得見、摸得著的溫暖相守。
06
說到底,所謂“來報恩”的孩子,不過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子里,把那份對父母的心意,化作了最樸實的行動和陪伴,讓父母的晚年安心一點。
他們不需要成就多么顯赫,他們的好,就藏在那份讓父母感到“省心”、“暖心”、“安心”的尋常日子里。
若你家里有這樣一盞“小暖燈”,請務必珍惜。
因為父母這一生,最深的盼望,或許從來不是孩子飛得多高多遠,成為多么耀眼的存在。
而是孩子能讓父母在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都因為有他們在身邊,而顯得安穩(wěn)、踏實、有滋有味。
這,便是人間最大的福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