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正式打響,19國軍艦齊聚,聲勢浩大。這場號稱“史上最大規(guī)?!钡穆摵涎萘暎疽馐钦故舅^的協(xié)同作戰(zhàn)與戰(zhàn)略威懾,然而卻在悄無聲息中演變成中美在海上的一次隱秘較量。
就在演習展開之際,一艘來自中國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悄然出現在演習海域外圍,身后緊隨一艘052D型導彈驅逐艦。這不是偶然,更不是挑釁,而是一次合法且精準的“圍觀”,在公海航行,名正言順。
澳大利亞方面早有預料,早在演習前夕已對外放話,擔憂中國將派艦只前往監(jiān)視。果不其然,中國艦艇如約而至。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第一時間報道此事,香港《南華早報》亦迅速跟進,確認中國艦隊已進入演習鄰近海域。
面對中國海軍的“有禮有節(jié)”的圍觀,美軍似乎坐不住了。據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王尚智在“寰宇新聞臺”政論節(jié)目中透露,美軍在演習期間派出多架無人機,試圖接近中國艦隊進行偵察。這一舉動在表面上是收集情報,實則已然越界挑釁。
無人機飛近中國艦艇的那一刻,海面上波瀾未起,風平浪靜。但幾分鐘后,所有無人機竟宣告失聯,似乎憑空蒸發(fā)。沒有爆炸,沒有火光,一切都悄然無聲。美軍派出的高科技偵察工具,竟“有去無回”,悉數墜海。
這一幕,仿佛出自科幻小說,卻在現實中悄然上演。王尚智爆料稱,這并非中國直接擊落,而是通過電磁干擾使無人機失控墜落。一種看不見的“電子之手”,在海面上悄然發(fā)力,成功演繹了一場現代科技間的無聲對抗。
要知道,815A電子偵察船,本身就是中國海軍的信息戰(zhàn)平臺,具備對空、對海、對地的全頻譜電磁偵察與干擾能力。在052D驅逐艦的護航下,其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如虎添翼,構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電磁屏障”。
澳媒當時曾報道,為防止815A收集情報,美澳被迫更換備用通信頻段,間接影響了演習效果。連通信都要繞著走,這艘被稱為“海上街溜子”的偵察船,其電子壓制能力可見一斑。
美軍無人機的突襲,或許本意是“反偵察”,試圖測出中國艦隊的電磁頻率與干擾手段。但結果卻是無人機悉數墜海,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有價值的情報,反而在盟友面前出了大洋相。
此次演習,美日澳紛紛派出各式先進武器進行實彈測試。美國首次在海外測試“提豐”導彈系統(tǒng)發(fā)射的“標準-6”,M-142“海馬斯”火箭炮也在澳大利亞完成首次實彈發(fā)射。
日本更是罕見地在境外進行了“03式中程地對空導彈”與“12式地對艦導彈”的實彈射擊。再先進的武器系統(tǒng),在面對中國的電子戰(zhàn)“無形打擊”時,似乎也無可奈何。美軍發(fā)動了技術突襲,卻被中方用毫無聲息的方式予以還擊,這種“非物理”對抗方式,正是現代戰(zhàn)爭的前沿戰(zhàn)場。
王尚智在節(jié)目中強調,這些無人機并非大型長航時平臺,如MQ-9或MQ-4,也不是小型電動偵察型如RQ-14、RQ-11。因其作戰(zhàn)半徑通常不超過10公里,不足以靠近中國艦隊而不被發(fā)現。
更合理的推測是,美軍使用了如RQ-21這樣的中型無人機,翼展不足5米,采用活塞發(fā)動機,續(xù)航16小時,作戰(zhàn)半徑約90公里。這種平臺容易部署,能在相對安全的距離上空接近目標,但同樣也極易在強電磁干擾下失控。
一次看似普通的演習,卻演變?yōu)楦呖萍贾g的較量。無人機的集體墜海,不僅是美軍電子戰(zhàn)能力的敗筆,更讓其在盟友面前顏面掃地。
美軍并未就此事做出公開回應,或許是自知理虧,或許是刻意低調處理以免事態(tài)擴大。而中方則始終保持克制,未主動發(fā)聲,體現了一個大國應有的沉穩(wěn)姿態(tài)。
中美之間的軍事博弈,早已不再局限于肉眼可見的戰(zhàn)艦、導彈與飛機。更多時候,是在電磁頻譜、數據鏈與信號之間的隱秘交鋒。
過去一年,中美早在多個領域發(fā)生摩擦。2023年,中國的一艘民用無人飛艇因西風帶影響意外漂入美國空域,結果卻被美軍出動F-22戰(zhàn)機發(fā)射空空導彈擊落。
中國方面第一時間通報美方說明用途純屬民用科研,卻依然被貼上“間諜氣球”的標簽。這一事件震驚中方,中國外交部嚴正抗議,痛斥美方無視事實、濫用武力。而美國則借此炒作“中國威脅”,反將一軍,輿論戰(zhàn)迅速升溫。
在此之前,2001年,南海空域也曾發(fā)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我方飛行員王偉為國捐軀,而美方EP-3偵察機竟強行降落海南,24名機組人員被依法扣押。
美國不僅拒不道歉,反而要求中國歸還偵察機。最終只賠償3萬美元,便想草草了結。我國則毫不退讓,拆解飛機,堅決維護國家尊嚴。
這一系列事件,無不說明一個事實:美國在對華關系中一貫奉行雙重標準,既要在中國周邊耀武揚威,又不允許中國在國際水域合法活動。中國,早已不是昔日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面對美軍的“挑釁式偵察”,中國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以科技手段予以反制,且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2023年,美軍B-52H轟炸機擅闖南海空域,中國空軍殲-16戰(zhàn)機迅速升空,強勢驅離。殲-20、殲-10C等先進戰(zhàn)機已常態(tài)化參與南海巡航,空中對峙能力令敵膽寒。
若美軍妄圖升級沖突,中國導彈部隊也早已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東風-21D“航母殺手”可末端機動變軌,2022年軍演中已成功命中南海靶船,美軍航母戰(zhàn)斗群早已在其射程之內。
中國始終主張和平,但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犯。每一次外交交涉、每一次海上反制,都是在維護國家的底線。中國在南海、臺海的部署從未停止。不僅加強軍力建設,還通過與周邊國家聯合軍演、軍事互訪等方式,構建區(qū)域安全共同體。
面對美方屢屢挑釁,中國早已掌握主動權。不論是信息戰(zhàn)、電子戰(zhàn)還是國際輿論戰(zhàn),中國都在悄然發(fā)力,用實力贏得尊重。
這一次的無人機墜海事件,雖然暫時只有王尚智一人爆料,仍需進一步佐證,但其背后所透露的信息已足夠令人深思。中方的“無聲反擊”,恰恰代表著一種新時代的勝利模式。
美軍想通過無人機“試探”中國底線,卻被中國軍艦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輕松化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勝利,更是一次戰(zhàn)略上的制勝。
演習場上的較量早已不再是炮火連天的直接對抗,而是電磁頻譜間的暗戰(zhàn)。中國用一次“無人機墜?!钡臒o聲反制,向世人展示了海上強國的嶄新面貌。在未來的博弈中,中國將繼續(xù)以技術為矛、以戰(zhàn)略為盾,堅定捍衛(wèi)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
信息來源:
[1]美國稱被擊落的中國無人飛艇沒有收集美國情報 看看新聞Knews
[2]美澳聯合軍演“護身軍刀”啟動:19國參演,首次在西太實測“堤豐”中導系統(tǒng)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