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QU ZHOU
城市名稱溯源
衢州始建于東漢初平三年(192年)
彼時隸屬會稽郡,稱“新安縣”
南朝陳時改名“信安縣”
直到唐武德四年
這片土地終于迎來了“衢州”之名
關于衢州的名字的由來
眾說紛紜
一說,衢州因境內的三衢山而得名
據傳,在唐代,鄂國公尉遲恭在擴建信安城時,聽聞境內有座風光綺麗的三衢山,便將新城命名為衢州。
一說,衢州因地理位置“四通八達”得名
“衢”——“四達謂之衢”,衢州地處浙江西部,與福建、安徽、江西接壤,是古代交通要道。“四達謂之衢”的古意,道出了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使命。作為連接四方的樞紐,見證歷史變遷與文明的交融。
貳
QU ZHOU
衢州名人軼事
衢州最令人稱道的
莫過于它在文化史上的璀璨篇章
孔氏南宗,薪火不絕
文風鼎盛,書院林立
儒家的禮樂教化與四省交融的多元文化
共同鑄就了衢州“東南闕里”的美譽
人杰地靈,亦有無數(shù)名人駐足此地
留下無數(shù)故事與傳說,耐人尋味
大宗南渡:儒學文脈,落地生根
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世孫孔端友背負孔子夫婦楷木像隨宋高宗南渡,定居衢州。自此,衢州成為孔子后裔的江南圣地,孔氏南宗家廟在此生根,與曲阜北宗遙相呼應。
孔洙讓爵:南孔之風,禮讓天下
元初孔洙襲衢州“衍圣公”爵,時元廷令其北歸曲阜,孔洙以“先祖廟墓在衢,不忍棄”拒爵,讓于曲阜宗弟。南孔自此扎根衢州,成“東南儒宗”。其“寧違榮而不違道”的精神亦成美談。
楊炯:詩人與衢州的意外遺韻
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曾任盈川(今衢州衢江區(qū))縣令,暴病死于任上。當?shù)亟?楊炯祠"祭祀,明清時期每逢干旱仍會至祠祈雨,香火不絕。
趙抃:鐵面御史的衢州情結
北宋名臣趙抃曾任越州知州,以清廉剛直聞名。平日以一琴一鶴自隨,興修水利,推廣儒學,自掏俸祿助貧士赴考。其故居"趙抃祠"至今留存,祠中古柏傳為他親手所植,樹齡已近千年。
周宣靈王:投江成圣,逆水行孝
周宣靈王本名周雄,以孝道聞名。傳說他因母親病重,千里赴江西婺源求藥,返程至衢州時聽聞母親已逝,悲痛投江而亡。其尸身逆流而上,面目如生。衢州百姓感其孝心,建廟奉祀,尊為“孝子神”。
龔氏捐金:一段鮮為人知的善行義舉
清乾隆年間,一龔姓富戶目睹百姓往來渡河艱辛,毅然決定捐四百金以造渡船,在岸邊修葺簡易碼頭,創(chuàng)立“義渡”。數(shù)十年后,其后人龔大鏊繼承父志,捐出五十余畝膏腴良田,其豐厚租息為專供渡口船夫們的“工食錢”,提供堅實的生活保障。
叁
QU ZHOU
衢州志怪傳說
蒲松齡先生曾在《聊齋志異》中記載
衢州有三怪
三怪并非山精野魅
而與古城地標息息相關
至今仍是老衢州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三怪其一,為鐘樓大頭鬼
衢州鐘樓曾有一口古鐘,夜深人靜時,常有"大頭鬼"出沒。傳說此鬼頭顱碩大如斗,雙目赤紅,每逢陰雨夜便懸浮鐘下,發(fā)出"嗡嗡"怪笑。清代縣志記載,康熙年間一更夫被嚇瘋,稱見"巨首遮月"。民間傳聞稱,大頭鬼最終被一個膽大的小學徒羞辱后羞憤離去,從此銷聲匿跡。
其二,為縣學池塘白布怪
明代衢州縣學有一方池塘,每至子夜,水面會浮出一條雪白長布。橫在路中間或浮于水面。行人若伸手去撈,或用棒子去撥弄,白布怪便會瞬間騰空而起,將行人卷入塘中,生生活埋。
其三,為蛟池塘鴨鬼
蛟池街舊有深塘,傳說藏匿蛟龍,每逢薄霧,塘中會浮出一群無頭鴨,劃水如活物,追人啄咬。后高僧以銅釘封塘,刻"阿彌陀佛"碑鎮(zhèn)之。如今蛟池已成暗渠,但雨夜偶聞"嘎嘎"怪聲,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徐明
時至今日
“衢州三怪”早已不是神秘的精怪傳說
而是化作街角巷尾靈動可人的文創(chuàng)圖騰
在這片文化的沃土上
煥發(fā)勃勃生機
肆
QU ZHOU
“小四川”
四省通衢,悠悠千載
不僅為古城涵養(yǎng)了深厚的歷史文脈
更為帶來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成為了浙江獨一無二的“小四川”
這種辣味文化
不僅豐富了浙江人的食譜
也成為了衢州人直率性格的一部分
成為了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
三頭一掌:“三頭”與“頭頭是道”
相傳在明代,衢州一戶貧寒人家常以撿來的鴨頭、兔頭等烹煮充饑。一年除夕,一個路人被鴨頭、兔頭的香氣所吸引。路人吃好后留下十兩銀子離去。這筆錢便成為這戶人家開店的資本。多年后路人重游,發(fā)現(xiàn)他們已開酒店,欣然題寫牌匾“頭頭是道”。
這個路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衢州特色美食“三頭一掌”因此名聲大振,逐漸流傳海內外。
衢州“紙皮餛飩”
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衢州,看到餛飩皮薄得像紙一樣,近乎透明,餛飩兩秒出鍋、入口即化,讓乾隆拍案稱奇?!凹埰ゐQ飩”也因此名聲遠揚。
粉干:這碗“面條”有點不一樣
衢州本地產的粉干,根根細滑如絲、色澤白皙透亮,煮后更是柔韌彈牙,米香四溢。那份爽滑中透著筋道的獨特口感,讓它成了眾多本地人念念不忘的“心頭好”。
水晶糕:衢州,也不全是辣味!
香香糯糯的水晶糕,搭配上清爽甘甜的薄荷水,獨特的衢州風味讓奶茶燒仙草都要靠邊站,是衢州夏日消暑解辣的必備美食!
伍
QU ZHOU
“鐵衢州”
地處浙閩贛皖之心腹
衢州自古便是兵家逐鹿之地
這里,既是華東通向華南的咽喉要地
又是南北水陸交匯的樞紐重鎮(zhèn)
“易守難攻”的險要地勢
使得歷代王朝無不將其視為
護國安疆的門戶
數(shù)千年的風雨征戰(zhàn)
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烽火遺痕
而每一次山雨欲來,衢州人從未缺席
姑蔑古國:衢江之畔的劍與火
在衢州龍游靈山腳下,埋藏著姑蔑古國的遺跡。這個春秋時期的東南小國,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戰(zhàn)略支點。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北伐,越王勾踐趁虛而入,越軍于姑蔑與當?shù)剀婈爡R合,聯(lián)軍突襲,重創(chuàng)吳國。
《吳越春秋》中記載,一位來自衢江南林的越女,自幼學劍,劍術高強,曾教越軍作戰(zhàn),助越滅吳,戰(zhàn)后被封為“越女”。金庸也曾以她為原型,寫下《越女劍》。
黃巢南下:一座孤城的周旋之道
唐末黃巢起義風起云涌,878年其軍南下閩地,必須經過衢州。史載“掠衢、婺,逾嶺入閩”,衢州守軍依山設防,戰(zhàn)于仙霞,雖兵力有限,仍奮力阻敵。鄉(xiāng)勇截斷糧道,百姓則熟諳山中小路,為官軍送信傳情,分散起義軍兵力。哪怕城池告破,那些來自山間的反抗,仍在延緩入侵的腳步。
太平軍圍城:一座城的堅守不退
太平天國運動波及八省,衢州作為浙西咽喉,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
咸豐八年,石達開率軍自江西入浙,圍攻衢州。然而城高池深,軍民一體死守,左宗棠親自坐鎮(zhèn),激戰(zhàn)數(shù)月,奪回主動。三次圍城,十室九空,衢州卻從未失守。
“守兩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與敵也;爭兩浙而不爭衢州,是以命與敵也”,“鐵衢州”的名號,就此鑄成。
國寶南遷:一位衢州人的九年守護
1937年,日軍逼近杭州,浙江圖書館孤山分館決定緊急轉移國寶文瀾閣《四庫全書》。衢州江山人毛春翔,參與押運。他們連夜出發(fā),翻山越嶺,輾轉十余省,顛沛流離四千多公里。勝利后,毛春翔親自將《四庫全書》安全送回杭州。他未在書上留名,卻把忠誠寫進了歷史深處。
空降的飛鳥:杜立特行動中的衢州營救
1942年春,美軍發(fā)起“杜立特行動”,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因轟炸機燃油耗盡,飛行員們自空中躍下,跌入崇山峻嶺。而衢州,成了他們生還的關鍵節(jié)點。
在江山,東積尾村村民在山頂發(fā)現(xiàn)了鮮血淋漓的隊員曼奇。村民毛繼富主動背起曼奇下山,不知疲倦,整整走了一天山路。在遂昌,降落在巖坑村的隊員格雷困乏饑餓,同樣為村民所救。但營救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不少中國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些犧牲的壯丁也許不懂得“盟軍”的含義,卻知道:“救人,就是抗敵?!?/p>
有13架飛機的飛行員受到中國軍民救助生還,為“杜立特行動”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烈火中破土:衢州保衛(wèi)戰(zhàn)中的不滅希望
“杜立特空襲”后,衢州受到了日軍的瘋狂報復,1942年5月15日,“浙贛戰(zhàn)役”打響。日軍使用毒氣、細菌等慘絕人寰的手段進攻衢州。6月7日,因兵力懸殊,衢州失守。1944年6月,第二次衢州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守軍損失慘重,彈盡糧絕,千余將士拒不投降,自西安門外縱身躍入衢江,盡顯誓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這一壯舉激發(fā)了反攻士氣。27日,國軍三面圍攻衢州,29日日軍開始撤退,30日衢州光復。
這座城沒有一成不變的邊界
但從未改變的
是一代代人對家國的忠誠與堅守
這就是衢州——
不是因為從不曾倒下
而是一次次倒下后
仍選擇挺身而起
來源:衢州文旅
編輯:羅婷
一審:張文文
二審:周小明
三審:胡育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