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站內(nèi)好心扶人卻被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厘清責任邊界
近日,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審結(jié)一起因地鐵站內(nèi)緊急救助引發(fā)的侵權(quán)糾紛案,引發(fā)社會對“助人行為是否需擔責”的熱議。案件核心爭議在于:乘客因攙扶他人導致第三方受傷,責任如何劃分?法院通過判決明確法律邊界,既保護善意救助者的權(quán)益,也為同類事件提供了重要參考。
案件經(jīng)過:攙扶引發(fā)連鎖反應
2024年3月,上海地鐵打浦橋站內(nèi),乘客馮某在上行自動扶梯上因未站穩(wěn)向后傾倒。其身后的劉某見狀立即伸手攙扶,避免馮某直接摔倒。但劉某在借力后退時,導致后方乘客丁某等多人因重心不穩(wěn)跌倒受傷。丁某隨后起訴馮某、劉某及地鐵公司,索賠5萬余元。
法院判決:過錯責任與緊急救助免責
法院審理后認定:
馮某需擔主責:馮某因未遵守乘梯規(guī)范(如未緊握扶手)導致自身失衡,是事故的初始原因,與丁某受傷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需承擔主要賠償責任。但丁某自身未充分注意安全,可減輕馮某責任。
劉某無責:劉某的攙扶行為屬于緊急救助,目的是避免馮某遭受更嚴重傷害,符合《民法典》第184條“好人條款”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盡管其后退動作引發(fā)連鎖反應,但主觀無過錯,無需擔責。
地鐵公司免責:地鐵方已通過廣播、標識等盡到安全提示義務,且扶梯運行正常,事發(fā)后工作人員及時到場處置,故不承擔安保缺失責任。
法律依據(jù):厘清“好人條款”的適用邊界
此案判決核心依據(jù)《民法典》侵權(quán)責任編,強調(diào):
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權(quán)益需擔責,但被侵權(quán)人自身有過錯可減輕侵權(quán)人責任。
緊急救助豁免:救助行為需符合“善意、緊急、必要性”特征,即便間接導致他人受損,只要無故意或重大過失即免責。法院指出,劉某的行為是“為幫助馮某脫離險境的善意之舉”,即便結(jié)果不完美,仍應受法律保護。
社會意義:守護善意與平衡責任
此案判決傳遞兩大價值導向:
鼓勵見義勇為:通過明確緊急救助的免責邊界,消除公眾“扶不扶”的顧慮,倡導互助精神。
強化個人安全責任:乘客需遵守乘梯規(guī)范(如站穩(wěn)扶好),管理者則需通過合理措施保障公共安全,而非苛求“零風險”。
同類案件對比:司法邏輯的一致性
類似案件中,上海三中院曾判決七旬老人秦阿婆因自身摔倒借力導致他人受傷需擔責,而救助者魏先生及地鐵公司同樣免責。兩案均體現(xiàn)司法對“救助者免責”與“過錯責任”的嚴格區(qū)分,維護了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性。
結(jié)語
此案判決不僅是對個案的責任劃分,更是一次生動的法治教育。它重申了法律對善意的保護,也警示公眾在公共場合需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正如法院所強調(diào):“不能讓善意救助者流血又流淚”,這一理念為構(gòu)建互助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司法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