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平時聊天時總愛說吵架像打仗,把爭論叫舌戰(zhàn),連反駁都要說防守觀點。這些隨口而出的詞,其實悄悄給我們的思維定了調(diào)。好像只要有分歧,就得分個勝負,拼個輸贏。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種文化里壓根沒有“戰(zhàn)爭”這個詞,人們會不會就不懂得沖突和對抗了?語言和現(xiàn)實之間,到底藏著怎樣的關系?
語言從來都不只是鏡子,照出世界的樣子就完事兒。它一邊記錄著我們的生活,一邊悄悄塑造著我們怎么看世界。愛斯基摩人能說出幾十種描述雪的詞,因為雪是他們生活里最熟悉的伙伴,不同的雪態(tài)關乎生存。法語里說“我痛”會說成“我有個痛”,把痛感當成獨立的東西,這背后藏著他們對理性和掌控的追求。反過來,如果一個地方的語言里沒有“戰(zhàn)爭”,大概率是因為他們的歷史里沒怎么經(jīng)歷過大規(guī)模廝殺,或者早就習慣了用調(diào)解、儀式這些溫和的方式解決矛盾,語言就成了生活方式的晴雨表。
但語言的本事不止于此,它還會主動給現(xiàn)實搭框架。你看“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聽多了我們就忍不住追著效率跑,生怕浪費一分鐘。把“爭論”說成“打仗”,聊著聊著就真的劍拔弩張起來,忘了本來是想解決問題。神經(jīng)學家發(fā)現(xiàn),老說“我肯定不行”的人,大腦真的會變遲鈍,像被關上了找辦法的大門。而說“這是個挑戰(zhàn)”的人,腦子轉(zhuǎn)得更快,行動力也更強。而且,有些話本身就能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婚禮上一句“我愿意”,能讓兩個人從此有了法律關系。國家之間簽條約時的用詞,直接影響著外交怎么開展。
那要是語言里徹底沒了“戰(zhàn)爭”,是不是就能天下太平?事情沒這么簡單。沒有“戰(zhàn)爭”這個詞,人們可能會換種方式描述沖突。有些原住民會說“關系失衡了”,然后用儀式和商量把平衡找回來。咱們中文里“化干戈為玉帛”,把沖突說成能變的東西,自然就更想和解而不是對抗。但這可不代表就沒沖突了,有人不說“吵架”,改說“講道理”,但該爭的還是會爭,只不過換了個說法而已。有時候刻意回避某個詞還會幫倒忙,比如強行說“我們這兒沒戰(zhàn)爭”,其實矛盾都壓在底下,說不定哪天就炸了。
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靠刪掉幾個詞就能實現(xiàn)的。就像學者說的,“沒打仗”只是消極的和平,真正的和平得有實打?qū)嵉闹?。你看哥斯達黎加,1948年就把軍隊廢了,憲法里都找不到“戰(zhàn)爭”相關的詞,但他們的和平靠的是每年把GDP的7%投到教育上,靠環(huán)保政策讓大家有共同的家園,靠中立的外交態(tài)度不惹事。經(jīng)濟好了,大家不用為搶資源打架。制度完善了,有法律和商量的地方解決問題。教育跟上了,孩子們從小就懂怎么好好說話,這些比刪掉幾個詞有用多了。
所以啊,語言和現(xiàn)實就像一對互相影響的朋友。語言會記錄我們的生活,也會悄悄引導我們怎么想、怎么做。沒有“戰(zhàn)爭”的詞,可能會讓大家少點對抗的念頭,但真要實現(xiàn)和平,還得靠實實在在的公平、完善的制度和一代代人的包容心。就像咱們平時說話,少用點“必須贏”“你錯我對”,多用點“咱們聊聊”“一起想辦法”,或許能讓身邊的小環(huán)境更溫暖,但真正的改變,永遠是話里的善意配上行動里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