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山區(qū),76歲的退休教授劉曉生已經連續(xù)13年做著一件"違法"的事——免費給農村孩子輔導英語。這位第三軍醫(yī)大學的退休英語教授,13年前在貴州避暑時,偶然聽到當地孩子讀英語時發(fā)音嚴重不準,從此開始了他的"支教"生涯。
"我腦子里有這么多的教學經驗,如果把他們交給這些孩子就會影響更多的人。"劉教授樸實的話語背后,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赤子之心。沒有空調的農家院里,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卻澆不滅他教學的熱情。
一、"雙減"政策下的法律困境
但問題來了:在嚴厲打擊校外培訓的當下,老教授的行為是否違法?
根據"雙減"政策規(guī)定:嚴禁任何形式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在職教師不得參與有償補課,非學科類培訓需要取得相應資質。
但劉教授的情況特殊:完全免費,不收取任何費用; 作為退休教師,不屬于"在職教師";教學活動在私人場所進行。
二、法律與人性的碰撞
網友觀點呈現兩極分化:
支持方認為: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初心,政策不應該一刀切,農村教育資源匱乏需要這樣的善舉!"
反對方認為:
"規(guī)矩就是規(guī)矩,不能破例。開了這個口子,其他人效仿怎么辦?"
"雖然是好心,但確實存在法律風險!"
從嚴格法律角度,確實存在合規(guī)性問題,但考慮到公益性、非營利性等特殊因素,可以申請?zhí)嘏?。也建議相關部門完善政策,為公益教育留出空間。
法律不應該成為善意的枷鎖,但也不能因此否定規(guī)范的必要性。關鍵是要找到平衡點。
與其糾結于老教授的行為是否合規(guī),不如思考:
教育部門是否可以特批這樣的公益教學?
當地政府能否提供合法場地和支持?
如何建立機制讓更多退休教師參與支教?
劉教授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最嚴苛的政策與最溫暖的善意之間,需要找到平衡。法律規(guī)范是為了維護秩序,但教育的本質是點亮心靈。當76歲的老人還在為山區(qū)孩子的未來操心時,我們是否應該給這樣的善意一個合法的出口?
讀者朋友們,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如果你也支持為公益教育開辟綠色通道,請點贊轉發(fā),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溫暖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