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黎庶文史
她是民國名媛。
她是曾國藩的曾侄女。
她攔下了蔣介石將運往臺灣的800多件文物。
她是新中國第一位博物院女院長。
她卻從七層塔上一躍而下。
死前給司機口袋留下紙條。她就是曾昭燏。
01
曾昭燏,出生在晚清時期,她的曾祖父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虎門無犬子”的說法,在曾家后代身上再一次被驗證。
曾昭燏兄弟姐妹都是業(yè)界的佼佼者。
她的大哥曾昭承,二哥曾昭掄,弟弟曾昭拯,分別是哈佛碩士,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博士,著名書法家,妹妹曾昭懿師從“萬嬰之母”林巧稚。
曾昭燏與家人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一家子都是學霸。
果然環(huán)境影響人,難怪孟母要三遷。
曾昭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感染下,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12歲就考入長沙藝芳女校。
這個女校的創(chuàng)辦人是她的堂姐曾寶蓀,曾寶蓀堅持不婚。其實不光是曾寶蓀,同族的還有曾照燏的二妹曾昭懿,曾昭懿的老師林巧稚,還有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呂碧城。
因為此時的女性所處的時代,正值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但凡受過教育的女性,開始追求個性解放,開始爭取在經(jīng)濟上的獨立,擺脫男人的束縛,追求男女平等。
在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上,婚姻被視為最大的障礙,因為女性一旦進入婚姻,就會喪失對事業(yè)的追求,會困在婚姻的圍城中,瑣事纏身,沒有精力去搞事業(yè)。
在這種理念的驅(qū)使下,曾昭燏等女子就樹立了較為極端的婚姻觀,索性就不結(jié)婚。
當然,不婚也有不婚的好處,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情。
曾昭燏從女校畢業(yè)后,堂姐邀請她留校任教。
曾昭掄
但是思想開明的哥哥曾昭掄鼓勵她走出湖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長長見識。
在哥哥的幫助下,她考上了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后來因為中文成績突出,轉(zhuǎn)到了中文系。
在中文系,因為寫得一手好詩詞,她被稱為“當代李清照”。
當然她被稱為“當代李清照”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跟隨老師胡小石學習甲骨文和金文,并愛上了考古。
1935年,她原本在南京金陵大學讀研究生,但是就在即將拿到畢業(yè)證書的時候,她做出退學的決定,自費去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
其實在她決定讀考古的時候,她已經(jīng)對自己的職業(yè)做好了規(guī)劃。
她決定學習西方的考古方法,用來發(fā)掘悠久的中華文明。
物質(zhì)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有哥哥的經(jīng)費支持,曾昭燏的異國求學之旅也非常順利。
她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獲得了倫敦大學的考古學碩士學位。
畢業(yè)后,曾昭燏還被委派去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館進修學習,她因此也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官方委派到國外學習博物館學的學者。
02
全面抗戰(zhàn)開始,南京、上海等地相繼失陷,這些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國外,在國外的曾昭燏也因此受到了歧視。
國家積貧積弱,國家的子民也被打上了弱能的標簽。
為了爭口氣,曾昭燏以優(yōu)異的成績拿到了畢業(yè)證書,同時收到了倫敦大學任教的聘書。
這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機會,就連家里也勸曾昭燏留在倫敦大學教書,把握機會。
但是她毅然拒絕了倫敦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回到了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
回國后,聽說抗日經(jīng)費短缺,她將留學時省吃儉用的錢和自己的一枚金戒指,全部捐給了抗日前線。
接著她就受邀加入了中央博物院,并跟隨這些學者到了李莊,李莊就是林徽因與梁思成這些學者避難的地方。
原中央博物院
條件艱苦到煮皮鞋吃。
盡管如此,曾昭燏立即投入到云南大理洱海境內(nèi)的考古搶救工作,她在洱海的考古發(fā)現(xiàn),被命名為“蒼洱文化”。
另外,她與夏鼐等人進行了彭山漢代崖墓挖掘搶救工作。
作為團隊里面的唯一女性,但她從沒有因為是女性而搞特殊。她與工作人員過著野外考古生活,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時以上。
她克服生理困難,風餐露宿,爬山下溝,負責所有考古筆記的記載和整理,她當時做的筆記在學術界被認為超越了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的范疇。
終于迎來了抗戰(zhàn)勝利的曙光,曾昭燏和那些學者們一同回到南京,她立即投入了戰(zhàn)時文物損失清理工作和戰(zhàn)區(qū)文物保護工作。
抗戰(zhàn)時期,中央博物院被損毀成了斷壁殘垣,曾昭燏看到破敗不堪的博物院,心里難免恓惶。她立即組織中央博物院主體大殿的修建工程。
在她的主持下,中央博物院還建了一個陳列廳,里面的陳列品向民眾開放。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她邀請恩師胡小石和營造學社的人,對南京棲霞山附近六朝陵墓及棲霞寺等11處古跡提出保護方案。
1948年,國民黨大局已定,當時蔣介石決定退守臺灣時,下令將文物打包遷往臺灣。
而作為中央博物院工作人員的曾照燏極力反對文物遷往臺灣,她四處奔走勸說無果后,怒斥道:如果文物在遷出的途中有何損失,主持文物遷出的人,將成為民族的罪人!
在曾昭燏的一再周旋下,第三批運往臺灣的852箱文物,被運回了大陸。
曾昭燏一方面拖延時間,一方面借口文物太重不好打包,讓很多大件文物得以保留在大陸,如國之重器“后母戊鼎”。
蔣介石正在看后母戊鼎
曾昭燏本人也不顧家人的勸說,獨自留在了大陸。據(jù)說胡適到臺灣機場后,還在打聽她的下落,聽說她選擇留在大陸后,他很失落地說:可惜了一個人才。
據(jù)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回憶說:曾昭燏之所以留在大陸,也許是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大殿和陳列廳凝結(jié)著她的心血。另一個讓她留下的理由是她熱愛的考古事業(yè)在歷史文化悠久的大陸才可以實現(xiàn)。
她曾在日記里這樣寫道:博物院的新生,是我事業(yè)的起始。
擇一事,終一生,曾昭燏熱愛考古事業(yè),她甚至將自己嫁給了考古事業(yè)。
03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更名為南京博物院,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搬到了辦公室旁的宿舍里。
她和工作人員一起,對南唐遺跡進行了發(fā)掘,地宮挖出的建筑、彩畫、雕刻、陶俑,為研究南唐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另一項大的發(fā)掘工作是,沂南古畫像石墓發(fā)掘,并寫下了發(fā)掘報告,成為重要的學術資料。
因為工作出色,她被任命為南京博物院院長,因此她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位女博物院院長,也是第一位女性考古工作者。
曾照燏給工作人員講文物保護
在男性主導的考古界,曾昭燏卻占據(jù)了半壁江山。
在中國的考古界,曾有“南曾北夏”的說法,“南曾”指曾昭燏。而“北夏”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
正當曾昭燏要在考古界大展宏圖時,一場風波打破了她的命運軌跡。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曾昭燏曾引以為傲的家族,竟成為了她的包袱。
在極度緊張的環(huán)境中,她患上了嚴重的精神疾病。
她經(jīng)常難以入睡,還常自言自語,最后不得不住進南京丁山療養(yǎng)院。
1964年的冬天,她提出要讓博物院的專車送她的治療醫(yī)生回家,將醫(yī)生安全送到家后。
她讓司機將車開到南京中山陵靈谷寺,稱自己想在靈谷寺散心。
司機會意的將車駛至靈谷寺,她將一包蘋果留給司機吃,自己獨自打開車門,向靈谷塔走去。
在塔下的茶室里,她拿出一支筆,寫了一個小紙條放進了大衣口袋里,這時司機師傅也來到了茶室,曾昭燏把大衣遞給了司機,自己到塔上去散心。
臨行前,她特意叮囑司機:口袋里有重要物品,別丟了。
說完,她直奔高塔而去,這座塔有九層高。
就在十多分鐘以后,外面的游客看到一個身影從塔上飄然而下,落入枯草叢生的石階上,接著石階被鮮血染紅。
這么大的事,靈谷寺景區(qū)的人立即報了警,相關部門趕來驗尸后,結(jié)果是:從靈谷塔七層跳下。
作為南京博物院的院長,她的跳塔事件影響非常大。
公安立即介入調(diào)查曾昭燏的死因,作為曾昭燏的司機,被列為了重要嫌疑人。
然而,就在公安部查看曾昭燏留下的遺物時,他們在司機的懷里的大衣口袋里搜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今日跳塔與司機無關。
可見,曾昭燏的跳塔,并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就做好了準備。為了不連累司機,她在大衣口袋偷偷留下了紙條。
她的辦公桌旁掛有一張蔡元培的照片,另一幅是毛公鼎拓片。蔡元培是她的精神領袖,而毛公鼎拓片則是她對事業(yè)的極致追求。
曾昭燏就這樣離開了人世,而那些被她發(fā)掘和保護的文物,則成了她留在世間最絢麗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