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帶娃時誰沒動過怒?孩子打翻牛奶、在墻上亂涂、搶別的小朋友玩具,火一下子就上來了,忍不住吼兩句,甚至打兩下。
可往往是你氣得手發(fā)抖,孩子要么哭得上氣不接下氣,要么瞪著你不服輸,下次該犯的錯還犯。
其實(shí),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知道“為啥錯了”“以后咋做”才是關(guān)鍵。
那些光靠吼、靠打的懲罰,就像給孩子身上貼“我不好”的標(biāo)簽,不光改不了錯,還容易讓孩子記仇。不如試試這幾招,既讓孩子明白對錯,又不傷感情。
1、別光說“你錯了”,說清“錯在哪”,孩子才聽得懂
孩子小,對“對錯” 的理解很模糊,你光吼“不許扔玩具”,他可能覺得“媽媽就是不讓我玩”。
不如蹲下來告訴他“玩具扔在地上會摔壞,還會絆倒人,咱們一起撿起來放回箱子里好不好?”
鄰居家的李姐很會這招,她兒子把水彩筆涂在沙發(fā)上,李姐沒罵,而是拿塊抹布說“你看,沙發(fā)被涂得這么臟,媽媽擦半天都擦不掉,以后咱們在畫紙上畫,好嗎?”
孩子看著李姐費(fèi)勁擦的樣子,主動說“媽媽我?guī)湍恪保髞碓僖矝]在家具上亂涂過。
孩子就像剛學(xué)走路的小貓,你得告訴它“前面有坑,繞著走”,光沖它喊“不許跌” 沒用。懲罰前先讓孩子看清錯在哪,為啥不能這么做,他才能真正往心里去,而不是只記得 “媽媽又罵我了”。
2、用孩子能理解的“交換”,比硬邦邦的懲罰管用
孩子犯錯后,與其罰他站墻角,不如讓他做點(diǎn)能彌補(bǔ)的事,這種“交換” 既能讓他明白責(zé)任,又不會覺得委屈。
張阿姨帶孫子,孫子把別的小朋友的積木拆了,張阿姨沒批評,而是說“你把人家的積木弄壞了,得幫他重新搭好,或者把你的機(jī)器人借他玩一天,好不好?”
孫子點(diǎn)點(diǎn)頭,認(rèn)真幫小朋友搭積木,后來還主動說“下次我不拆別人的玩具了”。
張阿姨說:“孩子不懂啥叫‘道歉’,但他知道‘弄壞了要修好’,這種實(shí)在的彌補(bǔ)比說一百句‘對不起’都管用?!?/p>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你用他能懂的方式——比如“弄壞了要修好”“搶了要還回去”,讓他親自彌補(bǔ),比硬邦邦的懲罰更能讓他記住對錯,還不會覺得你在故意為難他。
3、讓孩子嘗嘗“自然結(jié)果”,比你說一萬句都深刻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是故意搗亂,是不知道后果有多糟。這時候不用你懲罰,讓他自己嘗嘗“自然結(jié)果”,比你說破嘴都管用。
劉梅的女兒總愛踩水,說了無數(shù)次“會感冒” 都沒用,劉梅索性不再攔著,讓她下雨天穿著涼鞋去踩水。結(jié)果當(dāng)天晚上孩子就打噴嚏,第二天感冒了,沒精打采的。
劉梅沒說“我早告訴你了”,只是給她煮了姜湯,說“踩水好玩,但感冒了就不能去公園了,下次想踩水記得穿雨靴,好不好?” 從那以后,女兒踩水前總會主動找雨靴。
孩子就像小樹苗,得讓他自己經(jīng)歷風(fēng)吹雨打才知道要扎根。你攔著不讓他踩水,他永遠(yuǎn)惦記;讓他感冒一次,他自然會記住穿雨靴。
這種“自然結(jié)果”帶來的教訓(xùn),不帶一點(diǎn)指責(zé),孩子既明白了錯在哪,又不會記恨你,反而會覺得“媽媽說得對”。
帶娃就像種花兒,你天天對著它喊“不許長歪”沒用,得慢慢引導(dǎo),偶爾讓它見見陽光、淋淋雨,才能長得直。
懲罰孩子也是這個理,光靠吼和打,就像用剪刀硬把花枝剪直,既傷了花,又可能讓它越長越歪。
不如試試這幾招:說清錯在哪,用孩子能懂的方式讓他彌補(bǔ),偶爾讓他嘗嘗自然結(jié)果。
這樣孩子既明白了對錯,又不會記仇,心里還會覺得“媽媽是在幫我,不是在罵我”。時間長了,孩子不僅會越來越懂事,還會跟你越來越親。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rèn)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jīng)驗(yàn),歡迎關(guān)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