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時任分巡廣西右江道的王錦主持,候選知縣吳光升纂修,柳州府修成了本地第一版郡志《柳州府志》,成為記述地方歷史的一本重要文獻(xiàn)。
雖然此書成于乾隆二十九年,但卻是數(shù)代有心之人,歷經(jīng)250年努力的結(jié)果,這就是清乾隆《柳州府志》成書背后的故事了。
早在明代弘治年間,象州人呂景蒙(字希正,弘治十七甲子科舉人,1504年),就曾編纂過一版《柳州府志》,此志十六卷,但沒有正式出版,只能算是草稿,可能是其晚年所纂成書,當(dāng)時官方也沒有重視,他也“壽終”,所以就“屬草(草稿)”。
呂希正這府志雖說還只算是草稿,沒正式公開,但也可以說是柳州歷史上出現(xiàn)過的第一版府志了。
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湖北天門舉人譚襄世出任柳州知府,他有了為柳州府修府志的想法。為何他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呢?
這就和他的家族與柳州之間的淵源有關(guān)系了。
他的先祖,譚元方,在明代崇禎年間曾出任過柳州知府,這隔了五代,作為譚元方的元孫(玄孫,第五代孫,清代避諱,改為元孫),譚襄世很是在意,也很想知道其先祖在柳州的經(jīng)歷,畢竟這都是家族榮耀之一,也是值得家族紀(jì)念的事情,但朝代已變,地方有變化,以前呂希正的草稿雖然還能看到,但考究有限,又間隔了這么多年,對此深感遺憾,為了填補這個遺憾,他就有了修府志的想法。
但是很不巧,他在柳州知府的位子上坐了不到一年,地方志也才按規(guī)范完成了個大概,就由鑲白旗繙州舉人成貴接任了,后來他去了哪,或是什么情況,現(xiàn)在還沒查到,只知道他把只完成個大概的府志手稿給了成貴,并希望他能繼續(xù)完成府志的工作。
但作為八旗子弟,成貴雖答應(yīng)按譚襄世的想法繼續(xù)修地方志,但他對此并不怎么上心,在柳州知府任上近五年,譚襄世交下來的手稿卻沒有什么增進(jìn),一直處于“僅成數(shù)冊,因陋就簡,廢而不修”的狀態(tài)。
直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錦出任廣西右江道。
分巡廣西右江道,治所柳州府馬平城(今天柳州城),王錦到了這個地方,其他不說,就說地方志這一塊。通過了解他才知道,此時柳州府轄內(nèi)各州縣都已經(jīng)修成一版地方志了,偏偏沒有一本地方總志,府志,對此他很是感觸。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象州知縣陸藹吉拿著一本剛剛完工的《象州志》找到他,請他寫序,這就給他一個靈感,何不趁機修一版府志?
于是,他和時任署理柳州知府王志廣商議,找到了這版《象州志》的纂修人吳光升,讓他纂修一本柳州府志。后來王志廣調(diào)離,劉組曾正式出任柳州知府,并且組織完成了《柳州府志》的編修工作。
這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象州志》,《柳州府志》都有王錦,劉組曾寫的序,都是吳光升為纂修(纂輯)人的原因了。
近250年,從明代的呂希正創(chuàng)始,到清乾隆二十九年成書,一版《柳州府志》才正式刊印出版,成為柳州開府后的第一部正式方志善本,成為后人了解一些地方舊事的重要文獻(xiàn)之一。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fēng)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