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年代久遠,文獻不足,關(guān)于《世說新語》的成書,留下了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的謎團,雖然無關(guān)宏旨,但就“通識”的要求而言,也應(yīng)該有所了解。下面我就擇要予以說明。
首先,《世說新語》的作者是誰?這本書究竟是一人獨撰, 還是“成于眾手”?
如前所述,《世說新語》的作者,一般認(rèn)為是南朝宋代的臨川王劉義慶。如《世說新語·假譎》“諸葛令女”條,劉孝標(biāo)注對故事的真實性提出批評時就說:“葛令之清英,江君之茂識,必不背圣人之正典,習(xí)蠻夷之穢行??低踔裕p多矣?!边@里的“康王”,就是劉義慶的謚號。這說明至少在劉孝標(biāo)眼里,《世說新語》的作者非劉義慶莫屬。此后的目錄學(xué)著作及類書,也都認(rèn)同此說,一向并無異議。
劉義慶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我們結(jié)合史書的記載簡要作一介紹。
劉義慶,字季伯,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生于東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他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長沙景王劉道憐的次子。劉道憐一共養(yǎng)了六個兒子,而他的幼弟劉道規(guī)沒有兒子,所以義熙八年(412)劉道規(guī)病逝后,便以年僅十歲的劉義慶為嗣子,義慶十三歲時也就襲封了南郡公。劉義慶幼時聰明伶俐,劉裕對他很是喜愛,常說:“此吾家豐城也?!必S城,是傳說中龍泉、太阿兩寶劍沉埋之地,足見劉裕對劉義慶寄望甚高。永初元年(420)劉裕稱帝,追封劉道規(guī)為臨川王,年僅十八歲的劉義慶作為嗣子得以襲封臨川王,征為侍中。
永初三年(422),劉裕病逝,長子劉義符即位,改元景平。景平二年(424),劉義符被徐羨之、謝晦等人所廢,不久被殺。緊接著,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407-453)即位,是為宋文帝。劉義隆登基后,改元元嘉,他在位三十年,勵精圖治,營造了一個所謂“元嘉之治”。劉義慶作為皇帝的堂兄, 頗受重用,歷任秘書監(jiān)、丹陽尹、尚書左仆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職。其間,劉義隆因為猜忌,殺害了不少宗室和功臣, 而劉義慶因為性格謙退,為人低調(diào),與世無爭,一直受到皇帝的信任。
元嘉八年(431),因太白星(即金星)侵犯了左執(zhí)法星, 時任右仆射的劉義慶害怕會有災(zāi)禍,便向皇帝上書,自求外鎮(zhèn)?;实巯略t挽留未果,乃出其為荊州刺史。義慶在任八年, 清正廉潔,頗受百姓愛戴。元嘉十六年改授散騎常侍,都督數(shù)郡,任江州刺史。元嘉十七年任南兗州刺史。二十一年病故于京城,時年四十二歲。朝廷追贈侍中、司空,謚號為康王。
我們看劉義慶的這份“簡歷”,覺得他更像是一個政治家, 似乎與文學(xué)沒有多少關(guān)系,但是且慢,真正使劉義慶名垂后世的卻正是他的文學(xué)成就。據(jù)《宋書·臨川烈武王道規(guī)傳》記載,劉義慶“在州八年,為西土所安。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奏上之。又?jǐn)M班固《典引》為《典敘》,以述皇代之美”。
這里盡管沒有提及《世說新語》,但據(jù)學(xué)者們推測,此書的編撰,應(yīng)該就是在荊州和江州刺史的任上。
問題是,劉義慶的文學(xué)才華究竟如何?他能否獨自完成《世說新語》以及其他著作的編撰呢?這個問題近代以來曾引起不小的爭議。我們先看史書上怎么說:
(義慶)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表。·.·招聚文學(xué)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dāng)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wèi)軍洛議參軍;其余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并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宋書·臨川烈武王道規(guī)傳》)
這段話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劉義慶“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但文學(xué)才華“足為宗室之表”(這個說法連褒帶貶, 似乎算不上第一流的意思)。其二,劉義慶以藩王之尊,在文壇擁有相當(dāng)號召力,故其招聚文學(xué)之士,無論遠近,大家一定前來效力,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當(dāng)時一流的文人皆先后為其所用。其三,因為其門下文人薈萃,故皇帝劉義隆寫信給劉義慶時,“常加意斟酌”,生怕言差語錯,貽笑大方--正是這段話,給后人留下了聯(lián)想和揣測的空間。如《南史·劉義慶傳》就在“引為佐吏國臣”后加上一句:
所著《世說》十卷,撰《集林》二百卷,并行于世。
這是史書的傳記第一次提到《世說新語》?!赌鲜贰肥翘瞥死钛訅劬帉懙模?dāng)時《世說新語》已經(jīng)成為一部“暢銷書”, 故不能不引起重視。李延壽似乎認(rèn)為,《世說新語》和《集林》 以及前面所說的《徐州先賢傳》《典敘》等書一樣,應(yīng)該是劉義慶和他門下的“佐史國臣”們“集體編撰”的成果。不過, 細究起來,“著”和“撰”的含義或有不同,這樣的記載也并沒有剝奪劉義慶對于《世說新語》的“著作權(quán)”。
到了明代,《世說新語》的作者問題進一步凸顯。如陸師道在《何氏語林序》中就指出:“抑義慶宗王牧將,幕府多賢, 當(dāng)時如袁淑、陸展、鮑照、何長瑜之徒,皆一時名彥,為之佐吏,雖曰筆削自己,而檢尋贊潤,夫豈無人?”“筆削自己”自然是肯定劉義慶的著作權(quán),“檢尋贊潤,夫豈無人”則是說,《世說新語》或許“成于眾手”,亦未可知。
一百多年后,清人毛際可在《今世說序》中也說:“予謂臨川宗藩貴重,纘潤之功,或有借于幕下袁、鮑諸賢。”毛氏大概以為,《世說新語》這樣的書,應(yīng)該是劉義慶以自己貴重的身份地位,召集幕下袁淑、鮑照這些文士編撰而成,義慶本人充其量不過是個“掛名主編”而已。歷史上類似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有了這些鋪墊,到了近代,魯迅才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成于眾手”說:
然《世說》文字,間或與裴、郭二家書(引者按:指《語林》《郭子》)所記相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記》然,乃纂緝舊文,非由自造?!端螘费粤x慶才詞不多,而招聚文學(xué)之士,遠近必至,則諸書或成于眾手,未可知也。(《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世說新語與其前后》)
從此以后,《世說新語》“成于眾手”,便幾乎成為學(xué)界的基本共識了。蕭虹、范子燁、寧稼雨等學(xué)者先后撰寫論文,從各個角度論證此一觀點。
不過我倒是認(rèn)為,說劉義慶的其他著作“成于眾手”應(yīng)無問題,唯獨《世說新語》卻很有可能是獨撰,義慶絕非僅僅是袖手旁觀的“掛名主編”或“總編輯”,而是“筆削自己”的“第一作者”。我的理由有三:
首先,編撰《世說新語》這么一部筆記小說,劉義慶遠比幕府中其他文士更具“愿心”與“愿力”。據(jù)《漢書·藝文志》 著錄,《世說》的書名源自漢代大學(xué)者劉向,盡管劉向的《世說》早已亡佚,但他的另外兩部書《說苑》《新序》,體例上卻和《世說新語》極為相似。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世說新語》說:
劉向《世說》雖亡,疑其體例亦如《新序》《說苑》,上述春秋,下紀(jì)秦漢。義慶即用其體,托始漢初,以與向書相續(xù), 故即用向之例,名曰《世說新書》,以別于向之《世說》。
鮮為人知的是,劉義慶與劉向有著綿長深遠的血緣紐帶(詳下),他比任何人都具備編撰《世說》的心理動機,正如他編撰《徐州先賢傳》一樣,未嘗不懷有弘揚家族文化、延續(xù)祖先功業(yè)的現(xiàn)實抱負。這與呂不韋和準(zhǔn)南王劉安召集門客分別編撰《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其文化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傾向于認(rèn)為,《世說新語》的編撰,劉義慶應(yīng)該是責(zé)無旁貸的倡導(dǎo)者、總策劃和親力親為的“第一作者”。
其次,《世說新語》不是一般的小說書,而是一部兼綜儒、 釋、道,涵攝文、史、哲的“中古文化的百科全書”,一般的文學(xué)之士恐怕并不是其理想作者。從思想傾向上看,劉義慶于儒、道、佛均有涉獵,體現(xiàn)出涵化眾家、折中調(diào)和的玄學(xué)特質(zhì),這與《世說新語》的總體思想旨趣頗為契合,幾乎可謂相得益彰。
一方面,劉義慶年輕時就懷有儒家濟世之志,對儒家思想尤其是孝悌之道最為尊崇,表現(xiàn)在《世說新語》的編撰上,也一目了然。如《世說新語》三十六門以“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居首,《德行》門的四十七條故事中,有十余條都與孝道有關(guān)。此外,從《仇隙》門的幾條復(fù)仇故事也可看出,劉義慶對符合儒家禮義的復(fù)仇行為懷有理解之同情。
另一方面,《世說新語》中到處可見清靜無為、遺世高蹈、儒道兼綜、禮玄雙修的玄學(xué)趣味,這與貴為藩王的劉義慶一踏上仕途,就遇到血雨腥風(fēng)的政治權(quán)力斗爭有關(guān)?!端螘?本傳稱其“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fù)跨馬”,這是頗具政治潛臺詞的一個細節(jié)。作為宗室親王,又是朝廷宰輔的劉義慶,深感伴君如伴虎、高處不勝寒,為了全身遠禍,不得不自求外鎮(zhèn)。透過《世說新語·政事》的記載不難看出,劉義慶最為向往儒家的“仁政”與儒、道二家都崇尚的“無為而治”,對嚴(yán)刑峻法、刻薄寡恩的“察察之政”頗為排拒。到了晚年,對現(xiàn)實政治的失望,使他深感“世路艱難”,人生無常,于是其思想漸從儒家轉(zhuǎn)向佛、道?!端螘繁緜髡f他“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唯晚節(jié)奉養(yǎng)沙門,頗致費損”,就是很好的例證。據(jù)《高僧傳》記載,劉義慶曾與多位僧人有過密切交往,所以在《世說新語》中,以名僧為主的故事就有八十余條。以上這些思想資源,恰恰是袁淑、陸展、鮑照、何長瑜等文學(xué)之士所不具備的。
最后,即使從文學(xué)才華的角度看,劉義慶也比他幕府中的文學(xué)之士更具備編撰《世說新語》的可能性。要知道,《世說新語》并非原創(chuàng)性作品,其性質(zhì)不過是“小說家言”,是“纂緝舊文,非由自造”(上引魯迅語)的一部志人小說集。編撰這么一部書,所需要的未必是編者的詩文天才,而是對時代思潮的敏感性,對歷史材料的熟悉度,以及對編撰體例特別是分類思想的總體調(diào)控能力--這些條件,袁淑、鮑照等人未必具備,而劉義慶卻是無一不有??傊?,《世說新語》的編撰需要的不是文采斐然的詩人和作家,而是一個擁有史識、學(xué)養(yǎng)和文獻整理能力的學(xué)者和編輯。劉義慶雖然文學(xué)才華稍遜一籌,但論及思想的復(fù)雜、經(jīng)歷的豐富、識見的深刻、學(xué)養(yǎng)的廣博,實在比幕府中袁、何、陸、鮑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dāng)然,要說《世說新語》“成于眾手”,也并非全無道理, 但這個“眾手”,恐怕不是來自劉義慶同時代的那些“文學(xué)之士”,而是包括紛繁錯綜的魏晉史籍材料的眾多作者--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所以,盡管《世說新語》“成于眾手”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假說,但在找到確鑿的證據(jù)前,劉義慶“第一作者”的身份,還是不容抹煞的。
本文摘選自劉強著《〈世說新語〉通識》,2023年7月出版
書 名:《〈世說新語〉通識》
著 者:劉強著
叢 書 名:中華經(jīng)典通識
書 號:978-7-101-16210-3
出版時間:2023年7月
定 價:56.0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