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共讀??
NE47 《奧拉》
電影《孔子》劇照
以下整理總結(jié)自共讀討論
在共讀群里,除了問大家,孔子所謂的仁是什么,禮又是什么。我還提了一個問題:
這部語錄集讀到現(xiàn)在,大家心中的孔子是怎樣一個形象?
大多數(shù)人可能沒太多把握,不敢說。
畢竟有人將其推崇為眾人敬仰和膜拜的圣人,有人則貶之為封建思想的毒瘤。大多數(shù)人對于他的認知總是兩極分化的。
不過倘若帶著一顆真誠的平常心慢慢讀過《論語》諸多篇目(我們用的是楊伯峻《〈論語〉譯注》),或許你會看到一個更真實,更接地氣的孔子。
我們不至于將他當(dāng)作圣人,他也不至于會是什么毒瘤。在閱讀這些篇目時,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他更像是一個普通人。
一個活生生、失意且同樣內(nèi)耗嚴(yán)重、懷抱熱情走投無路卻又最終與自己和解的老頭
一、他并不平靜,甚至極度焦慮
《述而篇》一段如此寫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p>
這句“苦中作樂”的名言,常被用來標(biāo)榜孔子安貧樂道。不過如果我們往前翻幾頁,就看到他并不真的安于一事無成。他一生“周游”列國,實際上就是東奔西走,屢次碰壁的經(jīng)歷,他還常常餓著肚子,被困荒野,我們甚至可以想見其身邊弟子抱怨不斷的場景。
想一想他對于學(xué)生的各種教誨,最后卻落得如此下場。
或許你也能想到《三國演義》中江東名士張昭嘲諷諸葛亮?xí)r的那段:你自比管仲樂毅,如今三歲小孩聽說你輔佐了劉備,都以為漢室將興,曹操就要覆亡。原來劉備沒有你的時候還占有城池,縱橫寰宇。如今得了你,反倒丟盔棄甲,曹操一出兵便望風(fēng)逃竄。
恰好孔子也認為管仲符合仁這一核心思想,可于他而言,曾經(jīng)作為司寇也嘗試墮三都,最終得其二而不能貫徹到底,這也多少促成了他后來的一生漂泊。
誠然那時候的人也會嘲笑孔子,你讀了那么多書,一直想勸說國君施行仁政,說是這樣就能得到百姓擁戴。你想成為天下之木鐸,如今卻宛若一條喪家之犬,只得窮困潦倒,到了晚年還不得不四處奔走。
你妄言喂飽天下之人,卻發(fā)現(xiàn)連自己都難以溫飽。
現(xiàn)實邏輯與所信仰之差距,難免會讓人幻滅,孔子也不例外。雖說他不信鬼神命運,但是那些勸誡難免反映出了他自己的焦慮,縱使他確實安貧樂道。
不過《論語》中那么一段,卻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些他焦慮的端倪。
當(dāng)顏回父親讓他賣車為顏回葬禮置辦外槨時,他卻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拒絕了。雖說這話說得有些傷感情,畢竟顏回是他最愛的弟子??苫仡^想想,這是否也是他對于自己政治理想最后的一絲倔強。
就像《當(dāng)幸福來敲門》里的加德納窮困潦倒走投無路,卻依舊堅持西裝革履。像平凡職場人的正裝一樣,孔子那輛破車,或許也正是他助諸侯施仁政解救天下夢想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那種“看清現(xiàn)實卻仍不愿認輸”的態(tài)度,何嘗不是拒絕向現(xiàn)實低頭的倔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句被廣泛引用的人生時間表,到五十歲的“知天命”。如今讀來,或許也不僅僅是一種豁達,同樣也帶著人面對現(xiàn)實的那種深重的無力與妥協(xié)。
甚至他對自己反復(fù)喊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蹦闵踔?xí)岩伤欠窠?jīng)歷過無數(shù)個至暗時刻,只是最終做出了那個堅持的選擇。
二、他并非天生自洽的人
《憲政篇》記載了別人對孔子的看法,說他“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既是大眾諸如晨門者對于孔子的看法,同樣算是孔子一生的寫照。
正如楊伯峻指出,他的仁意味著大多數(shù)人能得到照顧,而他的禮則是個體實踐仁的最基本方法。由此,或許他并非大家想象中的那個 極端保守主義者,更像是一個古典的進步主義者。雖然他自認為屬于君子而非小人之列,但是他卻一生希望使民眾可以擺脫受苛捐雜稅和戰(zhàn)火的困擾, 試圖勸說國君施行仁政照拂國家子民,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正如一個勸導(dǎo)企業(yè)主們要認真服務(wù)消費者,而不要光想著壓榨員工、忽悠消費者的智囊??稍趹?zhàn)國時代,謀士遍地,諸侯從爭霸轉(zhuǎn)向兼并之時,人人都希望實現(xiàn)自我的階級躍遷,誠然通過兵爭謀略奪得城池、土地和人口,早早落袋為安好像更現(xiàn)實一些,就算覺得孔子說得再對,誰又敢以并非最強的國力嘗試這樣的方法呢?
甚至孔子也知道,戰(zhàn)國是一個恐弱爭強的時代,他的道德邏輯雖說不一定錯,但注定難以被那些短視的國君所采納。
有時候他不是不清醒,而是太清醒了。清醒到知道這個時代他的學(xué)說無法得到認可,但他又放不下心中那個理想,那個大庇天下人俱歡顏的理想。正因為此,他不斷掙扎、反思、痛苦。他說自己“吾道一以貫之”,其實是“只能以此一以貫之”,說白了便是,唯有一條路走到黑,他已沒有別的退路。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幾乎就是他給自己的心理建設(shè),也是一種自我說服。他努力壓抑住憤怒與怨懟,維持表面的從容。他人的冷眼和輕蔑幾乎伴隨了他一生,而他至死也沒能像諸葛亮這樣看到自己輔佐劉備登上帝位三分天下的那一天。
三、終其一生的“失敗感”
孔子一生除了在魯國那會兒,此外并未實現(xiàn)任何政治理想,也沒有被哪個國家重用到最后。我們?nèi)缃袼鸪绲摹叭f世師表”,在當(dāng)時不過是一個落魄的理想主義者,他的言行舉止靠一群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記錄,才得以傳世。甚至他的言行在后世大儒的解釋中,也不過成了被人加以利用的符號罷了。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句常被用來標(biāo)榜堅韌,或許也是孔子對于那種失敗感的認知。
他知道,自己不是眼前這個世界所需之人,只有在更寒冷的未來,人們才會明白他的苦心。不過一切看似也來不及了,因為時間如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夫。
他一方面極力控制情緒,追求“中庸”,一方面又情緒極不穩(wěn)定,會批評弟子,會突然感慨自己“命不好”“沒人懂”,甚至帶點自憐。
同樣是顏回死的時候,他的同學(xué)們也很悲痛,打算厚葬他。孔子說不行。但是他的弟子們沒理會他們老師,還是厚葬了顏回??鬃觿t說,顏回把我當(dāng)父親侍奉,我想把他當(dāng)兒子對待(確實他兒子的葬禮也一切從簡)。
最后沒能那么做,他甚至發(fā)牢騷“不是我不想,都是那些同學(xué)的錯呀?。ǚ俏乙?,夫二三子也)”
在這里,他難道不像是一個嘴上逞強且滿腹牢騷的老頭,就算再有道理,他也著實沒給人家提供啥所謂的“情緒價值”,反而還挺喜歡埋怨。不過這幾分固執(zhí)和倔強,倒是讓他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
重要的是,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們(應(yīng)該主要是曾參的弟子)將這些也都保留了下來,也算是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孔子。
四、德不孤,必有鄰
“仁”是他最核心的觀念,而“克己”二字,某種意義上既代表著仁的實踐,同樣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極限拉扯。他要求人在欲望橫流、制度崩壞的時代,壓抑眼前的欲望,克制自利轉(zhuǎn)而追求大愛。這也是為什么儒家最后變得越來越像宗教,乃至被稱為儒教的原因之一。
這不是輕松的選擇,甚至也促成了如今高度精神內(nèi)耗,熱衷于“取悅他人”的東亞家庭教育。不過仔細想想,所謂的“取悅他人”壓抑自我需求,放在那個時代不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文人操守嗎。
倘若兵連禍結(jié),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往,沒有志士仁人前仆后繼,平頭百姓乃至老弱病殘又該如何生存下去呢。
由此,“少也賤”的孔子要求自己守住這個信仰,也希望弟子能守住。他在時代的廢墟中,豎起了一塊“仁”的精神招牌,這并非因為他自戀于自己的學(xué)說,而是說他堅信,終有一天他的理論將影響到未來的從政者,那么到時候便有實現(xiàn)天下大同、四海生平的一天。
《論語》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先進篇》(26)這一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坐在孔子身邊。
孔子說道:“我年紀(jì)大了,大概沒人會用我了?!彪S即他說,“你們天天說沒人理解你們,那么如果有國君懂你們,不妨說說看你們會怎么做?!?/p>
隨即子路說,千乘大國,3年我能讓人人有勇氣且知曉道理。對此孔子笑了笑,繼續(xù)讓弟子說。于是冉求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3年我至少能讓人人富足。公西赤則說,我愿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去作為司儀主持祭祀和會盟。隨即他問曾點,曾點便說和幾個成人小孩去沂水沐浴,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一路唱著歌兒返回。
說到這里,孔子便長嘆一聲,我和點一樣呀。
這段許多人只道是尋常,細想實際頗值得玩味。首先是孔子的第一句,說的是,我年紀(jì)大了,所以沒人會用自己了。說白了就是他心里知道,他等不到時代愿意采納他的時候了。他問幾個弟子,不過是希望看到他的理念最終由他的弟子貫徹的畫面。
這讓我想起張?zhí)煲怼度缪┤缟健防镉衅≌f,講的是一個母親的兒子去世后,遇到兒子曾經(jīng)的女朋友帶男友挑西裝,便幫忙張羅,不過也就是想看看自己兒子倘若還活著與女友結(jié)婚的畫面。
而孔子的笑同樣是玩味的,他笑子路不謙虛,“自己的學(xué)生又在那畫大餅了”,雖然他也相信子路的能力,但是他的笑不僅是對于過去年輕自己的心高氣傲,更有因為弟子懷揣抱負和志向遠大的欣慰。冉求、公孫西也莫不是如此。
至于曾點,或許是除顏回之外最懂孔子的那個人。他說出的何嘗不是孔子的想法。為什么戰(zhàn)亂之世,人可以結(jié)伴帶著幾個小孩,沐浴、跳舞、唱歌?這不正暗示著將來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yè)。
這大概正是孔子畢生之所想。
如此想來,把曾子的話稍微翻譯一下就是,老師您不用擔(dān)心啦,未來你的弟子會盡力傳承你理念,到天下各國施行仁政,而大同社會終將到來,到時候我們就結(jié)伴帶著幾個小孩,可以自由快樂的沐浴、跳舞、唱歌了。
而孔子誠然也是理解曾點的意思,由此他才會說,我贊同曾點。
孔子想來是不幸的,如梵高,如布爾加科夫,生前他們并沒有看到自己的理念或作品被天下所知。不過他同樣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那么多懷抱著理想的弟子,在他們身上他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
他誠然是欣慰的,雖說像子路這樣太不謙虛了,太驕傲了,但是一切又都還好,這一代年輕人還有志向和理想。
說到底,他一生所追求的“仁”,他們或許能接下來幫他實現(xiàn)。
不過想到這里,孔子也應(yīng)該釋懷了。
畢竟人一生未必就一定要博得時代的理解和認同,有時候為了自己的理念,奮斗過、努力過。
誰說這又不算是有意義的一生呢。
作者:栩
觀點僅供交流、參考
8月共讀安排
CCS01E04《論語》
中國早期人文結(jié)構(gòu)與知行認知論
時間:8月1日-8月14日|2周
NE 48 《蛇結(jié)》
上世紀(jì)法國心理剖析經(jīng)典|諾獎得主里程碑之作
時間:8月15日- 8月28日|2周
WCS02E04埃斯庫羅斯悲劇
古希臘“悲劇之父”代表作
時間:8月29日 - 9月11日|2周
申請加入文穴俱樂部,與真正的讀者作伴
俱樂部當(dāng)前價位僅剩 2 個席位
往期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