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真是奇妙。
那天我在咖啡館寫稿,鄰桌一個五歲小男孩正奮筆疾書,鼻子上還貼著一顆小恐龍貼紙。他媽坐對面,眉頭緊鎖,盯著他寫,像在盯一顆隨時可能爆炸的手榴彈。
“不是這個‘日’!你寫得像一根腸子掛在天上!”
小孩低著頭不說話,嘴里鼓鼓的,不知是在哼歌還是在忍淚。我看了眼他手中的鉛筆頭,已經(jīng)短得能當牙簽用了。
我心里一沉,忽然意識到,這個場景太熟悉了。
不是別的地方,是我們所有童年的某個深水區(qū),是一種被凝視、被打斷、被替寫、被誤解的教育儀式。
而且更可怕的是,它還在一代代地復(fù)制。
再后來,我去寫稿時總?cè)滩蛔】纯春⒆拥淖鳂I(yè)本進展如何。他的筆跡越來越渙散,寫到后面已經(jīng)像在用腳趾頭寫字。我忽然想起小時候我爸也盯著我做作業(yè),甚至一度盯到我放棄治療。
他說我是“三秒記憶的金魚腦”,我說他是“帶刀監(jiān)工的唐僧嘴”,然后我們都被我媽罵了。
一、盯得越緊,學得越廢
人類的專注力,像一只脾氣極差的貓,你越想擼它,它越想撓你。
當一個孩子本來好不容易沉下心去算一道數(shù)學題,靈光一閃,幾乎要和“分數(shù)通分”達成某種心靈契約時,家長一個眼神就過來了:“你是不是又做錯了?”
哦豁,這個念頭像被打斷的夢一樣,從此再也連不上了。
我朋友家小孩上初二,做化學作業(yè)時她爸總在旁邊站著。不是因為他懂化學,而是因為他“有經(jīng)驗”,他對經(jīng)驗的定義就是“我能看到你出錯的瞬間,并且立刻指出來”。
有一天小孩沒忍住說:“爸,你這么盯著,我腦子像開著三個瀏覽器同時加載,一直卡頓。”
后來她爸不盯了,換成隔墻監(jiān)聽,結(jié)果孩子成績更差。她爸氣得說:“你是不是就喜歡沒人看你!”
他女兒反問:“你寫PPT時,領(lǐng)導(dǎo)坐你旁邊盯著一句句改,你啥心情?”
沉默,持續(xù)一分鐘。
再比如,我弟弟小時候?qū)W寫作文,寫了篇《我最敬佩的人》。他寫他爸,說他工作辛苦,還教他做題。作文才三百字,他爸看完之后說:“用詞不當,中心不明,結(jié)尾潦草,語病四處都是。”
我弟忍了忍,說:“那我改成寫我媽行嗎?” 他爸愣了一下說:“你媽也沒多大本事?!?弟弟改了標題,寫《我不敢敬佩的人》,從描寫到對比,從事件到反思,一氣呵成。老師看完說:“構(gòu)思巧妙,諷刺有力,給你滿分?!?/p>
他爸當晚氣得沒吃飯,說:“你這不是寫我嗎?”
我弟看了眼滿分作文,幽幽道:“你不配被寫進教材?!?/p>
道理很簡單:盯著孩子寫作業(yè),不等于孩子會寫出好作文;而讓他有情緒、有體驗、有表達的自由,才可能寫出真東西。
二、你以為的偷懶,是孩子的自我保護
人不是機器,學習更不是搬磚。
當一個成年人需要午休、摸魚、刷劇、看天花板,甚至需要對著貓發(fā)呆來恢復(fù)精神狀態(tài)時,為什么孩子就必須像宇宙飛船那樣24小時高強度運行?
而家長往往只看到他“趴在桌子上”,卻忽略了他剛剛也在滿頭大汗地解決一道10分的壓軸題。
很多父母容不下孩子“停一下”,總覺得“?!本褪抢速M、墮落、退步。
其實不是,人在任何學習過程里都需要“低谷修復(fù)”——這是大腦在整理、鞏固、整合信息,不是怠惰,是生理需要。
就像我一個讀書特別猛的表妹,連看《紅樓夢》都能像高考備戰(zhàn)一樣做思維導(dǎo)圖。有天她坐沙發(fā)上看動漫,她媽就暴怒:“你不是說復(fù)習歷史嗎?!”
她頭都沒抬:“不懂了吧,這是《鬼滅之刃》,我在研究封建家族制度?!?/p>
再比如,朋友家孩子學習一直中規(guī)中矩,不上不下。
有天他媽狠下心請了個“特訓家教”,要求每天監(jiān)督寫作業(yè),必須坐在旁邊全程盯梢。三天后,孩子發(fā)現(xiàn)了“對抗機制”:寫到一半假裝肚子疼,鉆廁所看漫畫;被發(fā)現(xiàn)后就躲進衣柜睡覺;最離譜一次,他居然在晚飯時間邊吃邊喊:“我正在背誦圓周率!”
后來成績還是沒提上去,但倒是編出了好幾個段子。
他媽怒吼:“你把全家當喜劇節(jié)目了是不是?” 孩子一邊嚼著飯,一邊點頭:“對,因為悲劇我已經(jīng)演不動了?!?/p>
所以啊,一個孩子要是連“偷懶”都被否定,他還有什么空間去學習生活的節(jié)奏?
三、盯緊孩子,是偽努力
小學靠盯,可能短暫有效,因為題不難、知識淺、時間短;初中再盯,開始拉扯、對抗、冷戰(zhàn);到了高中,如果孩子沒有“內(nèi)驅(qū)力”,哪怕你蹲他書包里也拉不動成績。
內(nèi)驅(qū)力,說白了就是:我愿意學、我覺得學有用、我在學中能感到快樂或意義。
但是,父母若把所有精力放在“結(jié)果達成”上,孩子就會失去“過程享受”的機會;你替他擔心一百分,他就再也不會為八十分感到高興;你全權(quán)代勞做選擇,他永遠都不會發(fā)現(xiàn)“我也能為自己負責”。
比如,隔壁一個家長,為了逼孩子好好學,制定了“家庭軍規(guī)”:早五點半起床,晚十一點睡覺,所有作業(yè)必須由她親自過目簽字。
結(jié)果孩子在期中考試中,語文勉強及格,數(shù)學剛過線,英語爆冷58。 她崩潰大哭,問:“你為什么這么不爭氣?” 孩子揉著眼睛,答:“我以為我就是來幫你完成你的焦慮任務(wù)清單的。”
她罵他冷血無情,他卻聳肩說:“你愛我,不代表我愛學習。你怕輸,不等于我怕掛科?!?/p>
所以啊,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孩子成績不好,而是父母太怕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說到底,很多家長以為“監(jiān)督”是關(guān)心,“盯梢”是愛,“批評”是負責,其實在孩子眼里,那些眼神是壓迫,那些打斷是羞辱,那些期待是枷鎖。
你可以適當提醒,但不能剝奪選擇;你可以鼓勵努力,但別扭曲失??;你可以告訴他你在意他的學習,但更應(yīng)該讓他知道:你更在意他的情緒、自尊和人生的主動感。
畢竟,成績是冰冷的,關(guān)系是熱的;成績是瞬間的,性格是永遠的。你養(yǎng)的不是會考試的機器,是一個活人,是一個未來要走出你家門的、有選擇權(quán)的成年人。
讓他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步伐,才能真正走出遠方。
你們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