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傳統(tǒng)說法,《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表現(xiàn)了“官逼民反”這一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guī)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
如果不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不是從書本、教條出發(fā)看問題,而是從客觀、真實的角度出發(fā),就可以這樣的結論:上面的說法是不符合《水滸傳》作品的本來意義的?!端疂G傳》不是反映、表現(xiàn)農民起義的小說,遑論歌頌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說一場運動是農民運動,起碼,這場運動的組織者、領導者、主要參與者應該是農民吧,可《水滸傳》里面108個頭領,有幾個是農民呢?
筆者數(shù)了數(shù),純正農民就一個,黃門山第四條好漢陶宗旺,書中說他“莊家田戶出身,慣使一把鐵鍬,有的是氣力,亦能使槍掄刀”。
估計沒幾個人能記得他。
還有幾個屬于廣義的農民,如阮氏三雄是漁民,解珍解寶是獵戶。
就這幾個人,按農村老人的話,也不是安分守己過日子的主,聽聽他們的綽號就知道了,“立地太歲”、“短命二郎”、“活閻羅”,“兩頭蛇”、“雙尾蝎”,肯定不是正經人。
其余的人,像晁蓋是保正、莊園主,宋江是小吏,吳用是教書先生,公孫勝是游方道人;前期上梁山的,多是強盜、土匪,后期上梁山的,多是戰(zhàn)敗降將。不是地主,就是流民,唯獨缺少農民。
九尾龜?shù)姆Q呼來歷值得考究。傳說中的海中神龜,有九尾。古書《駢雅》:龜有九尾者,即九州龜。一尾主一州,乃《龜策傳》八龜之一。九尾龜實則上指的是九州的農民,陶宗旺被水滸傳的作者賦予了農民的代表,代表天下九州的農民。本來農民起義主角本該是農民,可是水滸傳中根本沒有給陶宗旺一句臺詞,甚至征方臘的時候,還是第一個死亡的,那這就意味著古代的農民起義,農民其實就是炮灰,無足輕重。
不獨梁山如此,翻開歷史,縱觀歷次農民起義,其發(fā)動者、組織者、領導者,絕大多數(shù)都是軍官、官吏、無賴、土匪等,不是貴族就是流民,出身純農民的少之又少,像人們熟知的陳勝是戍卒,李自成是驛卒,劉邦是亭長,朱元璋是和尚,張角是道士、教主,更別說黃巢、李密了。
整個水泊梁山108條好漢,多為體制邊緣人,以官吏、地主、豪商、手藝人、江湖人為核心,農業(yè)人口象征性存在,這一設定深刻地揭示出,傳統(tǒng)農民因土地束縛難成革命主力,而體制夾縫中的“脫序者”才是暴力反抗的中堅。
說穿了,這不是農民起義,而是流民造反。
《水滸傳》一書,以藝術的形式說明這樣一種觀點:中國農民起義在本質上,只是一個改朝換代的工具,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社會秩序的重新構建,根本原因還是四個字——官逼民反,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斗爭。易中天多年前就曾指出,農民起義是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點并不明確,但至少它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所以對農民起義的評價不應過高。
在歷史上,對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經歷了多個階段。歷代正史往往將農民起義視為 “匪,寇,賊”,對其肆意詆毀,將所有農民起義都定義為犯上作亂。解放后,情況發(fā)生了轉變,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得到了充分肯定,不過也出現(xiàn)了過度美化農民起義、夸大其歷史意義和作用的問題,姚雪垠的歷史小說《李自成》便是這種歷史觀的具體體現(xiàn)。
到了改革開放以后,史學界再次對農民起義進行評估,很多人認為農民起義即便成功,最大成果也不過是改朝換代,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農民并非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而且每次農民起義過后,中國社會發(fā)展水平常常倒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因此農民起義似乎沒有什么積極意義。像漢末黃巾,以及黃巢、張獻忠、李自成領導的起義,有人覺得全是混亂破壞,只見社會倒退,不見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