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瘋狂節(jié)食到頭暈,一邊突然抱著蛋糕狼吞虎咽,吃完又把自己的胳膊捏成黑紫色——你以為這是‘作’?其實可能是兩種病在聯手搞事情?!?/p>
最近倫敦的一項研究扒出了一個扎心真相:當飲食障礙(比如厭食、暴食)遇上邊緣型人格障礙(情緒爆炸、愛自傷),治療難度直接翻倍。
但好消息是,新的療法正在打破這個僵局。
先搞懂:
這倆病纏上你,有多麻煩?
有人覺得就是“吃不好飯+脾氣差”。
真實并非如此,讓數據告訴你它有多糟!
約三分之一的飲食障礙患者同時有人格障礙,其中小部分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些人會一邊餓到閉經,一邊突然暴食到吐;前一秒還在微笑,下一秒情緒就失控了——醫(yī)生管這叫“多重沖動型貪食”。
更坑的是,他們對治療的配合度特別低,經常中途跑路,醫(yī)生也頭疼。
為啥這么難搞?
因為這倆病共享一個“bug”:讀不懂自己的情緒。
比如餓了不知道是真餓還是焦慮,難過了不會說,只會用“不吃”或“狂吃”或“傷害自己”來表達。
兩種療法battle:
誰能治住這個“組合拳”?
以前醫(yī)生可能分開治:給飲食障礙患者開營養(yǎng)方案,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必要時配合情緒穩(wěn)定劑。
但新研究發(fā)現,得用“組合技術”才行。
選手A:MBT-ED(心智化基礎療法)
這療法主打一個“教你讀懂自己”。
每周1次一對一聊天+1次結構化團體治療,持續(xù)一整年。
醫(yī)生會幫你揪出“行為背后的情緒”:比如暴食可能是因為被朋友冷落,而不是“嘴饞”。
團體里能看到別人的故事:“原來她割腕是因為怕被媽媽罵,跟我暴食的理由差不多!”
選手B:SSCM-ED(專門支持性臨床管理)
這是傳統(tǒng)的“對癥治療”:1年最多26次聊天,主打解決具體問題(比如怎么吃飯不吐、怎么別劃手)。
不深挖情緒,更像“救火隊員”:“你這周又暴食了?那我們訂個每天吃三頓的計劃”。
研究偷偷告訴你:哪種更管用?
雖然最終結果還沒出,但從設計看,MBT-ED可能更適合“治本”。
它專門練“心智化能力”——簡單說就是“能分清生理饑餓感與情緒性進食沖動”,并且識別出自傷行為背后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而SSCM-ED更像“治標”,雖然能快速穩(wěn)住癥狀,但容易復發(fā)。
更重要的是,MBT-ED是“團隊作戰(zhàn)”:營養(yǎng)師管吃飯,心理師管情緒,團體里還有“戰(zhàn)友”。
想想看,以前你不僅暴食還經常傷害自己,現在有人幫你拆解“我為什么又想傷害自己”,是不是踏實多了?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
要么餓到皮包骨,要么吃到催吐,反復橫跳。
情緒像坐過山車,前一秒崩潰后一秒發(fā)呆,還總說“活著沒意思”。
試過各種方法都沒用,甚至覺得“我沒救了”。
別讓他一個人硬扛。
現在已經有醫(yī)生在練MBT-ED這種“組合技能”了,倫敦的研究也證明,這種“既管吃飯又管情緒”,能讓更多人走出泥潭。
說明:文字原創(chuàng),部分圖片由AI生成,部分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作 者:解陽楊
責編:郝學婧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侯淑娟
為促進科普創(chuàng)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chuàng)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yī)院、單位 / 專業(yè)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