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橫行中原,南宋茍安江南一隅。為收復(fù)昔日河山,重新實現(xiàn)一統(tǒng),岳飛率領(lǐng)“岳家軍”屢敗金兵,雖然壯志未酬,也留下了“精忠報國”的千古美名。
在民間流傳的許多故事里,就有“岳母刺字”——岳飛從軍前,母親在他后背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
但實際上,在一些歷史記載以及當今語文老師眼中,岳飛背后刺的很可能是“盡忠報國”。這一字之差,也成了長期以來的一大爭議性話題。
那么,岳飛背上刺的到底是啥?
到底是誰為岳飛刺字?
我們先回顧一下宋代“刺字”之風。
刺字在中國可追溯到五刑之一的“黥(qíng)”刑。黥刑又稱墨刑,即刺字于受刑者面額上,涂以黑色,作為處罰的標志。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們強征百姓當兵,為防止逃亡,便在士兵臉上刺字,刺字內(nèi)容大多是部隊番號。這樣一旦抓到逃兵便可知道他的部隊番號,也方便遣返歸隊。宋代承襲此制,凡招募士兵,必定要在其面部或其他部位刺上小字,刺字成為軍人身份的特殊標志。
例如,宋仁宗朝名將狄青起于行伍,盡管他最后官至樞密副使,也始終面帶刺字,故又有“涅面將軍”的稱號。而有些軍隊和軍人為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主動在身上刺字。如《水滸傳》中梁山五虎將之一呼延灼的祖先——宋太宗朝名將呼延贊,為表達自己的殺敵報國之心,特意在身上遍刺“赤心殺賊”四字,其子耳后還刺有“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宋高宗時,抗金名將王彥在太行山聚集義軍,為表示抗敵的決心,皆面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因此被稱為“八字軍”。
素三彩岳母刺字瓶。來源/宜豐縣博物館
然而,宋人的筆記和野史,甚至包括岳飛之孫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均未記載岳飛身上有刺字。
岳飛背上有刺字的說法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岳飛傳》: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p>
但這里并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端问贰ず舞T傳》中也有相同記載:
“鑄引飛至庭,詰其反狀。飛袒而示之背,背有舊涅‘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宋史》是元末脫脫等人利用舊有的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其中《岳飛傳》的原始史料來源是岳飛之孫岳珂收集整理而成的《鄂王行實編年》。因此,《宋史·岳飛傳》的內(nèi)容還是比較可信的,即岳飛背上定然有刺字。
武士長方磚,宋代。來源/故宮博物院
《宋史》中關(guān)于岳飛背刺“盡忠報國”的記載,成為后來刺字故事演變的源頭。因其未載究竟是何人所刺,這就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后世故事中,先出現(xiàn)的是“張憲刺字”故事,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椤霸滥复套帧?,成為流傳至今的故事?/p>
例如,明末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精忠旗》中有《岳飛刺字》一節(jié),生動描寫了“張憲刺字”的故事:
「其三」為臣的死有余,使君王踉蹌道途。我那圣上呵,是誰貽禍?都因文臣愛錢,武臣惜死,以至如此。怎教人不怨文和武。張憲,你把刀來在我背上深深刻“盡忠報國”四字。[解袍露背介][末]怕老爺疼痛。[生怒介]唉,我岳飛死且不懼,怕甚么疼痛?[末]既如此,小人大膽動手了。[作刻介][生]我已拼頭顱報效朝廷,便損肌膚有何凄楚![末]刻完了。[生]與我以墨涅之。[末應(yīng)涅介]
可見直到明末,為岳飛刺字之人尚被認為是張憲,且岳飛背上所刺之字仍為《宋史》中記載的“盡忠報國”。
在影視劇《精忠岳飛》中,岳飛背后刺字為“盡忠報國”字樣
“岳母刺字”的故事形成于清代,并在戲曲與文學作品之中流傳開來。
清代劇本《精忠》寫道:
“老婦人刺字,岳夫子把家離?!?/p>
清代中葉流行于北京的秦腔劇本《回府刺字》中,岳母所刺之字又成了“忠孝保國”:
“祖先堂與兒背后刺上四字,‘忠孝保國’忠孝自心。將字刺在兒身后,免去為娘一重心!”
岳忠武廟名賢詩,明代。來源/上海博物館
而到了清虬髯白眉子所撰的《調(diào)精忠》中,刺字內(nèi)容已變?yōu)椤熬覉髧保?/p>
“況背后高高刻字‘精忠報國’。”
情節(jié)最為詳細的當屬《奪秋魁傳奇》第四出《刺字》,岳飛奉命去打探二帝消息,母子話別時,岳飛主動要求刺字“精忠報國”:
孩兒欲將‘精忠報國’四字刺入皮膚:一則以報君父恩,二則少誓不從奸賊之意。母親意下如何? (老旦)我兒,你力行忠孝,所志何患不就,何必刺字;毀傷身體,恐非孝道?。ㄉ┠赣H,忠孝本乎一體;我本取志立名,非自毀身。想當今呵!……母親,待孩兒脫下衣服,跪在堂前,把花針與孩兒刺成‘精忠報國’四字便了!
總體來看,給岳飛刺字之人的身份已無法分辨。但從常理推測,刺字之人是岳飛的母親姚氏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文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是有門檻的,因此,“岳母刺字”顯然是后人藝術(shù)加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然,也不排除岳母為了鼓勵岳飛參軍報國,請匠人為岳飛刺字的可能。
“盡忠報國”如何變成了“精忠報國”
如前所敘,據(jù)《宋史·岳飛傳》這一正史所載,岳飛背后所刺之字為“盡忠報國”,那為何后世又會有“精忠報國”一說?改“盡”為“精”的背后又有何深意呢?
岳飛與“精忠”二字產(chǎn)生關(guān)系,最早可追溯到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當年,岳飛率部剿滅吉州、虔州的民變叛亂以后,“秋,(岳飛)入見,帝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鑒于岳飛的赫赫戰(zhàn)功,宋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岳飛”四個大字,并制成一面錦旗,賜予岳飛。此后,岳飛便攜帶此錦旗作為行軍大纛(dào,古時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精忠”與“盡忠”發(fā)音接近,后來出現(xiàn)“精忠報國”,恐怕是把刺字與賜旗二事混為一談的結(jié)果。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影視劇《精忠岳飛》
清代時,戲曲中逐漸出現(xiàn)了岳母為岳飛刺“精忠報國”的情節(jié),但這一說法尚未最終定型。直到清人錢彩著歷史評書演義《說岳全傳》后,才使得這一訛傳幾成確論。該書第二十二回《結(jié)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中,生動描寫了岳母姚氏給岳飛背后刺上“精忠報國”四字:
安人道:“做娘的見你不受叛賊之聘,甘守清貧,不貪濁富,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后,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于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但愿你做個忠臣,我做娘的死后,那些來來往往的人道:‘好個安人,教子成名,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于九泉矣!”……岳飛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就將衣服脫下半邊。
安人取筆,先在岳飛背上正脊之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字,然后將繡花計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安人道:“我兒痛么?”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么問孩兒痛不痛?”安人流淚道:“我兒!你恐怕做娘的手軟,故說不痛。”就咬著牙根而刺。刺完,將醋墨涂上了,便永遠不褪色的了。
錢彩的描寫相當精辟生動,不但將岳母刺字的流程描繪清楚,還將岳飛被刺字時的表情描寫到位,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由于《說岳全傳》別出心裁,以其通俗的語言,契合了大眾心理,且有利于倡導(dǎo)古代忠孝觀念,故而版本眾多,流傳廣泛,使得“精忠報國”的說法最終定型。
國歷君自制表情包。來源/影視劇《精忠岳飛飛》
岳飛“精忠報國”故事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出于時代與政治的需要。一般而言,“精忠”代表的是以帝王為首的外界評判,如宋高宗賜“精忠”旗,“盡忠”則更多代表了岳飛對自身行為的期許。明清以來,政府與民間著力宣揚岳飛的“精忠”,強調(diào)為人臣者對君王和父母的“忠孝觀念”。如萬歷皇帝稱岳飛“精忠貫日,大孝昭天”,乾隆皇帝稱贊岳飛“文武兼?zhèn)?,仁智并施,精忠無二”等??梢娺@是社會與時代的需要,已與岳飛當初自許的“盡忠”不同。
因此,多方面的評價促使岳飛從“盡忠報國”變?yōu)椤熬覉髧?。在這種情況下,岳飛背上刺的到底是什么已不再重要。正如一些歷史學者指出的,重要的不是文字的表象,而是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氨M忠報國”的正史記載,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軍人對國家的赤誠;“精忠報國”的廣泛流傳,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民族對忠義的推崇。兩者共同構(gòu)成了岳飛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
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ID:girwls),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