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這天,河南下了一場暴雨。
不少來少林寺旅游的游客,被雨水打了個措手不及,只能趕緊找地方避雨。
由于地方有限,很多游客只能立在屋檐下,屋檐下能有多大地方呢?雨水被風一吹,照樣打在人的身上,冷得直打寒顫。
有游客提出,希望能進屋子避雨,卻被僧人拒絕。
01
眼看僧人能進出屋子,卻不讓游客進去,哪怕老人和小孩也不行,游客心里忿忿不平。
“還說什么慈悲為懷,這么大的雨,看到老人小孩在淋雨,你們心里就過得得去?”
王先生把經(jīng)歷拍了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吐槽花了幾百塊門票,卻連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
這件事引來很多人討論。
有網(wǎng)友說:“當年張三豐帶著張無忌在門口站了3天,都沒能進去,怎么可能讓你進去?”
下面有網(wǎng)友調侃:“別說,這事鬧得挺大,都上電視了,一直播到現(xiàn)在?!?/p>
笑死,這屆網(wǎng)友是懂幽默的。
也有網(wǎng)友說:“記得有位僧人為救孕婦,把寺院都騰空了,還殺雞給孕婦補營養(yǎng),救了100多個孩子,我覺得這才是慈悲為懷?!?/strong>
還有網(wǎng)友說:“我去過云臺上,晚上寺廟不讓借宿,到了山頂被道觀的人接待了,還給我們準備了被子和齋飯,記到現(xiàn)在?!?/strong>
說實話,很多人都難以理解,都被雨淋身上了,讓游客進屋躲一下怎么了?
還有人吐槽新方丈,他不是要重整紀律嗎?
怎么連游客淋雨這樣的小事,都處理不好,這下好了,愿意來少林寺的人更少了。
02
事情的后續(xù),少林寺回應,稱那不是普通的屋子,而是文物。
游客身處的地方是立雪亭,建立于明代,屬于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濕透的游客進入,可能導致地磚受損,木結構受潮。
下暴雨的時候,景區(qū)也發(fā)放了免費雨衣,并開放了部分非文物區(qū)域供避雨,但暴雨中游客未能及時獲知。
看了回應,很多網(wǎng)友表示了理解,覺得游客有點強人所難了。
舉個例子,你去故宮游玩,要是突然遇到暴雨,金鑾殿也不是你說進就能進的。
對于僧人來說,他們遵守的是文物保護規(guī)定,自然沒辦法做到滿足所有人。
如果說欠缺,那就是應對態(tài)度太生硬。
僧人不讓游客進文物屋可以理解,但自己何必進進出出呢?
對,你身上沒淋雨,不存在給屋梁增加濕度,那么你既然有雨傘,能不能給游客去取一些一次性雨衣呢?
既然景區(qū)有雨衣發(fā)放,想來數(shù)量不會少,如果僧人能慈悲為懷,給游客送來一些雨衣,我想,沒有游客會吐槽。
03
說到底,還是太教條了。
我們高估了僧人的慈悲,也過度拔高了少林寺的規(guī)格。
以為少林寺里有僧人,就會有慈悲心,能普渡終生。
殊不知,這些年少林寺早就商業(yè)化了,他們收的是門票錢,給你表演的是節(jié)目,就跟上下班的普通人一樣,考慮的也是業(yè)績。
你指望他們慈悲,他們還希望你多給點香火錢呢?
為什么網(wǎng)友力挺少林寺?其實也是希望你被雨淋后,能清醒一點。
那里只是一個旅游景點,你真的不要有太高的體驗要求,也別指望僧人對你多慈悲。
最好的辦法,是游客少一點,讓寺廟的人能多一點時間清修,也思考下禪修合一的含義。
說到底,真正的修行不在殿內(nèi),而在遇到事情的時候。
看到游客淋雨,如果能為淋雨游客撐把傘,提供一個臨時避雨的地方,比你念再多的經(jīng)都管用。
少林寺,不該只有香火錢的味道,更該有人間煙火的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