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時間過得真快,今日8月8日,農(nóng)歷閏六月十五,我們不僅迎來了中伏的最后一天,更是迎來了今年第七個月亮滿月的日子,民間稱之為“望日”。這天地球會運行到太陽和月亮之間,使得月亮在我們的視線中呈現(xiàn)出最為圓滿的狀態(tài)。
明日8月9日,我們也將迎來立秋后的第一個天干“庚日”,即庚戌日,意味著我們即將進入三伏天的末伏時期。末伏,三伏天的最后一個時段,關于“末伏”在《史記正義》有著明確的解釋:“伏者,隱伏避盛暑也?!痹诠糯胺弊忠暌鉃椤半[匿、潛伏”,末伏正值夏秋之交,北方農(nóng)作物如玉米、高粱進入灌漿期,南方的水稻開始抽穗揚花,此時古人會通過“隱伏”的方式減少田間勞作,既避免中暑,又減少人為干擾,利于農(nóng)作物的自然生長。
末伏是怎么推算而來的?
每年末伏的時間并不固定,而是根據(jù)節(jié)氣和干支紀日推算而得,末伏與初伏、中伏不同的是,其并不是根據(jù)夏至后的庚日推算而得,所謂“立秋一庚入末伏“,也就是說立秋后的第一個天干庚日就是末伏開始的日子。
而末伏設定在立秋后的庚日而并非夏至后的庚日,這是古人千百年的經(jīng)驗所得。因為古人用“天干地支”紀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循環(huán)組合,其中庚日作為天干之一,每10天就會出現(xiàn)一次,是三伏天計算的核心節(jié)點。
立秋是秋季的起點,此時雖說“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但地表仍蓄積大量熱量,形成“秋老虎”天氣。如果將末伏固定在夏至后的庚日,就會導致三伏天過長,如中伏20天+末伏10天=30天,但初伏已占10天,逐漸會與立秋后的氣候特征脫節(jié)。古人將末伏設定在立秋之后,算是對庚日進行二次校準,既保留了庚日的周期性,又確保末伏與季節(jié)轉(zhuǎn)換同步。
末伏后的天氣走勢
末伏不僅是三伏天最后的時段,更是夏季過渡到秋季的關鍵節(jié)點,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此時南北地區(qū)會出現(xiàn)不同的天氣特點。對于北方地區(qū)來說,進入末伏后,受冷空氣影響的頻率開始逐漸增加。冷空氣會自北向南推進,與暖濕空氣交匯,常帶來降雨天氣,降雨不僅能有效降低氣溫,還會使空氣濕度減小,天氣變得干爽宜人,老話常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就是這個道理;對于南方地區(qū)來說,進入末伏后,高溫范圍逐漸縮小,強度隨之減弱,但并未完全消退。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大部地區(qū)還會出現(xiàn)階段性高溫,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秋老虎”天氣。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南方地區(qū)氣溫也會逐漸下降,早晚溫差加大,涼爽天氣將逐漸增多。
今年的末伏不一般,是一個“秋包伏”。末伏雖說是在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但會出現(xiàn)末伏和立秋在同一天的情況,根據(jù)我們老祖宗的說法,如果末伏和立秋在同一天,就稱為“伏包秋”;如果末伏在立秋之后開始,則為“秋包伏”。今年立秋交節(jié)的時間在8月7日,很明顯在末伏開始之前,因此今年屬于“秋包伏”。
老話說“伏包秋是空秋,秋包伏是漏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末伏和立秋在同一天,那么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驗,這預示著接下來秋天的降雨天氣會比較少,這樣的秋天就被稱為“空秋”;相反,如果末伏在立秋之后開始,那么這預示著接下來秋天的降雨會比較多,這樣的秋天也被稱為“漏秋”。但在這樣的天氣中,一定要做好農(nóng)田的排水工作,畢竟現(xiàn)在農(nóng)作物正處于秋收前的關鍵生長期,如果因積水導致根系腐爛,就會影響之后的秋收產(chǎn)量。
明日末伏,這天不僅是三伏天更替的日子,更是夏季與秋季的重要轉(zhuǎn)換節(jié)點,因此末伏是有一些習俗和講究的,每當快到末伏之時,身邊的老人就會提醒大家:無論多忙,1不穿、2不動、3不吹、4不吃!都是指的什么?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不穿:不穿露肚臍的衣服
末伏是三伏天最后的時段,此時雖說白天依舊炎熱,但夜晚氣溫開始下降,晝夜溫差逐漸拉大,此時在穿衣方面就要注意,避免如盛夏般貪涼穿一些單薄的衣服,特別要注意避免穿露肚臍的衣服。
肚臍,也稱“神闕穴”,是人體經(jīng)絡交匯的關鍵節(jié)點,連接五臟六腑,對外界寒氣極為敏銳,進入末伏時節(jié),夜晚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可達10℃以上。如果此時仍穿露臍裝,腹部就會直接暴露于外,寒氣就容易通過肚臍侵入體內(nèi),引發(fā)腹痛、腹瀉、痛經(jīng)等不適,從而導致免疫力下降,為秋冬隱疾埋下伏筆。其次,末伏后雨水減少,空氣濕度降低,皮膚更易失水。如果穿露肚臍的衣服就會使腹部皮膚長期暴露,不僅易受寒氣侵擾,還可能因干燥引發(fā)瘙癢、脫屑等情況。
那么,進入末伏該搭配什么衣服?末伏白天炎熱,穿衣需兼顧透氣與保暖,避免“一刀切”的清涼或厚重,可以根據(jù)天氣變化靈活調(diào)整穿衣情況。像白天較為炎熱,可以穿一些輕薄透氣的棉麻衣物,但需注意護住肚臍、后腰、腳踝等易受寒部位,下裝就要選長褲,避免穿短褲導致腿部受寒。而且出門可隨身攜帶一件薄款開衫或防曬衣,根據(jù)氣溫變化隨時增減,尤其是老人、兒童及體質(zhì)虛弱的人,更需注意保暖。
2不動:不過度勞動
進入末伏,自然節(jié)的陽氣開始往回收,人體的陽氣也會跟隨自然的律動逐漸收斂,這時候就要避免過度勞動,防止耗傷氣血,為秋冬打下基礎。
末伏時期,人體經(jīng)過盛夏的消耗,脾胃功能已經(jīng)減弱,氣血運行本就偏緩,如果此時加上過度勞動,尤其是長時間從事重體力或高強度腦力活動,會迫使身體加速運轉(zhuǎn),導致氣血過度消耗,從而出現(xiàn)氣短乏力、頭暈目眩、食欲不振等“秋乏”不適感,這正是氣血虧虛的表現(xiàn)。并且,在末伏時候就過度勞累,不僅會削弱當下的抵抗力,還可能為秋冬關節(jié)疼痛等情況埋下隱患,因為氣血不足時,身體對外界寒氣、濕氣的防御能力就會下降,容易引發(fā)感冒、咳嗽、關節(jié)炎等不適。
末伏勞動需把握“適度”原則,完全不動不現(xiàn)實,但不能過度消耗。正常勞動時,呼吸會自然順暢,如果出現(xiàn)氣喘吁吁、心跳加速、說話斷斷續(xù)續(xù)的情況,說明勞動強度已超過身體承受范圍,需立即停止或減輕強度。另外,此時勞動以“微汗”為宜,即額頭、后背稍有汗意,但汗液不浸透衣衫。如果勞動時大汗淋漓,甚至汗如雨下,就會耗傷津液,導致“氣隨津脫”,引發(fā)氣虛的情況。
3不吹:不長時間吹空調(diào)
立秋已過,末伏未走,此時正是夏秋之交的關鍵節(jié)點,雖說夜晚開始逐漸降溫,但白天暑氣仍盛,空調(diào)也就成了許多人對抗高溫的“利器”。不過此時吹空調(diào)不宜像盛夏一樣時間過長,而是需要把握分寸,盡量避免長時間吹空調(diào)。
末伏時節(jié),是陽氣收斂、陰氣升騰的轉(zhuǎn)換時刻,此時人體體表毛孔開泄,對寒氣的防御能力隨之下降,而空調(diào)吹出的冷風溫度低、濕度大,如果長時間吹空調(diào),特別是直吹空調(diào),寒氣就會通過毛孔侵入經(jīng)絡,導致“寒凝血瘀”,引發(fā)肌肉酸痛、頭痛鼻塞等癥狀。并且,陽氣是人體活動的根本,此時長時間吹空調(diào),很容易使陽氣受損,出現(xiàn)畏寒肢冷、乏力嗜睡等免疫力下降的情況。
末伏本就是“秋老虎”與涼意交替的時期,如果此時過度依賴空調(diào),就會使身體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能力減弱,之后天氣寒冷后很容易受寒氣的侵擾。因此,末伏時期就要適當減少吹空調(diào)的時間,建議每次開空調(diào)不超過2至3小時,之后關閉空調(diào),開窗通風,保持室內(nèi)空氣清新。空調(diào)的溫度也不宜調(diào)至26℃以下,與室外溫差控制在5至7℃為佳,如果溫差過大,人體進出空調(diào)房時就容易因冷熱交替而感冒。
4不吃:晚上不宜吃得太多
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其中“三伏”指的就是末伏,此時民間有著吃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因為末伏處于立秋時節(jié),而烙餅和雞蛋可以提供高熱量與蛋白質(zhì),為秋收儲備能量。除此之外,末伏這天還有很多關于“吃”的習俗,例如喝綠豆湯、吃餃子、吃秋梨、吃鴨肉、吃蓮子等。
無論末伏這天吃什么,都要避免晚上吃得太多。因為末伏時期人體的腸胃功能較弱,此時如果晚上進食過多,尤其是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迫使脾胃在夜間“加班加點”工作,從而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在古人看來,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如果長期夜間過飽,脾胃無法充分消化食物,容易引發(fā)腹脹、腹痛、反酸、噯氣等不適。
并且,末伏的夜晚氣溫開始下降,人體陽氣會隨之收斂,消化酶的分泌就會減少,此時消化能力本就弱于白天,如果此時進食過多,食物就會滯留胃中,因此而滋生濕熱,引發(fā)“上火”的情況。
那么,進入末伏該如何合理安排晚上的飲食習慣?
一般來說,晚飯“七分飽”即可, 這時饑餓感會基本消失。當對食物興趣降低,甚至主動放下筷子,則說明已接近七分飽。
如果晚飯過后至睡前又感到輕微的饑餓,并不是說不能吃東西,可以少量飲用溫水或吃少量水果如蘋果、梨等墊腹,但不要吃得過多,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總結(jié),明日末伏,今年的末伏有什么特點?這天不僅是一個“秋包伏”,同樣也是三伏天乃至夏秋之交的關鍵轉(zhuǎn)折點。明日閏六月十六入末伏,提醒大家:無論多忙,1不穿、2不動、3不吹、4不吃!這就是進入末伏后的一些生活經(jīng)驗,祝愿大家順利出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