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看來,回娘家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傳統(tǒng)文化里,每年甚至還專門規(guī)定了回娘家的時間,而這種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至今。
尤其是外嫁的女兒,回娘家時總會受到父母熱情的款待。
可是這位遠嫁到中國的印度姑娘,回家三天,卻每天都在哭泣中度過。
甚至其親生母親厲聲斥責(zé)她:“你以后再也不要回來了!”
有道是虎毒不食子,這位印度姑娘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讓她的父母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呢?
回家
這位印度姑娘叫做塔麗,她的生活十分幸福,婆婆很疼她,老公很愛她。
此外,她還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無論怎么看,其都是人生的贏家,按理說其父母應(yīng)該會以她為傲。
可為什么其親生母親竟然會這么嫌棄她呢?
事情要從其遠嫁中國后首次回印度開始說起。
為了回家,塔麗做了很多準備,和丈夫在一起購買了許多我國的特產(chǎn)。
塔麗本想帶著孩子一起回國,讓孩子看看自己自幼生長的環(huán)境。
因為年幼,不適宜長途奔波,所以作罷。
這是她婚后第一次回家,因此,心情特別開心。
畢竟,可以見到自己的父母家人啦!
飛機??康嚼霞页鞘械臋C場,她的老家屬于城市的郊區(qū),過去還需要乘坐一段時間的汽車。
汽車在行駛時,她的眼睛不住地望著窗外。
她依舊認得沿途的建筑物,這座城市的污染還是那么嚴重,似乎時光并沒有前進的意思,甚至忘記了世間還有這么一座城市。
沿著記憶里的街巷,她找到住了二十幾年的老家,只見門戶緊閉。
可是她明明提前通知了家人,“咚咚咚”敲門聲響起,開門的是她的母親。
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并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的欣喜,而是責(zé)怪女兒不要回來。
分別了九年,首次見面沒有互訴衷腸的思念,只有責(zé)怪和不滿。
到底是什么情況?難道這個女兒做過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嗎?
答案是沒有,塔麗并沒有責(zé)怪母親,而是拎著兩個裝滿禮物的行李箱走進家門。
母親再次說道:
“家里已經(jīng)沒有你住的地方!你需要外出住旅館?!?br/>
大嫂則趁機說道:
“誰讓你嫁得那么遠!要是你和妹妹一樣嫁給本地人的話,家里一定會給你留一個臥室下來?!?br/>
而她的臥室恰恰是被大嫂的兩個兒子占去了,大嫂竟然毫不臉紅。
本就回來住幾天,不住家里也無妨。
畢竟離家這么久,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已經(jīng)和家人格格不入,出去住也好。
但是聽到家人這么說,她的內(nèi)心還是禁不住升起一陣悲涼,這是自己長大的家啊!
這是無數(shù)人心目當(dāng)中溫暖的港灣?。?/strong>
自己怎么就感受不到一絲絲的溫暖呢?
轉(zhuǎn)過頭,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兩個行李箱已經(jīng)被搬空,空蕩蕩的行李如同她的心情。
她哭了,任是丈夫怎么勸也無濟于事。
好在父親與上過大學(xué)的二哥比較熱情,邀請丈夫進入書房,并擺下宴席款待他們夫婦二人。
本以為這樣的時間會持續(xù)到兩個人離去,可是次日早晨又發(fā)生了另外一件事,直接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來她二嫂的小女兒去世!原因是溺水。
按照我國的傳統(tǒng),這個家庭會因為一個人的去世,而表現(xiàn)出濃濃的悲戚。
可是母親也好,父親也罷,甚至連孩子的親生父母都表現(xiàn)得云淡風(fēng)輕。
在他們看來這一切都稀松平常,就像母親說的那樣:
“孩子沒有了很正常,讓你二哥二嫂再生一個就是。”
難道可以對一個生命的去世如此漠視嗎?
她再次痛哭流涕,同時也慶幸自己的兒女沒有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
本以為這件事情很快就會翻頁,畢竟,大家對這件事情也不甚在意。
可沒想到母親找到一位能夠預(yù)測禍福吉兇的老先生。
她從老先生的口中得知,自己的小孫女之所以會無故溺水,是因為家中進了瘟神。
瘟神是誰?自不用多說,當(dāng)然就是新近回家的女兒。
因此,母親回家后就命令女兒趕緊返回中國,不要再過多地逗留。
女兒不解,詢問母親為什么?畢竟自己九年才回來一次,希望多逗留一些時日。
母親不由分說地怒罵道:
“你二哥的小女兒之所以去世,就是因為你回來?!?br/>
兩者之間風(fēng)馬牛不相及,這件事怎么能和自己扯上關(guān)系呢?難道母親的思想真就這么偏激迷信嗎?
二哥上過大學(xué),一定會為自己辯護。
她要等自己的二哥回來,為自己伸張正義。
可惜她等來的卻不是二哥的辯護,而是二哥的一句句責(zé)罵和埋怨。
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責(zé)難
原來二哥大學(xué)畢業(yè)后,曾打算參軍,因為身體問題被刷了下來,后又打算考印度的公務(wù)人員。
結(jié)果因為成績不理想,一直沒有上岸。
這本是他自己的問題,他卻將這些問題統(tǒng)統(tǒng)歸咎到妹妹的身上。
偏見往往會根深蒂固地生長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
除非這個人從內(nèi)心渴望根除,否則任何思想都會成為這種偏見的佐證證據(jù)。
二哥雖然上過大學(xué),但是這份偏見卻沒有隨著其學(xué)識的增長而不斷淡去。
印度人受婆羅門教的影響,種族觀念已經(jīng)根植這個民族內(nèi)心千年。
在他們看來,自身的種族優(yōu)于其他民族。
即使其他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比自身高,也依然固守己見。
因此,妹妹遠嫁中國本就是一個有玷污自身血統(tǒng)的行為,這使得這個家庭染上不可抹去的污點,時常受到鄰居們的嘲笑。
他們卻從未想過,家中的許多大件的家具、家電,甚至出行的工具——摩托車,全部都是妹妹付款購買的。
甚至每逢印度的重大節(jié)日,她還會給孩子們發(fā)紅包。
這些錢幫助這個家庭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guān),使得這個家庭過上了比周圍大多數(shù)家庭更為優(yōu)渥的生活。
這些事情全部被他們選擇性地忽略,塔麗感到萬分委屈。
從進門時的責(zé)難,到后來住到旅店,再到此刻被當(dāng)作瘟神。
她什么壞事惡事都沒有做,就是因為一場婚姻,就被家人釘?shù)搅藧u辱柱上。
《圣經(jīng)》里有一段小故事,某犯了淫戒的寡婦被眾人追趕,眾人紛紛都要拿石頭砸她,她趕緊躲到耶穌的身旁。
耶穌表現(xiàn)得十分淡然,他對眾人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你們誰感覺自己沒有罪,就可以用石頭砸她!”
結(jié)果眾人紛紛放下石頭走了。
可是印度的婆羅門教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偏見,缺少一種普世的大愛。
佛教雖然誕生于斯,卻沒有發(fā)揚光大于斯。
塔麗剛到中國時,聽到許多國人對印度的評價不是很高。
每次聽到這些觀點時,她總是不由自主地生氣。
可是經(jīng)歷了這一連串的事件后,連她自己也這么認為。
小侄女之死明明是他們照看不周,怎么就能無緣無故和自己扯上關(guān)系呢?
當(dāng)一個人去世后,這個家庭不但沒有團結(jié),反而去找一些根本立不住腳的理由,為自身辯護。
這樣的家庭,怎么可能越過越好呢?
這樣的觀念,怎么可能在國際上贏得好名聲呢?
塔麗離開了老家,按照原計劃,他們決定到其他旅游景點逛一逛。
可是由于家庭的影響,整個旅程并沒有持續(xù)幾天,因為她的心情一直處于失落、失望的狀態(tài)。
丈夫看出了她的心思,提前結(jié)束了旅行,兩個人坐上飛機,飛回了中國。
回到中國后,婆婆已經(jīng)準備好豐盛的晚飯,孩子們也圍繞在她周邊,不停地喊著“媽媽”。
原來的籠罩在心情的陰霾,不知不覺完全散去,完全被一片幸?;\罩。
她坐在餐桌上,婆婆不停地為她夾菜,還給她準備了一份禮物。
她又哭了,不過這次的哭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感動。
她想或許余生再也不會回印度!
這里才是她的家,這里才像是她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