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然人聲鼎沸嘈雜紛擾,我依舊堅持認為,《歌手2025》在如今的音綜賽道里還是斷檔式領先的存在。如同獨孤求敗的絕世高手,能與之較勁的只有它自己,無論是其對音樂初心的堅守,還是對于節(jié)目的高品質(zhì)呈現(xiàn)。
前幾天在與幾位樂評人閑聊時吐槽,在算法主導、快餐音樂盛行的當下,現(xiàn)在的觀眾太需要“吃點好的”,而以“真誠表達”為核心節(jié)目定位的《歌手2025》,不僅是對如今行業(yè)異化的反抗,更是對音樂本質(zhì)的回歸。相較于15秒爆點的廉價情緒綁架,節(jié)目用4K高清直播等新技術賦能歌手情感的真實表達,這種對于現(xiàn)場感染力的放大絕非數(shù)據(jù)馴化或者審美操控,而是接近“無損”地將歌手的內(nèi)心投射給現(xiàn)場,讓情感共鳴觸及大小屏之外的每個觀眾。它更用事實證明,技術可以服務于情感的深度表達,而非只能盲目追求效率的碎片化傳播。
而“現(xiàn)場聽審+云端國際聽審+全民陪看團”三方投票體系,也盡可能稀釋算法推薦的單向性,對抗算法綁架和流量壟斷,例如希臘聽審Dimitra雖不懂中文,卻被A-Lin《孤單Tequila》的情感穿透力打動,證明音樂共鳴可跨越語言與算法屏障。
如今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審美分眾時代,有人順勢而為強化音樂類型標簽,也有人逆流而上在分眾洪流中重建音樂公共性。在今年《歌手2025》的舞臺上,有來自西南霧都的號子,有河西走廊野性嗓音,有佤族反拍節(jié)奏,有江南軟糯的民歌元素,有來自非洲Amapiano律動,也有來自美國鄉(xiāng)村的微風。事實證明,審美的多元化并不是不同音樂交流的障礙,反而是彼此之間學習的來源——苗族歌鼟的蟬鳴流水聲、侗族大歌的無指揮和聲,在《歌手2025》中都成了國際歌手汲取靈感的源泉。
音樂節(jié)目真正的最大公約數(shù),并非簡單打標簽的偽共識,而是不同靈魂在旋律的共情中認出了彼此。當陳楚生用《行走的魚》,《凡人訣》致敬平凡的人生,當李佳薇于《天后》發(fā)生的吶喊,在現(xiàn)實中的“賣房求生”映襯出生命經(jīng)驗的共情,你也就不難理解聽審們在鏡頭前的潸然落淚。這種剝離流量噱頭,去除了美顏濾鏡的真實情緒碰撞,恰恰是純粹音樂的本真。
《歌手2025》的真誠定位,本質(zhì)是對音樂人本價值的捍衛(wèi),算法固然可以衡量播放量,但無法量化靈魂的震顫。當陳楚生最終以首次亮相舞臺的原創(chuàng)作品《獲獎之作》問鼎歌王時,這檔讓歌手真誠表達心聲,讓觀眾認真傾聽歌聲的節(jié)目,終于也映出華語樂壇重歸真誠的熹微晨光。畢竟,流量洪流中的紛擾之音,響亮不過能夠在你我心中錨定永恒坐標的真實與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