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老人帶娃,已經(jīng)成為一種養(yǎng)育常態(tài)。
根據(jù)社會統(tǒng)計調(diào)研數(shù)據(jù)表明:
目前,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xué)期間,有超過80%的家庭,存在老一輩帶娃的情況。
然而,老人帶娃,卻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容易。
畢竟兩代人生活在一個屋檐下,無論是養(yǎng)育方式、生活習(xí)慣,都有著不小的差異。
有時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卷入矛盾沖突的漩渦中,讓這無聲的托舉,衍生出無盡的疲憊與委屈。
那么面對這些問題,又該如何“破局”呢?
之前,我跟一位65歲的奶奶在一起閑聊。
她就告訴我說,自己幫著三個兒女都帶過孩子。
一直以來,彼此之間都沒紅過臉,生過氣。
而之所以能相處的融洽,主要是因為她每次在帶娃前,都會提前立好三個規(guī)矩。
聽她說完后,我覺得既有道理,也很清醒。
如果你也在幫著兒女帶娃,不如也試試跟他們立下這些規(guī)矩,或許能讓一個家庭運轉(zhuǎn)的越來越幸福。
01.“我的時間,我說了算”
有的老人為了托舉兒女,甘愿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傾盡全力幫著他們帶娃。
甚至,就連自己的興趣愛好、社交活動以及健康,都一并舍棄,將自己變成了24小時待命的“育兒工具人”。
然而,不知道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你越是如此,可能越容易引發(fā)事端,兒女們也越是不領(lǐng)情。
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
當你舍棄自我、全身心的幫著帶娃的時候,年輕人就會慢慢變成“甩手掌柜”,將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久而久之,年輕人不但很難體會到你的艱辛,甚至一不小心,還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埋怨。
到最后,你滿身疲憊與委屈無處訴說,也無人看見,更難以獲得感恩。
所以說,給兒女幫著帶娃,重要一點就是這個“幫”字。
既然是“幫”,那么對于時間,就要有一定的自主權(quán)。
比如提前跟年輕人講好,在特定的時間,自己需要去跟老友相聚,或者參加一些活動。
這樣的“規(guī)矩”看似自私,實則卻能帶來3方面的好處。
其一,老人不是永動機,也需要社交、娛樂和學(xué)習(xí)。
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后,帶娃時的情緒和精氣神,才會更穩(wěn)定、更飽滿。
其二,留出固定時間,讓年輕人體會帶娃的不易,他們才能感同身受理解老人的艱辛,學(xué)會感恩。
其三,提前溝通時間表,可以給老人留出喘息空間。
而這,也是家庭良性運轉(zhuǎn)的前提。
所以說,擁有時間的自主權(quán),絕不是冷漠,而是放眼長遠處的智慧。
02.“小家庭的事兒,跟我無關(guān)”
夫妻倆組建家庭,難免有個吵架拌嘴、生氣甩臉的時刻。
那么如果老人幫著他們帶娃,同處一個屋檐下,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呢?
可能有的老人會說,既然自己在,就肯定會幫著勸一勸。
可實際上,很多人都難以掌握好這個“勸”的火候。
因為只要老人開口勸解,那么就很容易因為血緣關(guān)系,對自己的兒女有偏袒和維護。
到最后,話趕話,一不小心,小問題演化成了大沖突。
所以,與其弄巧成拙,還不如提前約法三章。
明確告訴年輕人,無論你們小家庭里發(fā)生什么事情,都相信你們有自主解決能力。
而自己呢,不摻和、不介入,給他們留足空間和時間。
這種不以自我經(jīng)驗去干預(yù)小家庭的日常事務(wù)的方式,恰恰是對“核心家庭決策權(quán)”的清醒捍衛(wèi)。
換句話說,老人主動退后一步,是對子女婚姻獨立性的尊重,更是對自身情緒健康的保護。
03.“教育聽你們的,生活聽我的”
有些老人之所以給兒女帶娃時,狀況頻出,歸根結(jié)底就是缺乏“邊界”,恨不得所有事情都一把抓。
到最后,年輕人覺得你“越了線”,心生不滿。
而老人呢,又覺得自己的付出不值得,暗自委屈和難過。
久而久之,滋生了矛盾、引發(fā)了沖突。
就像我之前在網(wǎng)上刷到一則視頻:
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想要買一件小玩具,站在餐桌上哭鬧不止。
這個時候,孩子爸爸就站了出來,試圖讓孩子先冷靜下來,教會他學(xué)會控制情緒,再去表達訴求。
可孩子奶奶呢,卻忍不住的心疼,不止一次的上前想要抱走哭鬧的孫子。
也就是這個行為,給了孩子倚仗的資本,從而導(dǎo)致孩子爸爸,很長時間都沒法解決問題。
到最后,孩子爸爸徹底失控,沖著孩子奶奶就大聲的呵斥說“你先回屋”。
這種場面,讓人覺得窒息又無奈。
所以說,只要幫著帶娃,就一定要提前立好“責(zé)任劃分”的規(guī)矩。
比如在教育方面,孩子的爸爸媽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不干涉、不介入。
而在生活方面,卻要學(xué)會捍衛(wèi)自己權(quán)利。
比如,不要為了滿足年輕人的需求,而在做飯時,忽略、犧牲自己的口味。
比如,自己的一些生活習(xí)慣和方式,也要提前跟年輕人交代清楚,不要到時候因為其中的差異性,而生出怨懟。
在這些問題上,一定要明白:
教育是底線,需要父母作為第一責(zé)任人傳遞價值觀。
而生活是“彈性細節(jié)”,老人既然是默默無私的付出,自然也要被尊重和接納。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感受“規(guī)則的嚴瑾”以及“愛的溫暖”。
同時,老人也不至于在日復(fù)一日的壓抑中,讓自己身心俱疲。
其實,最好的隔代養(yǎng)育,從來不是“老人活成父母的影子”,而是“老人活成自己的樣子”。
在帶娃過程中,既能托舉小家庭的未來,也能為自己的晚年負責(zé)。
而這些,都需要“先明后不爭”的智慧與遠見。
所以說,上述的“規(guī)矩”,與其說是約束,不如說是對彼此的珍惜和成全。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