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暑氣未消,涼意漸生。古人云:“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蔽嗤湎嘛h零的第一片黃葉,悄悄揭開了季節(jié)更迭的序幕。這個承前啟后的節(jié)氣,藏著大自然微妙的平衡之道——既有“秋老虎”的余威肆虐,又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悄然轉(zhuǎn)變。在這陰陽交替的節(jié)骨眼上,老祖宗留下的養(yǎng)生智慧就像暗夜里的燈籠,照著現(xiàn)代人匆忙的腳步。那些看似簡單的“春捂秋凍”“早臥早起”,實則是千年文明淬煉出的生命密碼,若是不懂其中規(guī)矩,只怕要在季節(jié)轉(zhuǎn)換時吃些暗虧。
飲食之道,貴在“潤”字。老北京人立秋講究“貼秋膘”,但今人早已過了缺衣少食的年月,此時更需懂得“清補”的妙處。清晨去菜市場轉(zhuǎn)悠,總能看見精明的老太太專挑那些沾著露水的梨子,她們深諳“秋燥傷肺”的道理。銀耳羹要文火慢燉出膠質(zhì),百合需選瓣厚色白的,蓮藕最宜與排骨同煨。江南人家會煮一鍋雞頭米糖水,膠質(zhì)濃得能粘住嘴唇;嶺南主婦則愛用霸王花配無花果煲老火湯。這些尋常食材里藏著大智慧:核桃形似人腦故能補腦,百合瓣如肺葉故而潤肺,自然的造化早已為人類備好了應季的解藥。切記少碰那些辛辣燒烤之物,免得像點著的炮仗,把身體里的水分炸得干干凈凈。
起居之要,重在“收”字??催^鄉(xiāng)下老農(nóng)如何對待莊稼嗎?立秋后他們絕不輕易修剪枝條,因為植物也進入了能量回收的季節(jié)。人亦如此,該把夏天外散的能量往回收了。城市白領若還堅持凌晨兩點發(fā)朋友圈曬加班,便如同逆水行舟。建議把手機鬧鈴調(diào)成《漁舟唱晚》的曲調(diào),伴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意境入睡。明朝太醫(yī)龔廷賢在《壽世保元》里寫得明白:“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蹦切┛偙г骨锛痉αΦ哪贻p人,不妨看看窗外樹梢的麻雀,何時起何時棲,動物比人更懂順應天時。周末別再去人擠人的商場湊熱鬧,學著古人“登高望遠”,讓心神隨著大雁的軌跡漸漸沉靜下來。
運動之訣,妙在“緩”字。公園里常見兩類人:一類是穿著背心短褲狂奔的晨跑者,另一類是打太極做到“手揮琵琶”的白發(fā)老者。秋風起時,前者容易咳得面紅耳赤,后者卻氣息綿長如常。蘇軾在《教戰(zhàn)守策》中早有點破:“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彼^講武不是讓你去健身房揮汗如雨,而是像傳統(tǒng)武術(shù)家那樣“運勁如抽絲”。試試八段錦里“搖頭擺尾去心火”的動作,或是五禽戲中模仿熊晃的姿勢,這些流淌千年的導引術(shù),比任何進口運動器械都更懂中國人的身體密碼。傍晚散步時多留意腳下沙沙作響的銀杏葉,它們的飄落軌跡正是最天然的運動指南——不疾不徐,翩翩而下。
情志之養(yǎng),要在“和”字。李清照寫“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說的就是這種季節(jié)交替的心緒起伏。現(xiàn)代人秋季容易抑郁,殊不知古人早就備好了情緒藥方:宋代文人流行“分茶”,看茶湯沫餑作畫;清代閨秀愛“聽香”,在桂花樹下閉目品香。這些雅事看似無用,實則是調(diào)節(jié)情志的良方。心理學上的“季節(jié)性情感障礙”,在中醫(yī)看來不過是“悲秋”傷肺。找個晴日下午,學豐子愷那樣“閑居”,泡杯菊花茶看云卷云舒。或者磨一硯新墨,臨《蘭亭序》中“天朗氣清”四字,讓躁動的心緒在橫豎撇捺間歸于平和。記住,秋天的月亮最宜“對影成三人”,切忌“舉杯消愁愁更愁”。
站在超市的貨架前,會發(fā)現(xiàn)萬圣節(jié)的南瓜燈已經(jīng)擺了出來。這個源自凱爾特人的節(jié)日,原本就是慶祝豐收與驅(qū)寒的儀式。東西方文明在對抗嚴寒的命題上殊途同歸:中國人喝姜茶暖胃,西方人喝南瓜湯御寒。立秋就像大自然發(fā)出的加密電報,唯有破譯者才能獲得健康密碼。那些抱怨“秋天容易感冒”的上班族,那些疑惑“為何秋季脫發(fā)嚴重”的姑娘,其實答案都藏在“潤收緩和”四字訣里。此刻窗外或許還響著蟬鳴,但聰明的螞蟻早已開始儲備過冬的食物——人,難道不該比螞蟻更懂未雨綢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