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大銀幕32年之后,陳佩斯帶著自己執(zhí)導并主演的新作《戲臺》回到了電影院。原本在點映期間并不被看好的這部影片,最終憑借口碑逆襲。
電影 · 戲臺
許多觀眾走進影院,是出于對陳佩斯的熟悉與懷念,而走出影院時,卻被一種沉甸甸的情緒擊中。
有人說,這部戲演的是戲班,更是人生。一個人,一出戲,一方臺,哪怕烽火連天,也要唱完《霸王別姬》。
中國戲,從來不只是娛樂,更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今天,不妨就從《戲臺》出發(fā),走進那個“戲”的世界。
中國戲
戲,是詩、詞之后“最中國”的抒情方式,清華教授李楯揭秘戲曲背后中國人的心靈世界。
1
中國戲,中國人才懂的浪漫
從明清以來的三百多年間,戲就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許多人生命的一部分,是一代代人認知、思維、表達和交流的方式。
陸小曼的例子頗具代表性。她不僅是近代文化名人徐志摩的妻子、眾人眼中的“才女名媛”,還是一位真正的“戲中人”。她能在同一天先后演出昆劇《思凡》和京劇《汾河灣》,也能與徐志摩合演《玉堂春》。她甚至曾與俞振飛、袁寒云這樣的京昆大師同臺演出《奇雙會》。
陸小曼說過:“……天性不允許我吐露真情,于是直著脖子在人面前唱戲似的唱著,絕對不肯讓一個人知道我是一個失意者,是一個不快樂的人。”其實,痛苦時在唱,歡樂時也在唱。
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的陸小曼與徐志摩
不僅是名流如此,在民間更是如此。當人生遇到困境時,人們會用唱戲來自我表達、自我激勵,甚至自我安慰。
有政治人物在斗爭激劇時唱“我手中缺少殺人的刀”,有人在郁悶中唱“楊延輝坐宮院自思自嘆”,有自感處于人生低谷的人唱“平生志氣運未通,似蛟龍困在淺水中”,有人在窮困中唱“……好漢無錢處處難”,就連不識字的阿Q,都會唱“我手持鋼鞭將你打……”
戲,是那個時代普通人情緒的容器,是表達與記憶的方式,更是承載文化的一種生活本能。它并不需要解說,不依賴文字,它通過“唱念做打”的身段,讓人在模仿、傳唱、觀看中,沉浸在一種被傳統(tǒng)塑造的審美與情感節(jié)奏中。正因此,人們并非“觀看者”,而是文化共同體中的一部分參與者。
梅蘭芳與他的觀者
今天的我們,也許已習慣在屏幕上滑動短視頻、在耳機里聽流行樂,但仍會在看完一出老戲或一部如《戲臺》這樣的影片時,被那種“戲比天大”的氣場擊中。
2
他們不是“觀眾”,是參與者
今天,我們看戲,多是作為觀眾。然而在那個已經(jīng)遠去的時代,人們“活在戲中”,這不僅意味著看戲、唱戲、聽戲,更意味著他們將戲曲當作情感的表達渠道與人生的精神坐標。
什么叫參與?不是只是看著,而是要選戲、點戲、喊戲、評戲,甚至自己上場唱幾嗓子。在過去的鄉(xiāng)村或城市,戲班演出時,觀眾不僅是聽眾,也是導演和指揮。
今天的演出劇本早已排練好、流程嚴密,而當時,戲班在演出過程中,隨時可能根據(jù)臺下觀眾的反應改變腔調、調換曲目。文戲多幾句,武戲少幾下,全看你臺下人如何傳情達意。
湖廣會館演京劇。
不僅僅是聽,更重要的是——自己也要唱。走在街頭巷尾、田間小路,隨口來兩句京劇、昆曲,在過去并不是戲迷專屬,而是許多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吃飯、聚會、走親戚,喝茶閑聊之間,哪怕是賣菜的、拉車的、書畫名家、政界要人,都有可能來上一段唱腔。
而唱戲,并不總是為了“表演”。唱,是一種抒情,一種張力的釋放,一種情緒的宣泄。你愁悶了,唱;你不平了,唱;你想寄情、借古諷今了,還是唱。
比如,周信芳在唱《打漁殺家》時,把原本的“拳打南山猛虎,足踢北海蛟龍”改成“塊壘難消唯縱飲,事到不平劍欲鳴”,其中那股胸中不平、欲言又止的情緒,被唱腔一吐而盡。
梅蘭芳與他的觀眾
過去的人之所以沉醉于戲,是因為戲與他們的生命經(jīng)驗深度相連。他們不覺得《水滸》《三國》離自己遠,因為那里面的人生起伏、忠義情仇,是他們現(xiàn)實生活的投影。他們能“聽評書落淚,替古人擔憂”,是因為戲中人未必只是“別人”,很可能是預示著自己命運的影子。
京劇《灞橋挑袍》:楊小樓飾演關羽、郝壽臣飾演曹操。
相比之下,今天我們看戲時,少了共鳴,多了審美;少了代入,多了距離。而過去的中國戲,是人與人共同完成的藝術創(chuàng)造,是一場真實的、當下發(fā)生的、可以改寫結局的互動。在那個世界里,戲不是給人看的,是人“活”出來的。
3
“一字不改”的《霸王別姬》好在哪?
在《戲臺》這部電影里,最觸動人心的一幕,莫過于那場“改戲”的沖突。軍閥洪大帥拔槍逼戲班刪改《霸王別姬》的結尾,要求項羽不能死、要有“勝利”的結局。但正是在這荒誕甚至令人憤怒的情節(jié)中,我們重新意識到這出戲的分量。
電影《戲臺》劇照
這出戲寫的是英雄項羽與虞姬在垓下的訣別:外有漢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內有人心動搖、大勢已去。在生死存亡之際,虞姬翩然起舞,婉轉唱出“勸君王飲酒聽虞歌”,她用歌聲解憂、以舞劍激勵,將一個“侍妾”身份的女子,寫成了剛烈、纏綿、絕決、崇高的化身。
項羽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他剛愎自用、剛強過度,善戰(zhàn)卻不善守局;他對劉邦仁慈,對手下殘酷;他毀秦宮、屠降卒,卻也有柔腸寸斷的一面。司馬遷說他“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對其功績不吝溢美,但也清醒指出其識人之短、結局之敗。
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完美的失敗英雄,在虞姬的陪伴與殉情中,完成了人性的升華——他的失敗,不再是政治博弈的失敗,而是人格信念的勝利。唯其“不肯過江東”,且又得益于虞姬既剛烈又柔美之氣的烘托,才成就了項羽成為一位人們至今思念的英雄。
而京劇《霸王別姬》的結構和技藝安排,也幾近完美。從唱、念、做、打,到舞臺的節(jié)奏控制,都可謂精雕細琢。虞姬由輕搖板唱起,再到南梆子的婉轉悠揚,再轉為西皮二六的如泣如訴,一路情緒漸進,情感漸深。
項羽唱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既是詩,也是誓,是對自己命運的最后宣告。更何況,這一場戲原本還有項羽烏江自刎的后場——馬不肯過江,人不忍回頭,直至“八千子弟俱散盡,烏江有渡孤不行”,真正為這位英雄畫下了悲壯的句號。
京劇《霸王別姬》:楊小樓飾演項羽、梅蘭芳飾演虞姬
這一出戲之所以被稱為“絕唱”,不僅在于其藝術之美,更在于它代表了中國人對英雄氣節(jié)、忠貞愛情和人生尊嚴的極致想象。在它的身上,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烈,也有“千古一別”的凄美。
看完《戲臺》你有沒有被哪一幕深深觸動?
你覺得今天還需要中國戲嗎?
在你心中中國戲“好看”在哪兒?
在留言區(qū)展開來說說吧
2位優(yōu)秀留言讀者將獲贈書
百年身、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
喚醒一種久遠的文化記憶
尋回我們失落已久的文化認同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yōu)惠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觀點資料來源:《中國戲七講》
轉載及合作請發(fā)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