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三個月改口了,5月印巴沖突中,印度被巴基斯坦擊落至少6架戰(zhàn)斗機,然而8月9日,印度空軍總參謀長辛格聲稱:俄羅斯制造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tǒng),“擊落” 距離300公里外的殲-10CE戰(zhàn)機和JF-17梟龍戰(zhàn)斗機。
問題來了,如果S-400真這么厲害,俄羅斯還會被烏克蘭的無人機頻頻偷襲成功嗎?
時隔三個月才宣布擊落巴方戰(zhàn)斗機,印度這是終于編好說辭了嗎?
這場“首殺羅生門”到底咋回事?是印軍真的“一雪前恥”,還是又一次熟悉的“嘴炮表演”?
一場“沒有證據(jù)的首殺”
事情要從8月5日說起,印度空軍司令部突然發(fā)布一份“簡短聲明”,稱“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附近,我軍S400防空系統(tǒng)成功攔截并擊落兩架越過實控線的巴方戰(zhàn)機,經確認分別為殲-10C和梟龍MK1”。聲明里還特意強調:“S400展現(xiàn)了世界頂級的防空能力,有效捍衛(wèi)了領空主權。”
消息傳回國內,印度媒體直接開啟了“狂歡模式”。
《印度時報》標題喊得震天響:“S400首殺!中國造戰(zhàn)機被印度國產防空系統(tǒng)擊落”;《經濟時報》更夸張,說這是“對中國的直接警告,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
更有甚者,一些軍事博主翻出S400的參數(shù),宣稱“400公里探測范圍、600公里攔截距離,巴鐵那點小飛機根本不夠看”。
但巴鐵這邊反應很淡定,巴基斯坦空軍發(fā)言人很快回應:“印方所謂‘擊落’毫無證據(jù),既沒有提供雷達截圖,也沒有殘骸坐標,完全是自說自話。”
還有衛(wèi)星照片顯示,當天克什米爾上空云層密布,能見度不足2公里。
這種天氣下,S400的相控陣雷達再先進,也得先“看”到目標才能打吧?
至于為什么時隔三個月才宣布,辛格解釋戰(zhàn)果延遲公布是因“需時間分析導彈殘骸”,并暗示巴方?;鹗且颉皳p失慘重被迫妥協(xié)”。
最耐人尋味的是,印度軍方后來被記者追問“戰(zhàn)果細節(jié)”時,開始支支吾吾:“具體細節(jié)還在核實”“涉及軍事機密不便透露”。
這一套操作,像極了2019年印巴空戰(zhàn)后的“經典套路。
當時印度也宣稱“擊落巴方F16”,結果被巴方曬出美軍提供的F16飛行記錄打臉,最后只能灰溜溜改口“可能誤判”。
面對挑戰(zhàn),印度竟保持沉默,既未公布導彈軌跡記錄,也未展示戰(zhàn)機殘骸,而巴方則放出雅各布阿巴德基地的完整衛(wèi)星影像。
巧合的是,辛格宣布的6架戰(zhàn)機數(shù)量,與5月巴方宣稱擊落的6架印度戰(zhàn)機完全一致,很可能是為了“心理平衡術”。
印度軍方撿到的霹靂-15E空空導彈殘骸
S400的“神話”,早該破一破了
印度這次“首殺”鬧劇,表面看是中印巴三國軍備的角力,背后卻藏著三個扎心的真相。
S400不是“上帝視角”,高原作戰(zhàn)哪有那么容易?S400再先進也不是“萬能神器”。
它的核心優(yōu)勢是在平原或低海拔地區(qū),通過多部雷達組網,實現(xiàn)對400公里內目標的精準追蹤。
但克什米爾是什么地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峽谷、森林密布,地形復雜得像被揉皺的紙團。這種環(huán)境下,雷達波會被山體反射、衰減,目標的雷達反射面積(RCS)也會因為地形遮擋大幅縮小。
梟龍MK1的RCS本來就只有0.5平方米(大概和一輛小轎車差不多),再加上高原環(huán)境的“天然偽裝”,S400的雷達能不能穩(wěn)定追蹤都是個問題。
更別說印度的雷達操作水平了,2018年,印度空軍就鬧過“誤將自家直升機當巴基斯坦無人機”的笑話。
2021年,一架米格-21甚至在訓練中“自己撞自己”。
去年邊境沖突時,印軍宣稱“擊落巴方無人機”,結果最后發(fā)現(xiàn)是自己放的煙花。
連“看清楚自家飛機”都費勁,指望S400在這種環(huán)境下精準攔截敵機?怕不是把雷達屏幕當“連連看”玩呢?
“首殺”沒證據(jù),暴露的是印度的“戰(zhàn)績焦慮癥”。印度為什么總愛吹“擊落敵機”?
說白了,是想掩蓋一個尷尬的事實: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后,印度空軍再也沒在空戰(zhàn)中取得過明確優(yōu)勢。尤其是最近十年,巴鐵的梟龍戰(zhàn)機批量裝備,中國產的殲-10C又性能強悍(超視距空戰(zhàn)、有源相控陣雷達全配齊),印度空軍的米格-21、幻影2000這些老飛機,根本不是對手。
這次所謂的“S400首殺”,本質上是印度的一場“輿論戰(zhàn)”。用“防空系統(tǒng)立功”轉移國內矛盾,最近印度經濟下滑、農民抗議不斷,同時給軍方要軍費找借口,印度剛宣布要追加2000億盧比買S400。
但問題在于,這種“嘴炮”玩多了,反而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就像網友說的:“以前印度說‘擊落F16’,還能拿‘美軍數(shù)據(jù)’當遮羞布,現(xiàn)在連個雷達截圖都拿不出來,誰還信???”
S400的“神話”,該被實戰(zhàn)戳破了。這些年,S400被吹成“防空界的天花板”,俄羅斯也靠它賺了不少錢,土耳其、沙特、中國都買過。但實戰(zhàn)才是檢驗武器的唯一標準。
俄烏沖突中,俄軍S400雖然多次開火,卻至今沒擊落過北約援烏的先進戰(zhàn)機,比如F-1。土耳其買了S400后,也沒見它在敘利亞戰(zhàn)場有什么“驚艷表現(xiàn)”。
說白了,現(xiàn)代空戰(zhàn)早就不是“雷達一開機,敵機全完蛋”的時代了。
巴鐵的梟龍戰(zhàn)機配備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70公里,能在S400的雷達覆蓋范圍外就發(fā)起攻擊,殲-10C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能讓它快速突破防線。
再加上電子干擾機、無人機前出偵察,印度的防空系統(tǒng)早就被“干擾+突防”玩得團團轉。
退一步說,就算S400真的擊落了一架巴方戰(zhàn)機,那也是“運氣好”。
比如敵機剛好闖入探測盲區(qū),或者飛行員操作失誤。但印度卻把這包裝成“體系化勝利”,這種浮夸作風,反而暴露了對自身能力的嚴重誤判。
吹牛終會破,實力才是硬道理
這場“S400首殺”鬧劇,最后大概率會不了了之。
沒證據(jù)的戰(zhàn)報,就像沒根的浮萍,風一吹就散了。
但它給我們提了個醒,武器再先進,也得看是誰在用;宣傳再熱鬧,也抵不過實戰(zhàn)的檢驗。
對印度來說,與其花心思編“擊落戰(zhàn)績”,不如多練練飛行員的實戰(zhàn)技能,少點“誤擊友軍”的笑話;對中國和巴鐵來說,咱們也不用急著反駁,時間會證明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