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子慧
五保老人劉金山(化名)因一場交通事故陷入索賠困局,證據空白、時效存疑、協議束縛如三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直到臨沂市蘭陵縣法律援助中心伸出援手,山東蘭陵律師事務所律師姚付江接力奔波,這場跨越多年的拉鋸戰(zhàn)終迎曙光——10萬余元賠償款的到位,讓絕望中的老人重新握住了生活的希望。
倉促和解留隱患七年維權路坎坷
時間回到2017年的一個冬日。劉金山騎三輪車趕集時被一輛小轎車撞倒昏迷。作為無兒無女的五保戶,他在醫(yī)院孤零零地躺著,看著每天疊起來的住院費單據,老人心里發(fā)慌,像揣著塊燒紅的烙鐵。這時,對方遞來一份和解協議書,說簽了就能拿到錢出院。劉金山沒多想,只當是抓住了根救命稻草,抖著手在協議上按了手印,壓根沒看懂那句“今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向甲方主張權利”背后藏著的“陷阱”。
出院后,康復治療的費用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很快掏空了劉金山的積蓄。他拄著拐杖找到事故責任方,對方掏出當年的協議晃了晃:“字是你簽的,錢也領了,別再來了?!彼较嚓P部門反映過、去找人調解過,每次都因“沒證據”“過了時效”被勸回。劉金山抹過好幾次淚,覺得這日子怕是熬不下去了。直到有人提醒他:“去法律援助中心試試,那里有律師免費幫窮人打官司?!?/p>
法援開辟快車道律師臨危受命破困局
聽了劉金山的哭訴,蘭陵縣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員心里沉甸甸的。這案子確實難:從事故發(fā)生到現在快七年,訴訟時效是道繞不開的坎;劉金山手里沒任何憑證,交通事故認定書、住院病歷、費用票據全沒了,只記得肇事方姓陸,開著輛黑色轎車;更要命的是那份和解協議,白紙黑字像道“鐵閘門”,堵死了維權路。
中心當即啟動“綠色通道”,不等材料齊全先受理,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安排工作人員上門協助取證。當天,三位資深律師圍著劉金山的口述回憶“摳線索”:事故發(fā)生的具體路段?對方車輛的大致特征?當年住院的醫(yī)院名稱?哪怕是零碎的記憶,都被一一記在本子上。最終,中心指派山東蘭陵律師事務所的骨干律師姚付江承辦此案,叮囑他:“既要守住法律底線,也要盡全力幫老人爭取權益。”
接下案子后,姚付江沒少跑腿。他先去交警部門找事故出警記錄,確認肇事方陸勇的身份信息;又跑到劉金山當年住院的醫(yī)院,調出原始病歷和診斷證明;還聯系司法鑒定機構,陪著行動不便的劉金山做傷殘鑒定,把誤工期、護理期、營養(yǎng)期都一一確認清楚。
法律論證上,姚付江也下足了功夫。他依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的規(guī)定,提出劉金山雖然2017年受傷,但直到傷殘鑒定結果出來,才明確知道自己“權利受損的程度”,此時起訴并未超過訴訟時效;同時,他指出那份和解協議明顯顯失公平——簽訂時劉金山傷情沒穩(wěn)定,身邊沒親人幫忙參謀,小學都沒畢業(yè)的他,根本預見不到日后的傷殘后果,協議里的賠償金額還不到法定標準的三分之一,完全符合可撤銷的情形。就這樣,姚付江一點點把零散的線索串起來,重建了完整的證據鏈。
法槌落定慰民心七年維權終見晴
法庭上,姚付江條理清晰地陳述觀點,把病歷、出警記錄、傷殘鑒定報告等證據一一呈上,針對對方“時效已過”“協議免責”的辯解,逐條引用法律條文反駁,句句在理。最終,法院全部采納了他的代理意見,判決陸勇一次性賠償劉金山醫(yī)療費、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共計10萬余元。
拿到判決書那天,劉金山特意換上一件洗得發(fā)白的干凈襯衫,拄著拐杖一步步挪到蘭陵縣法律援助中心。見到姚付江和中心工作人員,老人激動得說不出話,只是緊緊攥著他們的手,指節(jié)都泛了白,眼淚順著布滿皺紋的臉頰往下淌:“謝謝你們……謝謝姚律師……拿到這個結果,讓我覺得,這日子終于又能往下過了?!?/p>
這場歷時五個月的法律援助,為劉金山七年的維權路畫上了句號。姚付江的奔波與堅守,讓這位困境老人真切摸到了法治的溫度,也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承諾,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正義。
指派機構:臨沂市蘭陵縣法律援助中心
承辦人員:山東蘭陵律師事務所 姚付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