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懷仁堂各個部隊將領(lǐng)齊聚,許光達在聽說自己要被授予大將很是震驚,雖然他當時是裝甲兵的司令,可是就戰(zhàn)功與資歷來看,比他優(yōu)勝的還有很多人,他怎么能接受這么高的軍銜呢?于是許光達就寫了降銜的申請書,請中央將大將軍銜給王震,自己同王震相比可是自愧不如的。其實就這個消息傳出的時候,全軍也都挺震驚的。畢竟長征許光達沒有參加,就連抗日戰(zhàn)爭他也只參加了后半程。
而戰(zhàn)功方面,許光達比不上蕭克,王震,蕭克曾當過方面軍中的副總指揮,王震更是帶著部隊去南泥灣開荒種地,為全軍籌措糧食,這功績不一般。1932年許光達由于病重不得不去蘇聯(lián)養(yǎng)傷,回國時已經(jīng)是1938年了。那么他為啥會成為大將?這還與二方面軍以及建國后兵種建設(shè)有關(guān)。
1936年紅二與紅六軍整合為二方面軍,且是賀龍來指揮。雖然這個方面軍總數(shù)不過兩萬左右,可卻也是并列與紅一與紅四兩支軍隊,成為紅軍的主力部隊。1955年在全軍進行授銜的時候,中央就強調(diào)三個方面軍都必須有大將作為代表。
賀龍是被授予元帥的,那么大將人選就只有蕭克,王震還有許光達了。要說這三個人中誰的資歷深,那就是蕭克,不僅當過軍團長,還是曾當過方面軍的副總指揮,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他還曾是三大師中的副師長。
而立下戰(zhàn)功多的自然就是王震,曾帶著部隊去南泥灣開荒,還是紅六軍團的政委,解放戰(zhàn)爭的時候,他還擔任過一野的兵團司令。許光達在1930年當紅二軍團里的師長,可是在1932年離開部隊后,他就缺席不少的戰(zhàn)斗,這也影響他后續(xù)的發(fā)展。
雖然從明面上來看,許光達的資歷不足,戰(zhàn)功也不多,可是中央需要平衡二方面軍內(nèi)兩支部隊的山頭。紅六軍團原本是中央紅軍,在1934年同賀龍部隊合并,王震如果被授予大將,就是給一方面軍增名額,而許光達卻是洪湖根據(jù)地的建設(shè)者,他才是真正二方面軍中的代表。
雖然蕭克也是二方面軍中的,不過在長征的時候,他曾支持過張國燾,所以這也就成為他授銜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就算是資歷深厚,也立下過戰(zhàn)功,可最終只能是上將。在建國后,中央就組建了裝甲兵,許光達是首任司令,這個身份也就可以為他授銜增加助力。
而許光達聽說自己要被授予大將,他曾多次寫信給中央,希望讓中央將自己的軍銜往下調(diào),毛主席對他的這種品質(zhì)很是稱贊,還說他就是共產(chǎn)黨的明鏡,讓眾人都能夠向他學習。不過他的請求最后也沒有得到中央的肯定,他依舊是大將,這主要是從大局考慮的。
假如盧冬生沒有在革命途中犧牲,也許他就是二方面軍大將的代表,而蕭克如果不存在歷史問題,那他的軍銜可能就不止是上將了。不過這都是假設(shè),歷史不可能重來,而這些將領(lǐng)也都是革命路上的英雄,畢竟他們堅持下去,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不管是什么軍銜對于他們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完成了那項光榮的使命。
中國人民終于可以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中國強大了就不怕外國入侵,也不用擔心中國領(lǐng)土保不住,不會走清政府的老路,這都是那些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軀換來的。所以這些軍銜榮譽對于那些將領(lǐng)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許光達會這么做也能看出共產(chǎn)黨員的樸實,對名利的淡薄,在他們看來為人民服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共產(chǎn)黨最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人心所向的黨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