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腳本,是否也藏著原生家庭的“隱形開關”?
文 | 閱微
深夜,當萬籟俱寂,我常常會對著鏡子里的自己發(fā)呆。那個習慣性沉默、在親密關系中總是不自覺退縮、面對批評便會立刻自我否定的身影,真的就是我嗎?還是說,它只是原生家庭在我身上刻下的一個“隱形開關”,在某些時刻被不自覺地觸動?
相信很多姐妹們,尤其是身兼職場女性和母親雙重角色的你,在某個瞬間也會有類似的疑問。我們渴望在事業(yè)上乘風破浪,在育兒中耐心從容,卻總被一些無形的力量拉扯,似乎那些童年時期形成的“性格缺陷”像魔咒一樣,伴隨我們成年,甚至在不經(jīng)意間影響著我們和孩子、和伴侶的關系。
最近,我重讀了[美] 蘇珊·福沃德和[美] 克雷格·巴克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下文簡稱《原生家庭》)。這本書,對我而言,猶如一束精準的手術刀,層層剖開那些深埋在我們潛意識里的“病灶”,讓我終于有機會直面并試圖療愈這些“舊傷”。它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讀物,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每個成年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印記。
為什么我們總在“重復”過去?
“你知道嗎,我以前總覺得,只要我足夠努力,足夠懂事,那些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在我身上。在職場上,我常常是那個默默加班、從不抱怨的員工;在家里,我也是那個習慣性滿足所有人需求,卻常常忽略自己的媽媽和妻子?!?/p>
初讀《原生家庭》時,書中的一個核心觀點,瞬間就擊中了閱微我:我們成年后大部分的“性格缺陷”和行為模式,其實都是童年時期為了適應原生家庭環(huán)境而形成的防御機制。
書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的過去決定了你的現(xiàn)在。” 這句話并非宿命論,而是強調(diào)了原生家庭經(jīng)歷對個人心理和行為模式的深遠影響。它讓我開始反思,那些看似無解的性格難題,是否只是我在孩童時期為了生存、為了獲得關注或為了避免傷害,而被迫學會的生存策略?
比如,我一直以來都難以開口拒絕別人,這讓我疲憊不堪,也時常在工作中陷入被動。書中提到,“如果你曾經(jīng)歷過總是被否定的童年,你可能會在成年后不斷尋求外部的認可,難以設立界限?!?/strong>這讓我恍然大悟:小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我總是努力成為“乖孩子”,小心翼翼地滿足他們的所有要求。這種模式被內(nèi)化,甚至被我?guī)肓顺赡旰蟮纳缃缓吐殘觥T瓉?,我的“無法拒絕”,不是因為我天生軟弱,而是源于童年深處對被否定、被拋棄的恐懼。
看清那些“有毒”的原生家庭模式
《原生家庭》最讓我感到震撼和受益匪淺的,是它對幾種“有毒的原生家庭模式”的深度剖析。它像一份清晰的對照表,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識別自己是否曾身處其中,以及這些模式如何悄無聲息地塑造了我們的性格。
書中詳細描述了包括:
- 控制型父母:他們習慣性地支配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失去自我選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 貶低型父母:他們的語言充滿指責、批評和嘲諷,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尊心被嚴重摧毀。
- 身體或性虐待型父母:這種創(chuàng)傷模式更是對孩子身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 酗酒或吸毒的父母:他們的失控行為讓家庭充滿不確定性和恐懼,孩子往往過早承擔起責任。
每當我讀到這些具體的描述時,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一些朋友的影子,甚至有時候,我也會在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看到一些曾經(jīng)被我父母“無意識”傳遞下來的影子。那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就像是撥開迷霧,終于看清了某些問題的根源。
【金句閃光】
“你不是在責怪你的父母,你只是在辨認并改變那些由他們造成的、仍影響著你的生活模式。”
這句話如同警鐘般敲響在閱微的心頭。它讓我意識到,承認原生家庭的影響,并非是為了沉溺于抱怨和指責,而是為了開啟自我療愈的第一步。它賦予了我們力量,去打破那些循環(huán)往復的負面模式,而不是被動地重復。這種認知轉變,對于一個在職場和家庭中都力求上進的女性而言,尤為重要——因為它意味著,我們擁有改變的自主權和可能性。
從“受害者”到“療愈者”:重寫你的人生腳本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既然原生家庭影響如此深遠,我們是不是就注定無法擺脫這些“宿命”?
不!《原生家庭》的價值,恰恰在于它不僅僅揭示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修補”方案,幫助我們從“受害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自己人生的“療愈者”和“改寫者”。
書中強調(diào)了幾個核心步驟,這讓閱微我深感力量:
- 直面與承認:勇敢地承認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不再逃避,不再否認。這是所有改變的起點。
- 表達憤怒:引導你安全地宣泄那些被壓抑多年的憤怒、悲傷和委屈。這種情緒釋放,是療愈的關鍵一步。我曾嘗試書中所說的“寫信給父母但不寄出”的方法,那一刻的淚水和顫抖,真實得讓我感受到一股被壓抑已久的能量在釋放。
- 重新定義自我:挑戰(zhàn)那些被原生家庭灌輸?shù)呢撁孀晕艺J知,例如“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重新構建一個積極、真實的自我形象。這就像在為你的人生劇本,重新編寫一個全新的、充滿力量的結局。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啟發(fā)在于,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它不是讓你去切斷與父母的連接,而是教會你如何建立健康的心理邊界,如何停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從而真正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值得收藏】
“你無法改變你的過去,但你可以改變你的記憶對你現(xiàn)在的影響?!?/strong>
這句話深刻地闡明了療愈的核心。它提醒我們,雖然童年的經(jīng)歷無法抹去,但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解讀和處理這些記憶帶來的情緒,從而擺脫它們在當下對我們的負面控制。這種“記憶重塑”的能力,對于在多重壓力下尋求自我成長的職場女性和寶媽而言,無疑是巨大的精神解放。它意味著,我們有能力不讓過去的陰影定義我們的現(xiàn)在和未來。
成為“清醒”的母親,打破代際循環(huán)
對于我們這些身為人母的女性來說,《原生家庭》的意義更是非凡。它讓我們在修補自身性格缺陷的同時,也擁有了成為“清醒”母親的契機,從而打破原生家庭的負面代際循環(huán)。
在書中,我看到了很多育兒的“反面教材”,它們讓我警醒:我是否在不自覺中,也在對我的孩子重復著那些曾經(jīng)傷害我的模式?比如,當孩子犯錯時,我是否會不自覺地用指責的語氣,而不是引導和鼓勵?當孩子表達不同意見時,我是否能真正傾聽,而不是急于否定?
這本書讓我學會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反應。它教會我,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看見。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我自己——當我能夠給予孩子我童年所渴望的愛時,我內(nèi)心的那個“受傷的小孩”也同時得到了療愈。
閱微想說:愿你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
讀完《原生家庭》,我意識到,所謂的“性格缺陷”,并非不可逆轉的判決,而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那些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療愈的傷痕。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張地圖,指引我們穿越迷霧,找到療愈的路徑。
或許,你也曾感覺在職場上難以表達自我,在家庭里習慣性犧牲;或許,你也在為如何平衡事業(yè)與家庭而焦慮,為如何更好地養(yǎng)育孩子而迷茫。我相信,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你內(nèi)心的角落,幫你識別出那些隱藏的“隱形開關”,并最終勇敢地按下“關閉”鍵,甚至重新設定新的程序。
愿我們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活出真正屬于自己的,閃閃發(fā)光的人生。
讀完這本書,哪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你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體驗或感悟嗎?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成長與蛻變。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fā),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