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即教育”。教育的真諦,在于培育人對美的感知與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美育指向人們內(nèi)在的情感涵養(yǎng)和精神自由,它能讓人在與美的相遇中,感知覺打開,情感和想象得以豐富,進而更好地理解自我與生命的意義。
這種對“完整發(fā)展”的追求,在當下卻面臨著工具理性的消解?,F(xiàn)代人正以“功利、狹隘的日常知覺”取代“豐富、完整的審美知覺”,在對物質(zhì)功利的追逐中,對四季色彩的敏感、對生活細節(jié)的共情逐漸鈍化。這種審美知覺的異化,在校園生活中最直觀的投射,便是校服這一特殊載體的變遷——它既映照著美育的失落,也見證著審美意識的回歸。
中國校園,曾經(jīng)充斥著寬大、松垮、不合體的“運動裝”,被學生和家長戲稱為 “面口袋”;也曾涌現(xiàn)出民國時期別具特色的改良新式旗袍、中山裝,彰顯淑女優(yōu)雅和紳士風度;校服新政十年之際,欣喜于石家莊二中制式襯衫、無錫外國語學校中式校服在畢業(yè)季、開學季沖上熱搜,校服美學及學生氣質(zhì)風貌引發(fā)網(wǎng)友贊嘆。
校服是與學校獨特氣質(zhì)深度交融的“文化標簽”“美育載體”。當學生身著承載校魂的校服走進校園,他們感知的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圖騰、教育信仰,在潛移默化中凝聚共識、培育審美、塑造健全品格……
作為“行走的校園文化符號”“具象的視覺校史”,好的校服設計應當直指學校的教育哲學。這意味著,校服的色彩、圖案、款式,都需從學校文化根脈出發(fā)。我們要思考這所學校的教育哲學是什么?對教育有怎樣的理解和主張?如何將這些內(nèi)在的理念提取為外在的顯性元素,鑲嵌在校服的設計中?最終將學校的文化追求、教育主張內(nèi)嵌于校服,使二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全,讓校服真正發(fā)揮出其在美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多重教育功能。
校服:屬于“這一個”學校和“這一群”學生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師大教授顧明遠在《學校文化是什么》中指出:“一條校訓、一枚?;铡⒁恢8?、一套校服往往反映了學校的精神風氣”。校服,是學校文化的顯性載體,承載著辦學理念、歷史傳承與精神風貌,用視覺語言訴說著“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的獨特校園故事,代表著“這一個”學校和“這一群”學生的形象。
北京四中、上海中學的校服,既沉淀著百年校史的厚重底蘊,又通過細節(jié)設計呼應著現(xiàn)代教育對個性的尊重,讓學生在統(tǒng)一著裝中仍能彰顯青春風采;河南省實驗中學以航空班為靈感,用天空藍與海洋青的配色傳遞“載志而航”的精神,領(lǐng)口的“飛機跑道”暗紋,將“向天空出發(fā)”的期許融入日常;南京漢開書院將繁體“開”字藝術(shù)化為園林花窗紋樣,讓“從大漢走來,向世界盛開”的辦學理念可觸可感;成都墨池書院小學則以立領(lǐng)、盤扣、水墨紋樣呼應“墨池文脈”,與灰瓦白墻的書院建筑形成文化共振。
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qū)分校校長付錦的觀點頗具深意:“校服不是制服,不是定義孩子的標準。校服應該是歸屬于孩子的標簽,成為孩子個性特征的一部分。”當校服設計與學生的成長軌跡、學校的育人目標同頻,衣物便不再是束縛,而是教育發(fā)生的媒介——學生身著校服,感受到“我”的個體以及“學校”的獨特美好,達成一種自我價值的認定與體驗。在每日穿著中理解校史,在認同中強化歸屬,最終讓校服成為“這一群”學生共同的精神印記。
2018年畢業(yè)季,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三學子自編自演的畢業(yè)歌《北京東路的日子》沖上熱搜,那句“我們即將分別,獨自浪在中國外國不同地點,瞥見白色的校服,還會以為是我認識的誰”唱出了不少畢業(yè)學子的心聲。一件白色校服,南京外國語學校沿用多年,因融入校本文化,成為“這一個”學校的文化載體,建構(gòu)了“這一群”學生的獨家記憶。
校服的“教育屬性”應優(yōu)先于“管理屬性”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其著作《愛彌兒》中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當社會不斷發(fā)展,我們今天很大的問題是當我們的邏輯理性不斷發(fā)展之后,卻忽略或忘記了審美是人類一種本源的和世界的關(guān)系。
們應當鼓勵更多的校服企業(yè),以“校園文化共建者”與“美育資源供給者”的定位,深度融入學校的育人生態(tài):思考如何讓校服設計融入學校的教育哲學,如何以校服為載體尋求美善教育價值,如何聯(lián)動課程、實踐、研學等多元育人場景,最終讓校服成為連接文化傳承、審美培養(yǎng)、社會責任的教育媒介,與學校文化、校園生活產(chǎn)生更為生動的情感關(guān)聯(lián)和意義聯(lián)合。
校服,唯有滲透文化心理和情感意味,成為校園審美的對象物,才能映照校魂,承載獨特的教育故事,展現(xiàn)“這一個”學校和“這一群”學生的形象?!盎謴蛯徝澜?jīng)驗與生活的正常過程間的連續(xù)性”,讓學校以服飾為媒厚植文化根基,讓社會力量在參與中助力審美教育 —— 這正是家校社協(xié)同育人在美育場域的生動實踐,更是讓校服的美育功能與教育價值在多方聯(lián)動中充分彰顯的題中之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