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仙女吞朱果”的故事,到《紅樓夢》的“大荒山”隱喻,長白山的千年云霧里,始終繚繞著不息的傳說。仙人蹤跡或許不可尋,但這座神山,確乎孕育著東北大地的根與魂。
矗立于東北大地的長白山,是東北三大水系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源頭,它不僅擁有東亞大陸最完整、最典型的植被垂直帶譜,還是東北女真人“白山黑水”圖騰信仰的起源。長白山不只是一座地理意義上的山峰,更是一座自然和文化的高峰。
特別策劃
長白秘境:東北的根與魂
▲春季的長白山天池,苔原帶的植物盛開著大片艷麗的花朵,同灌木和草本植物一起構成一幅五彩斑斕的花海景觀 攝影:樸龍國
巍巍長白山:東北的“三江源”
▲長白山天池坐落于中朝邊界,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 圖源:視覺中國
長白山這座矗立于東北亞屋脊的巍峨神山,以其雄渾壯麗的火山景觀和神秘莫測的文化,長久以來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鮮有人知的是,滋養(yǎng)著東北三省廣袤黑土地的三條水系——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均發(fā)源于長白山脈。本文作者曾多次前往長白山區(qū),對三條水系進行了實地考察。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足跡,一窺東北的“三江源”。
長白山“跑山”記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著長白山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種類繁多的菌類 攝影:左凌仁
吉林省長白山最為人所知的是其壯觀的火山地貌、天池和獨特的森林植被帶。而在長白山的茫茫林海里,生長著眾多獨特的植物和龐大的蘑菇家族,當?shù)厝藢⒖墒秤玫姆N類視作“山珍”。它們不僅是美味,還默默地維系著森林的繁榮。
山地苔原帶:
難得一見的極地景觀
▲長白山高海拔地帶演化出了許多特有物種,以長白山來命名,比如長白山罌粟 攝影:樸龍國
長白山除了火山地貌和天池,植被也是欣賞長白山的一個角度。這里有一種鮮為人知的植被景觀——山地苔原帶。苔原主要分布在環(huán)北冰洋的大陸沿岸及島嶼上,而長白山也可以見到這罕見的極地景觀。每年7月,山地苔原帶上的鮮花競相開放,絢爛的花海將苔原裝點成一座“空中花園”。
長白山金代皇家祭祀建筑群
▲長白山神廟俯視圖 攝影:趙春江
在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zhèn)西北四公里外的丘陵上,有一處規(guī)模不大的古代遺址——寶馬城遺址。過去它一直被認為是一座古城,后被證實是金代皇家祭祀長白山的神廟。長白山神廟是中原以外首次發(fā)現(xiàn)的國家山祭遺存,金人甚至以與五岳同級別的規(guī)格祭祀長白山。這座神廟的發(fā)現(xiàn),對探索金代禮儀制度的發(fā)展以及追溯東北女真人“白山黑水”圖騰信仰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長江文化
燦爛多彩 共筑文明:
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的樂鐘文化
▲西周早期銅編鐘,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圖源:視覺中國
源遠流長的中國禮樂文明,表現(xiàn)方式眾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青銅樂鐘。這種合瓦型的鐘可發(fā)出兩個不同的音,二者在一個鐘體內(nèi)“和諧共處”,深藏著禮樂文化的精髓——和。
流域映像
納帕海的鳥:
香格里拉藍寶石的羽翼風情
▲高原晨曲 攝影:彭建生
位于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納帕海,是一個季節(jié)性高原湖泊。每年夏天,它是煙波浩渺的大湖。秋冬季節(jié),大部分區(qū)域則會變成草甸和沼澤濕地。這種周而復始的變換,為遷徙路過和在此地越冬的各種鳥類提供了充裕的食物和棲息之所。彭建生是香格里拉本地的一名自然攝影師,他用相機將納帕海繽紛的鳥類世界拍攝下來,并期待這些夢境般的鳥類圖景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
記憶
川江石刻“對我來”
▲重慶奉節(jié)夔門,長江穿山而過 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在川江折桅子灘、滟滪堆、崆嶺灘三處險灘的惡礁上,均刻著“對我來”三個大字。這看似自毀的指令,是川江船工們用生命驗證的生存法則:唯有直面險境,對準礁石駛?cè)ィ拍芙杓绷髦?,險中求生。
水文化之旅
隱秘水線:
坎兒井如何塑造吐魯番
▲新疆吐魯番火焰山 圖源:視覺中國
吐魯番地區(qū)炎熱干燥,年蒸發(fā)量極高,地表水暴露即迅速流失??矁壕w系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了這一缺陷:地下暗渠將水源隱藏于土層之下,阻斷了蒸發(fā)途徑,而地表明渠與澇壩則僅用于分配與存儲,形成合理而精密的節(jié)水系統(tǒng)。在吐魯番,坎兒井不僅是一種水利技術,更是一套社會組織原則:水權分配、村落布局乃至尊卑親疏,皆以水脈為軸心。水道塑造了村落,村落塑造了生活。
真視聽
我的愛總是交織著離別
《清晨之前的月亮》
2023 年
[ 美 ] W.S. 默溫 著
柳向陽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的十字路口及其他》
2024 年
[ 美 ] W.S. 默溫 著
伽禾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W.S.默溫(1927—2019)是美國詩人、散文家、翻譯家,2010年當選美國桂冠詩人。中文版《清晨之前的月亮》收入了默溫生前最后兩部詩集:《花園時光》和《清晨之前的月亮》。寫下這些詩的時候,衰老的詩人漸漸失去視力,開始與過去的人生告別,因此不斷捕捉著過去他忘記的或未曾充分看見的東西,帶著遺憾,但也充滿愛與珍視。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fā)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周伊萌
標題設計:崔瑋
實習生:方曌
校對:段海英
審核:柳向陽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5年第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