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雖嫌張幼儀土氣,夜里卻仍行夫妻之禮。張幼儀暮年回憶:新婚當(dāng)夜便圓了房。在英國時,他白日對我冷若冰霜,入夜卻依舊同床共枕......
這個被徐志摩拋棄的"鄉(xiāng)下女人",最終活成了傳奇。
"把孩子打掉"的冷酷命令,戳破了婚姻的假面,卻喚醒了一個沉睡的靈魂。
初見張幼儀照片時,徐志摩輕蔑地撇嘴:"鄉(xiāng)下土包子!"
那是1915年,18歲的他被家族逼迫迎娶15歲的張幼儀。新婚之夜,他例行公事般完成"丈夫職責(zé)",從此視妻子為封建枷鎖的化身。
張幼儀絕非他口中的平庸之輩。她出身江蘇寶山望族,祖父是清朝知縣,二哥張君勱是政界要人,四哥張嘉璈執(zhí)掌中國銀行。
12歲那年,她沖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在兄長支持下入讀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上鹘y(tǒng)家庭最終將她拽回舊式軌跡——學(xué)業(yè)未竟便被迫嫁入徐家。
這段婚姻從開始就是徐志摩的囚籠。
長子徐積鍇出生后,他立即遠赴英國留學(xué),拋下妻兒。
1920年張幼儀赴英陪讀,徐志摩在碼頭冷眼相待,甚至嫌她的中式服裝"土氣",強拉她去商場換裝。更殘忍的是,他白日對妻子視而不見,夜晚卻依舊同寢。
命運的轉(zhuǎn)折伴隨著刺骨寒冬降臨。
當(dāng)張幼儀懷上二胎時,徐志摩正瘋狂追求林徽因。她期盼新生命能挽回婚姻,等來的卻是丈夫冰冷的話語:"打掉吧,我沒心思養(yǎng)孩子。"
張幼儀顫抖著問:"墮胎可能會死......"徐志摩竟冷笑:"坐火車也會死人,難道就不坐了?"說罷揚長而去,將孕妻遺棄異國。
在巴黎街頭,絕望的張幼儀險些投河。
是二哥張君勱的信拯救了她:"來巴黎!為自己活!"她獨自赴德產(chǎn)下幼子彼得,簽署中國近代首份西式離婚協(xié)議。
徐志摩拿到離婚書時,頭也不回地奔向林徽因,甚至沒問一句"孩子如何撫養(yǎng)"。
絕處逢生,浴火涅槃。喪子之痛接踵而至——彼得三歲夭折。
張幼儀在柏林哭干淚水后突然醒悟:"赴德前,我懼怕一切;赴德后,我無所畏懼。"她苦學(xué)德語,獲裴斯塔洛齊學(xué)院幼兒教育碩士,歸國后人生如同開掛:
執(zhí)教東吳大學(xué),成為當(dāng)時稀有的女性德語教師;
執(zhí)掌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以鐵腕改革令瀕危銀行起死回生,戰(zhàn)時靠囤積染料、投資房產(chǎn)化解擠兌危機;
創(chuàng)辦云裳服裝公司,融匯中西美學(xué)為上海名媛定制時裝,連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服都出自她手。
而徐志摩的人生卻急轉(zhuǎn)直下。
他與陸小曼的婚姻陷入經(jīng)濟困境,為供養(yǎng)揮霍無度的妻子,疲于奔命地授課賺錢。
1931年,他搭乘免費郵政飛機失事,年僅35歲。
諷刺的是,為他收殮遺體的,是被他拋棄的張幼儀;贍養(yǎng)其年邁父親的,是曾被他譏諷的"土包子";接濟遺孀陸小曼的,仍是這個他瞧不起的前妻。
1953年,53歲的張幼儀與香港鄰居蘇紀之醫(yī)師相戀。
婚前她鄭重致信征求兒子意見,徐積鍇回信泣血:"母親守節(jié)三十載,誰慰母心?誰伴母側(cè)?若遇良人,兒當(dāng)以父事之!"
再婚后的十八年,她協(xié)助丈夫撫養(yǎng)四個繼子女,支持他考取行醫(yī)執(zhí)照,甚至攜手重訪英國康橋——那個曾令她心碎之地。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在紐約安詳離世。晚年被問及是否愛過徐志摩,她淡然道:"若照顧他和他的家人算愛,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生命中的女人里,或許我最愛他。"
張幼儀墓碑上未刻"徐志摩原配",只鐫刻著獨立人生的注解。她用半生參透:有人視婚姻為囚籠,有人將苦難淬煉成翅膀。
當(dāng)徐志摩為風(fēng)花雪月葬送性命時,那個被他貶入塵埃的女子,早已將"張幼儀"三字鑄就民國傳奇。
她晚年曾比喻:"我是秋日的團扇,只用來驅(qū)趕嗜血的蚊蟲。當(dāng)蚊蟲咬傷明月時,主人將團扇撕得粉碎。"
可這團扇墜地成鋼,終成開天辟地的利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