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十二年的秋風(fēng)吹過五丈原,把中軍帳的燭火吹得搖搖欲墜。諸葛亮扶著案幾起身,咳聲里帶著血絲,案上的《出師表》手稿已被淚水洇得發(fā)皺。他望向帳外,北斗七星的光芒透過云層,像極了隆中草廬的那盞油燈 —— 二十七年了,從那個 “三顧頻繁天下計” 的春日,到如今 “出師未捷身先死” 的秋夜,他終究沒能完成對先帝的承諾。
他的謀略是南陽的耕讀教的。年輕時在臥龍崗 “躬耕于南陽”,卻把天下大勢藏在《隆中對》的字里行間。劉備帶著關(guān)張二將第三次來訪時,他正在草堂上酣睡,夢里或許有荊州的云,益州的雨,卻唯獨沒有自己后來的 “鞠躬盡瘁”。當(dāng)他在《出師表》里寫下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筆尖劃過的不僅是紙張,是一個書生對亂世的悲憫,對蒼生的牽掛。
赤壁的火光照亮了他的智慧。面對曹操的百萬大軍,他卻在周瑜的帳里輕搖羽扇,說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草船借箭時,他望著江面的大霧,忽然想起師父水鏡先生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可當(dāng)東風(fēng)起,火船沖向曹營,他站在南屏山上,看著曹軍的戰(zhàn)船化為灰燼,眼里卻沒有勝利的喜悅,只有對生靈涂炭的痛惜。
他的功績刻在蜀地的山河里。平定南中時,他不用武力征服,卻用 “攻心為上” 的策略,讓孟獲真心歸順;治理蜀國時,他 “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讓益州從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變成真正的樂土。有人說他 “事必躬親” 是自尋苦吃,他卻在《后出師表》里寫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是不累,是不敢累 —— 先帝的囑托還在耳邊,興復(fù)漢室的理想還在心頭,他怎能停下腳步?
六出祁山的路上,他的白發(fā)越來越多。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他揮淚斬馬謖,自己卻上書自貶三級;第四次北伐,糧道被斷,他班師回朝,卻在渭水南岸的石頭上刻下 “克復(fù)中原” 四個大字。五丈原的最后日子里,他拖著病體巡視軍營,看見士兵們在寒風(fēng)里操練,忽然想起隆中春夜的蛙鳴。他給后主劉禪寫最后一封奏折,字里行間沒有豪言壯語,只有 “親賢臣,遠小人” 的叮嚀,像個父親對孩子的囑托。
彌留之際,他把姜維叫到床前,把畢生所學(xué)的兵法、陣法傾囊相授。窗外的流星劃過夜空,他忽然笑了,笑得像個孩子。“亮有一犬,名曰‘黃耳’,” 他輕聲說,“若有來生,愿歸南陽,再耕一畝薄田?!?話未說完,便溘然長逝。帳外的秋風(fēng)嗚咽,像在為這位 “出師未捷身先死” 的丞相哭泣,又像在為一個時代的落幕嘆息。
他死后,蜀地的百姓為他立廟,四時祭祀。成都的武侯祠里,他的塑像與劉備并立,接受后人的瞻仰。有人說他是 “智絕”,有人說他是 “忠絕”,有人說他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是愚忠,有人說他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是千古楷模。
只有五丈原的秋風(fēng)知道,那個躺在病榻上的老人,臨終前望著的,始終是北方 —— 那里有他未竟的理想,有他對先帝的承諾,有他用一生追逐,卻終究沒能實現(xiàn)的夢。
原來有些偉大,從來不是看結(jié)果,而是看過程;不是看成功,而是看堅守。當(dāng)諸葛亮在五丈原的星落里閉上雙眼時,他早已把 “忠” 與 “智”,刻進了三國的骨血里,比任何帝王的功業(yè)都更經(jīng)得起歲月的磨洗。他的故事,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后世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路,讓他們明白,何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何為 “士為知己者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