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炎興元年的成都,血味混著蜀錦的香氣,有點讓人反胃。姜維被亂兵圍住時,手里還攥著那封沒送出去的信,信里寫著 "愿陛下忍數(shù)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fù)安"。他大概沒想到,自己這輩子為蜀漢拼的最后一口氣,會換來這樣一個結(jié)局。
這哥們的人生,就像場從一開始就注定輸?shù)馁€局,可他偏要押上全部家當(dāng),連底褲都不剩。
姜維本來是魏國人,在天水郡當(dāng)小官。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這小子被上司懷疑投降蜀漢,走投無路,只好真的降了。諸葛亮一眼就看中了他,說他 "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把畢生所學(xué)都傾囊相授。這就好比公司大老板看中了個跳槽過來的年輕人,直接讓他當(dāng)繼承人,姜維能不感動嗎?從那以后,"興復(fù)漢室" 這四個字,就成了他的執(zhí)念。
諸葛亮去世后,姜維接過了北伐的接力棒。他這輩子總共伐了九次中原,比諸葛亮還多兩次,史稱 "九伐中原"。這九次北伐,有勝有負,最厲害的一次,他在洮西大敗魏軍,殺了幾萬人,差點把鄧艾打懵??蓡栴}是,蜀漢就那么點家底,經(jīng)不起這么折騰。有人勸他,說國小力弱,應(yīng)該休養(yǎng)生息,他不聽,說 "先帝之志,丞相之托,不可忘也"。
這就好比一個家境普通的孩子,非要去挑戰(zhàn)富二代,一次又一次,就算偶爾贏了幾局,家底也耗光了。
姜維的謀略,在戰(zhàn)場上沒得說。他發(fā)明的 "斂兵聚谷" 戰(zhàn)術(shù),把重兵放在漢城、樂城,想誘敵深入再殲滅,思路挺不錯??伤?,蜀漢的朝廷里,全是些只想混日子的人?;鹿冱S皓專權(quán),排擠姜維,連后主劉禪都覺得他北伐是沒事找事。姜維在沓中屯田避禍時,心里肯定不好受 —— 自己在前線拼命,后方卻在拆臺。
公元 263 年,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姜維在沓中被鄧艾纏住,好不容易擺脫追兵,退守劍閣,把鐘會的大軍擋在關(guān)外。這時候,只要劉禪能堅守成都,姜維說不定能翻盤。可劉禪這哥們,直接開城投降了,還下令讓姜維放下武器。
換作別人,可能就認(rèn)了。但姜維不認(rèn)。他假意投降鐘會,攛掇鐘會謀反,想趁機恢復(fù)蜀漢。鐘會還真被他說動了,囚禁了鄧艾等魏將。眼看就要成功,沒想到消息泄露,魏軍兵變,鐘會被殺,姜維也被亂兵砍死。
姜維死得挺慘,被魏軍剖腹挖心,有人說他的膽有斗大 —— 這當(dāng)然是夸張,但足以說明他的膽子確實不小。他到死都在喊 "先帝之志,不可滅也",可惜,沒人聽了。
有人說姜維是蜀漢的罪人,正是因為他九伐中原,耗盡了國力,才導(dǎo)致蜀漢滅亡。這話有道理,但不全對。蜀漢本來就比曹魏弱,就算不北伐,遲早也會被吞并。姜維的北伐,至少讓蜀漢多撐了幾年,也讓曹魏付出了代價。
他的悲劇,不在于能力不夠,而在于生不逢時。諸葛亮去世后,蜀漢已經(jīng)沒了能撐得起大局的人,后主劉禪又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姜維就像個孤獨的騎士,騎著一匹瘦馬,拿著一把斷劍,沖向強大的敵人,明知會輸,還是要沖。
姜維臨死前,肯定想起了第一次見諸葛亮的場景。那時候,諸葛亮笑著對他說:"伯約,以后興復(fù)漢室的重任,就交給你了。" 他當(dāng)時重重地點了點頭,沒想到,這個承諾,要用一輩子來還,最后還沒還上。
有時候我就想,如果姜維生在諸葛亮的時代,或者劉禪能給力點,他會不會成功?但歷史沒有如果。就像他自己說的:"人生如寄,難得復(fù)遇知己,何惜身命!" 他為了知己的托付,為了心中的理想,拼盡了一生,就算失敗了,也比那些渾渾噩噩的人強。
姜維的故事告訴我們:理想這東西,有時候挺害人的,它會讓你不計代價,飛蛾撲火。但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歷史才多了些悲壯,多了些讓人回味的東西。
現(xiàn)在,成都的武侯祠里,姜維的塑像立在諸葛亮旁邊,雖然沒諸葛亮那么顯眼,但也算圓了他的心愿 —— 一輩子追隨丞相,就算到了地下,也接著做他的副手。
這大概就是理想主義者的宿命:就算知道前路是懸崖,也要跳下去,說不定,能在墜落的過程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fēng)景。姜維看到了嗎?或許吧,至少在他心里,"興復(fù)漢室" 這四個字,永遠是亮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