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前后,在江西的深山老林中,有這樣一支來歷不明的游擊隊。
雖然他們當時還沒有被紅軍正式記錄在案,也沒有對應的部隊番號。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中國的最后一支紅軍。
而且,雖然他們的隊伍規(guī)模也不甚龐大,且人數(shù)也僅有數(shù)百人之。
卻依舊由一個叫楊文瀚的人帶領著,在山林中和國民黨軍隊不斷周旋,讓國民黨軍不堪其擾。
該說不說,如果這支部隊就以這樣的形勢發(fā)展下去。
雖說最后的結局不一定比得上正規(guī)的紅軍,但也差不到哪里去。
但可惜的是,這支部隊還沒有等到輝煌,就先迎來了覆滅。
至于其覆滅的根源,歸根結底居然是不愿意被改編為八路軍,并且還殘忍地殺害了前來游說的省委書記關英。
正所謂“兩軍交戰(zhàn)”還“不斬來使”,所以,面對如此惡劣的行徑,八路軍忍無可忍,徹底將其除名。
而他們自此也成為了一支,再無人指揮的“孤魂野鬼”,繼續(xù)在江西的深山老林中游擊作戰(zhàn)。
而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推進,這支部隊也逐漸失去了蹤跡,最終去向成謎。
那么,這支所謂的最后一支紅軍,當初為何要拒絕改編為八路軍?他們又是出于怎樣的動機,要對無辜的省委書記下手?
據(jù)說,當時這支紅軍游擊小分隊,隸屬于原“紅十軍團”。
而它的最后一任領導者楊文翰,當時還只是軍團里的一個宣傳干部。
至于這個“紅十軍團”,其實就是紅七和紅十軍重整改編而來,算是一支新組建的北上抗日先遣隊。
據(jù)說那是在1934年的11月,兩軍歷經千難萬苦,終于在德興縣的一個叫重溪的地方會合。
此時兩支部隊都經歷了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損失均比較慘重。
所以雙方指揮官一合計,直接將兩軍合為一軍,共同指揮,算是重整了部隊力量。
自此,“紅十軍團”順利誕生了。
但實際情況是,雖然這支新隊伍由兩軍合并組建,但實際上只有紅19師,紅20師和紅21師三個師的兵力。
可盡管如此,此時全團加起來也有將近一萬人。
可誰曾想四年后,這支部隊居然只剩下寥寥數(shù)百人。
不過此時為了防止合并后指揮工作難以開展,最后兩軍決定共同選出了一個代表。
也就是由方志敏同志,全權指揮領導這支軍團,進行頑強的抗日作戰(zhàn)。
而此時的楊文翰,就是在方志敏的任下工作,主要做宣傳干部工作。
四年后,雖然整個部隊的規(guī)模逐步縮小,可楊文翰的地位卻與日俱增。
最后甚至成為了這支紅軍部隊,唯一也是最后一任的領導者。
看吧,歷史的車輪就是這樣,不會因為哪些人、哪支部隊而作停留,只會不斷滾滾向前。
當然,此時紅十軍團內部的矛盾還沒有顯露。
隨后,在方志敏的帶領下,紅十軍團不僅和日寇展開了激戰(zhàn),也在不停地和蔣介石的國民黨部隊進行周旋。
尤其是在1935年1月的某天,紅十軍團在德興縣的某個村落,遭到了國民黨軍的猛烈打擊。
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紅十軍團被“攔腰斬斷”,以首尾不相顧的形勢,向外展開了突襲。
而面對頑強的紅十軍團,蔣介石也是罕見發(fā)了狠,直接派出多達20個團的重兵,想要將紅十軍團在此地一口氣吃掉。
結果在我紅軍將士們的不懈努力下,雖然紅十軍團的主力被圍,最后還被蔣介石的兵團吃掉。
而且在這場戰(zhàn)役中,紅十軍團的指戰(zhàn)員方志敏,也不幸壯烈犧牲。
但還有一支紅十軍團的先頭部隊,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最終成功突圍,為紅十軍團留下了一絲血脈。
而這支先頭部隊,就是后來楊文翰帶領的那支紅軍殘軍。
因為當時部隊被打散,建制也不完整,且兵力和物資都非常有限。
所以楊文翰思慮再三,決定將部隊直接改成一支小股游擊隊,在山林中借助地形的優(yōu)勢,和敵人打游擊戰(zhàn)。
因此,在往后的歲月中,紅十軍團漸漸失去了蹤跡,而在江西的山林中,多了一支來路不明的游擊隊。
而且別看楊文翰之前只是一個宣傳干部,但他的本事可不只停留在嘴皮子上面。
在腦子里,他也是有一些真才實學的。
因此,在他的帶領下,這支游擊部隊,很快就成為了附近國民黨軍的心腹大患,一直想要除之而后快。
但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推進,眼看著日本人憑借著強大的火力優(yōu)勢,不斷蠶食中國的土地,國共雙方終于開始考慮合作的可能。
畢竟在民族大義面前,政黨之間的恩怨似乎也可以暫時擱置。
正所謂,一切以大局為重。
不過,等這個消息傳到楊文翰這里時,他卻表示不能理解。
畢竟經過這么多年和國民黨軍的較量。
他已經將對方視為,“要么敵死,要么我亡”的不共戴天的仇人,怎么可能和對方展開合作。
因此,面對紅軍總部提出的,要將紅軍隊伍改編為八路軍,方便和國民黨軍一起作戰(zhàn),楊文翰說什么都不同意。
畢竟在他腦海中記著的,一直都是紅十軍團當初艱難突圍的場景,以及指戰(zhàn)員方志敏同志壯烈犧牲時的悲痛。
所以,即便他知道這是大勢所趨,也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可在情感上,已然難以接受。
因此,以楊文翰為首,他所帶領的這支部隊,也明確拒絕八路軍的改編。
而隨后,他們就開始以“最后一支紅軍”而自稱。
但考慮到要和日寇作戰(zhàn),但凡多一點兵力,都能多一成勝算。
所以面對楊文翰的特殊情況,組織上也依舊沒有放棄,不斷找人開始對其展開游說。
好在,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楊文翰終于卸下了防備。
愿意帶著自己的部隊下山,和其他的紅軍部隊一起,接受改編,重新整組為八路軍,奔赴抗日戰(zhàn)場的前線。
結果就在他做好準備迎接新生活時,不講武德的國民黨軍,卻又不知輕重地給他結結實實上了一課。
原來,在楊文翰好不容易決定接受改編。
下山和國民黨軍共抗日寇時,對方一支部隊卻突然給他來了一個背刺,直接對其殘部展開了伏擊。
見狀,楊文翰怒不可遏,直接將怒火撒在了前來游說的江西省委工作人員身上。
甚至還把省委派來商談對策的五個人,全部當叛徒給殺害。
而且自此,楊文翰再也不相信任何人。
而其他人,也不能在他面前提所謂的改編一事。
對此他甚至對外宣稱,自己今后誰都不見,除非看到紅軍的大部隊經過,他才會帶著自己的部隊下山。
所以至那之后,楊文翰和其所領導的這支部隊,也漸漸和總部失去了聯(lián)系。
雖然期間也有不少人前來,希望能夠說動他再次下山。
不過,對此楊文翰卻無動于衷。
1938年5月,時任省委書記的關英,親自帶著黨組織簽字過的正式公函,來到南昌找楊文翰談判,希望能夠勸其下山。
畢竟關英曾是楊文翰的直屬領導,組織上認為楊文翰會比較信任他。
結果,時隔這么多年沒見,楊文翰居然對關英都產生了懷疑。
認為他或許已經認賊作父,成為了國民黨的“白手套”。
因此,自關英到達南昌起,楊文翰就一直派人暗中監(jiān)視。
因為當時國共合作還在繼續(xù),所以關英到達當?shù)刂螅彩艿搅藢Ψ降臒崆榭畲?/p>
而這一切看在楊文翰眼里,卻是關英和國民黨勾結的證據(jù)。
因此,他此時對關英是國民黨一派的想法,已經堅定不移。
因此,在關英正式上山找楊文翰談判時,他直接命令手下,將對方全部繳了械。
而隨后更是因為,在關英身上搜到了一枚金戒指,以及兩百塊錢,就直接將其認定為是叛徒。
并不顧別人的阻攔,直接將其和隨行的兩位警衛(wèi)員槍斃。
自此,其所帶領的隊伍,也正式成為一支徹頭徹尾的孤軍。
但直到最后,楊文翰都在帶著戰(zhàn)士們抗戰(zhàn)。
而他本人,最后也還是犧牲在了國民黨的屠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