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劍玫瑰》收官之際,迪麗熱巴在社交平臺寫下千字長文,以一封深情“信箋”告別她飾演的打拐警察鄧妍。
當在長文中寫下“妍妍,你是否還是加班到深夜?”時,屏幕前的觀眾仿佛看見鄧妍——那個在《利劍玫瑰》中披荊斬棘的打拐女警,正褪去警服,以最本真的姿態(tài)與觀眾對話。在迪麗熱巴眼中,鄧妍不僅僅是一個角色,更像是一位并肩作戰(zhàn)的摯友。
她深入剖析了鄧妍的內心世界。劇里鄧妍是主心骨,是團隊的支柱,而作為她的扮演者,則用一句“那年夏天走丟的其實是兩個小女孩”揭開了這個女孩的內心:童年伙伴林然被拐的創(chuàng)傷,成為她生命中一場永不停歇的冷雨。那一場雨在鄧妍的心頭下了很久,在無數(shù)個黑夜里,悔恨、內疚是最大的心魔,讓鄧妍在雨中無法自拔。
正是迪麗熱巴對鄧妍內心這種細膩且深刻的理解,為她成功塑造這個角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觀眾能精準看到鄧妍“雙面靈魂”:人前是邏輯嚴密、冷靜強大的警隊支柱;人后獨自承受著內疚與悲傷的驚濤駭浪。
傳統(tǒng)刑偵劇中的女性角色,一般都困囿于“花瓶”或“女漢子”的刻板框架。作為國內首部以打拐為核心的女性刑偵劇,迪麗熱巴飾演的鄧妍,卻以“理性與脆弱共生”的復雜形象,撕碎了所有標簽。鄧妍最動人的力量,在于那“溫柔利刃”般的特質。
鄧妍因妹妹被拐的創(chuàng)傷投身警隊,這份私人痛楚與職業(yè)使命的碰撞,被迪麗熱巴演繹得驚心動魄。在希望渺茫的尋人路上,她展現(xiàn)出近乎執(zhí)拗的堅持;審訊戲中,她用沙啞聲線拋出致命問題;絕境自救時,顫抖的手指與決絕的眼神,將“受害”與“守護者”的雙重身份刻畫入骨。摒棄了英雄主義的宏大敘事,轉而用無數(shù)細膩入微的瞬間編織真實:一個輕拍受害者家屬肩膀的無聲安慰,一次通宵翻閱卷宗后疲憊卻依舊清亮的眼神,一場在無人角落終于允許自己落下的淚水。
她讓觀眾看到,鄧妍的堅強并非無堅不摧的盔甲,而是從苦難深淵中掙扎長出的血肉之軀。劇中,鄧妍總能捕捉到男性忽略的細節(jié):被拐女孩對玩具的執(zhí)念、受害者母親眼底的絕望。這種“共情式辦案”,讓刑偵劇跳脫出“破案爽感”,成為對人性深淵的凝視。而這正昭示著迪麗熱巴以專業(yè)主義打破了市場對流量演員的偏見:
為還原特警身手,她提前接受格斗、跑酷訓練,戲中12秒割斷繩索的反殺戲,被公安部專家評價為“教科書級實戰(zhàn)演示”,成功將演技的“去偶像化”。
《利劍玫瑰》的收官,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迪麗熱巴通過鄧妍,傳遞了超越角色的精神內核:
當鄧妍說出“我們不是在和時間賽跑,而是在和人性的深淵拔河”,她道破了打拐工作的本質——這是一場需要溫柔與堅韌并存的持久戰(zhàn),傳遞正義的力量;
當從“被拐少女”到“打拐先鋒”,鄧妍的成長軌跡,隱喻著無數(shù)女性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贖,是女性的覺醒。
當她推動劇集每集片尾滾動真實失蹤兒童信息,聯(lián)動“寶貝回家”平臺,單日新增尋親線索超2萬條時,是社會價值的共振。
“愿天下無拐,萬家團圓”——是演員對角色的深情回望,亦是《利劍玫瑰》獻給時代的答卷。當鄧妍的故事落幕,但“利劍玫瑰”的精神永不凋零。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英雄主義,是有人愿意帶著傷痕,成為照亮黑暗的那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