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南山之幽境,當數(shù)蓮花洞;若論南郊之洞窟,當推蓮花洞。位于鎮(zhèn)江市南山風景區(qū)的蓮花洞遺址,經(jīng)過三次考古發(fā)掘,被確定為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古人類遺址。蓮花洞遺址現(xiàn)已被批準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
南山第一幽境——蓮花洞
蓮花洞,在白龍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龍石灰?guī)r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
蓮花洞,四山環(huán)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龍骨數(shù)斛,號白龍洞。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詩人汪懋麟有“探奇訪古洞,玲瓏若天辟”之句。洞內(nèi)頗寬敞,其主洞有12米長,最寬處6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米。洞內(nèi)曲折深邃,漸深漸窄。另有三個支洞,分別向東、西和中間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測。蓮花洞有雙竇,日夜乳泉,蓮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經(jīng)數(shù)萬年滴水凝聚而成。蓮花之奇,不止洞內(nèi)。而蓮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塊巨大的飛巖峭壁上面。舊有梵宇,咸豐年間毀為平地,洞旁及山腳下大片碎磚瓦礫,既是明證。
《鎮(zhèn)江市志》記載,蓮萼石南面,居中刻“云峰”兩大字,行書,落款為“敬度王為”和“竹隱上人題”。大家仔細辨認“云峰”二字還是清晰可見的,但是旁邊的落款已經(jīng)模糊不清,其寓意不詳。而“云峰”系清代邑人袁亨的字,袁亨在此有詩作,是否巧合?然“敬度王為”不知何許人也。而“竹隱上人”,則為清代蓮花洞寺僧,邑人茅潤之有《蓮花洞贈竹隱》詩作。
由蓮花洞北尋山徑達于山底,道路之旁有一泓泉水,名曰“逆流泉”。清泉汩汩,自地下徐徐冒出,泉水清澈見底。相傳春秋時代,齊國慶封逃到吳國后,居此開鑿。因其泉水自東向西,流入蔥郁的農(nóng)田,故名“逆流”。
1981年、2001年和2010年,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先后幾次在蓮花洞中進行考古挖掘,出土了一批古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石核等,對研究我國古人類的分布及對長江中下游地帶動物群的劃分、遷徙、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增添了蓮花洞的神秘色彩。
十余年前,邑人李厚豪先生考察南山蓮花洞時,在山之西側(cè)一農(nóng)舍中發(fā)現(xiàn)《蓮花洞記》(殘碑)。此碑石殘高53厘米,橫長57厘米。青石質(zhì)地。碑刻陰文為楷書。碑文上部缺失。約200字。經(jīng)考證,碑記為明崇禎十五年立,笪繼良撰文,陸一寧書丹。(《光緒丹徒縣志》)殘碑文字如下:“……至地屬鶴林寺。先是□□□中□其地時□食……率,相繼罷去。庚申歲,即今住洞奇然忽來住,……十五年之始,方三歲,飲食間絕,狼虎過……得愛而山□待,住者是必主為師也?!徣A洞而不復(fù),仍鶴林寺履中用意不又……遠近送食飯,老病不適諸困累者,而不……齒昌□□□□誠信與予言說主悉又謂師……涉果核種大之說,因有見于奇然鑿僻為室……身受以身度而不好溺相為在佛能立故□……清戒號奇然,庚申歲來此,今年十有五,而予□……知其徙學(xué)為徒,相丘、相守、相義,檀那竭愿者,則有……事構(gòu)者。可無記志不失,故并詳□。”
資料圖片
《蓮花洞記》可能嵌于蓮花洞寺庵前。明萬歷四十八年(庚申,即明泰昌元年(1620))楚僧清戒字奇然,在此結(jié)廬為庵。崇禎十五年,句容詩文家笪繼良撰《蓮花洞記》,立碑三尺,后毀,現(xiàn)存殘碑一石。
碑記敘述了蓮花洞地屬鶴林寺,寺僧明賢(字履中)發(fā)現(xiàn)、開山。洞口有一巨形石灰石,如天然屏障,因其形酷似蓮萼,故名蓮花洞。此地人煙稀少,野獸出沒。萬歷四十八年(庚申1620),清戒到此,在履中的支持幫助下,歷經(jīng)千辛萬苦,飲食絕,狼虎過,老病不適諸困累。為防虎狼侵擾,以高墻之圍,構(gòu)庵于蓮花洞前的史實。此后常有游人踏訪,成為南山諸勝之一。
文字 | 竇啟榮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zhèn)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zhèn)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zhèn)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guān)注一下“鎮(zhèn)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