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的鳳爪、深夜的蠔烙、
火鍋、奶茶、麻辣燙...
各種美食總能讓人欲罷不能!
但你知道嗎?
大快朵頤之后,
你的膽囊里可能
正悄悄醞釀著一些“小石頭”。
別看他們平時安分守己,
搞起事情來可一點不含糊。
今天,深圳華僑醫(yī)院普外科醫(yī)生就為大家掀開膽囊的“屋頂”,看看這些“石頭”的真面目。
一、認識“石頭三兄弟”
膽結石可不是千篇一律的小石子,它們成分不同,性格迥異:
1膽固醇結石:
“富貴病代表”,黃白色,質(zhì)地較軟,最愛“定居”膽囊。罪魁禍首就是膽汁里膽固醇太多,就像油脂冷卻后結塊。長期高脂飲食、肥胖、糖尿病患者是它的“目標客戶”。
2膽色素結石:
“硬骨頭”,黑褐色,常出現(xiàn)在膽管里。通常是膽道感染(如細菌、寄生蟲)后,膽紅素鈣鹽沉積形成的。
3混合性結石:
“跨界選手”,同時含有膽固醇和膽色素。它們大小差異大,從沙粒到幾厘米都有。不少患者長期無癥狀,常被稱為“沉默的石頭”。
二、石頭是怎么“長”出來的?
好好的膽囊為啥會長石頭?關鍵在于:
? 膽汁“配方”失衡: 膽固醇過多或膽鹽不足,易結晶沉淀。
? 膽囊“怠工”: 膽囊收縮不給力(如孕期、長期饑餓),膽汁淤積,結石風險升高。
? 細菌“搗亂”: 膽道感染可改變膽汁成分,促進結石形成。
? 其他推手: 高脂高膽固醇飲食、肥胖、快速減肥、糖尿病、肝硬化、遺傳因素等。尤其40歲以上女性更需留意。
三、沒癥狀就高枕無憂?大錯特錯!
“不痛就不用管”是常見誤區(qū)!雖然很多膽囊結石患者無癥狀,但每年都有一部分人會出現(xiàn)癥狀或并發(fā)癥。
潛在風險不?。?可能引發(fā)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甚至兇險的胰腺炎、肝損傷、膿腫等。長期刺激還可能增加膽囊癌、膽管癌風險。
需警惕的信號: 上腹疼痛(尤其飽餐油膩后)、右側肩背放射痛、消化不良、皮膚眼睛發(fā)黃(黃疸)、發(fā)熱寒戰(zhàn)等。出現(xiàn)這些,趕緊找醫(yī)生!
四、揪出“石頭”的“偵察兵”
發(fā)現(xiàn)結石,這些檢查各顯神通:
超聲: 首選!無創(chuàng)方便,看膽囊結石和膽囊壁很拿手。缺點:腸道氣體多時,膽總管下段結石可能“漏網(wǎng)”。
CT: 擅長發(fā)現(xiàn)鈣化結石,還能順帶看看有無胰腺炎、肝膿腫等并發(fā)癥。
M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 膽管結石的“無創(chuàng)透視眼”,精準度高。
ERCP(內(nèi)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能診斷又能直接取石,但有創(chuàng),有一定風險(如誘發(fā)胰腺炎)。
血液檢查:“幕后分析員”,看肝功能、炎癥指標(如白細胞高提示感染;膽紅素、轉氨酶高提示梗阻;淀粉酶高警惕胰腺炎)。
普外科醫(yī)生提醒:
不想被“石頭三兄弟”纏上?記住這幾點關鍵防御術:
? 規(guī)律“投喂”肝膽: 三餐定時,早餐尤其重要! 空腹太久膽汁淤積易生石。少吃動物內(nèi)臟、油炸食品;多吃蔬果粗糧,但不必完全拒絕脂肪;
? 體重管理要“佛系”: 保持健康體重(BMI 18-24),避免突擊式減肥,堅持適度運動;
? 管好“代謝伙伴”: 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務必遵醫(yī)囑控好血糖血脂,它們是結石的“幫兇”;
? 高危人群勤“掃雷”: 40歲以上女性、肥胖、有家族史的朋友,建議每年做一次腹部超聲,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