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末伏了,按節(jié)氣已經(jīng)“立秋”,但氣溫沒有一絲秋天該有的覺悟。
北方大火收汁,南方燒烤模式,暴雨高溫三蒸三煮,全國都是熱浪滾滾的紅燒肉,讓人直呼“這條命是空調給的”,那么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的命是誰給的呢?
大夏天說個冷知識,古代雖然沒有汽車尾氣、城市熱島、大氣污染,但是一樣是很熱的,并不是說農業(yè)社會就比工業(yè)社會涼爽。
比如,《浮山縣志》就記載過乾隆八年(1743年)的極端高溫天氣:“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睔庀髮W家推斷,當時的氣溫至少達到了40℃,物理意義上的“熱死人了”。
今天的太陽,也曬過古人。我們能躲進空調間里茍著,在沒有空調冰箱的古代,古人如何熬過炎炎夏日的?
永遠不要小瞧老祖宗的智慧,我們搜集文獻資料,居然發(fā)現(xiàn)了古代版的“空調房”、“空調扇”、“人工冰箱”、“加冰冷飲”……消暑效果一點不差,還低碳環(huán)保。
你笑古人不懂高科技,古人笑你沒有好福氣。
01、古代版“空調”:
電視劇里,我們常看到兩個丫鬟扛著個大芭蕉扇,在皇帝身后輕輕扇呀扇,皇帝還能衣帽整齊不喘氣不流汗的,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三伏天這點風,穿背心拖鞋都熱,別說里一層外一層的龍袍了。
根據(jù)史料記載,古代的“電風扇”個頭很大,每一扇都有門板大小,固定在廳堂門口,由專人拉拽扇風,呼呼地送進室內。
光有風,還是熱的怎么辦?
古人還會在風扇下方放幾大盆水,條件好的放冰塊,這樣吹進屋里的風就是涼絲絲的了。這就是最早的簡易版“空調扇”了。
古代大宅會在廳堂挖一口深井,除了用來吃水外,夏天井內溫度較低,冷氣源源不斷從井口涌上來,相當于一個天然的送風口,用風扇吹進屋內愜意無比,現(xiàn)在空調井的概念,大概就這么來的。
會享受的古人,還會在風扇下方擺放鮮花,這樣吹進來的風還帶著幽香清新的氣息。
這樣“空調扇”又具備了空氣凈化器的作用,雖說不費一度電,就是比較費人,大熱天的搖一小時也是三級能耗了。
這是人力空調,還有一種天然的“空調房”。
早在唐代,就有達官貴人建造避暑的涼屋,這種屋子一般傍水而建,在屋外用水車轉動,把水送上屋頂,順著屋檐嘩嘩流下來,形成瀑布般的效果,室內再擺上些香料鮮花,躲進這樣一個恒溫恒濕的“空調房”,倚樓聽雨,躺臥飲冰,古人是比現(xiàn)代人會享受的。
當然,就奢侈來說,再有錢的土財主,都比不上皇帝的避暑涼宮。
從秦漢到明清,歷代皇宮中都依據(jù)地勢和水源,修建有“溫宮”和“涼殿”,專供皇室的暖氣和冷氣。
例如,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皇帝有座避暑的翠寒堂,夏天召見大臣進殿匯報工作,里面清涼陰冷到大臣渾身發(fā)抖,不得不披上個薄被子。
書中記載,翠寒堂栽滿松樹竹林,茂密濃陰,遮天蔽日,環(huán)繞一個十畝多的大池塘,水流引成瀑布,夏季水霧氤氳降溫,池內養(yǎng)有各類荷花水草,池邊種著幾百盆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阇婆、薝葡等南方稀有名花,滿園都是花香。
在各殿內和道路上,修建有幾十架金盆,里面的積雪冰塊堆積如山,皇帝在里面吃著瓊漿果飲,竟有“不知人間有塵暑”之感。
這種奢侈的“空調房”,即使是現(xiàn)代人也消費不起,古人的普通人家最樸素的避暑方式,當然還得靠“水上樂園”。
在南方水系發(fā)達地區(qū),乘船入湖、泛舟避暑是古人最舒適的消夏方式,一大清早湖中的柳蔭處就被游船占領了,許多人在船上釣魚、喝酒、游泳、采荷花、睡午覺,玩到月上枝頭才回家,甚至在湖心過夜。
02、冰枕、竹夫人:
常去博物館的細心讀者會注意到,古人的枕頭都是方方正正的,看起來又高又硬,讓人納悶這枕頭不硌得慌嗎?
實際上,古人能想到把被褥做得軟和厚實,怎么會想不到軟枕頭?
硬枕一是養(yǎng)生,二是為了納涼。
比如,在陶瓷技術成熟后,瓷枕開始在民間流行,這種枕頭表面有一層釉,夏天摸起來都是光滑細潤、冰冰涼涼的。
而且這種枕頭是中空的,空氣可以在脖子下面流通,晚上脖子枕在上面,涼風拂過,干爽透氣,避免了長痱子,簡直是“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而到了冬天,瓷枕還能用來保暖,可以在睡前把熱水灌入枕內,就變形為一個大的暖手寶、電熱枕,講究點的人家,還在里面放置草藥助眠,睡著睡著還能養(yǎng)生。
這樣神奇的好玩意兒,歷來收獲過無數(shù)的“五星好評”,宋代詩人張耒專門發(fā)帖:
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fā)冷泥丸驚。
翻譯過來就是,哎媽,老朋友送我的瓷枕嘎嘎涼快,我拿進屋就有涼風,吹得我腦門發(fā)冷。
我都懷疑,朋友送他的是個電風扇。
美女詞人李清照也實名好評過“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您瞧,半夜都把我冷醒了嘿!
除了枕頭,古人夏天的床上用品也很講究。
涼榻和涼席是我們常見的,有種叫作“竹夫人”的東西,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了。
竹夫人是一種用光滑青翠的竹皮編制而成的竹籠,竹子表皮清涼親膚,至今許多床榻和涼席還是竹子做的。
古書中還記載過一種叫“壬癸席”的特別席子,據(jù)說是用洗干凈的豬毛織成,體感又亮又滑;還有一種叫“迎涼草”的植物,長得瘦不拉幾,人往它面前一站,自行生風,涼風習習。
《歲時廣記》記載過一種失傳的“澄水帛”,這玩意長八九尺,比絲綢布還薄,里面織有龍涎,只要濕了水掛起來,滿屋都是涼氣。
沒有外機,不用耗電,建議空調廠家研究一下。
03、古代版“冰箱、冰淇淋”:
不知道農村的讀者是否還記得,小時候把西瓜放在筐子里,吊入井中幾個小時后取出,又涼又甜,卻不傷胃。
但在古代皇宮或大宅里,井水冰鎮(zhèn)始終還是有點慢的。古人很早已經(jīng)開始吃冷飲,他們是用什么冰鎮(zhèn)呢?
冰箱。
沒開玩笑,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發(fā)明了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鑒”。
冰鑒一般使用保溫性能更好的青銅器制成,長得像一個大方鼎,鼎壁設有內外夾層,留有很大的空間,在夾層里放入冰塊、棉花等,其原理有點像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中心的空間就可以冰鎮(zhèn)米酒、西瓜、水果等,既能冷藏,也能儲存。
我國出土的最早的冰鑒,是西漢梁孝王劉武葬在芒碭山的陵墓,里頭不僅有臺不用電的冰箱,還有個冰窖。
到了宋代,儲冰技術和冰箱技術已經(jīng)很成熟,冷飲開始走向平民化,比如汴京城有個叫“冰雪冷元子”的冷飲非常暢銷,乳酪蔗漿里加入水果和芋圓冰鎮(zhèn),冰涼解暑,還被皇帝叫外賣到宮里,簡直就是宋代的蜜雪冰城。
到了元朝,草原民族喜歡在冷飲里加入奶酪,稱之為“奶冰”。然后這個技術和冷飲,就被馬可·波羅帶回了歐洲,歐洲人摸索發(fā)明出了冰淇淋這種美食。
所以說,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來自中國。
除了冰箱,會享受的古人還發(fā)明了冰缶,專門用來冰鎮(zhèn)酒水。清朝還出現(xiàn)了下方鏤空的冰盤,跟現(xiàn)在我們去飯店吃飯,下面有酒精塊加熱的一樣,只不過換成了冰塊,上方鋪滿時令水果,這樣既享受了冰鎮(zhèn)的口感,又不會因為冰不衛(wèi)生拉肚子。
那么,冰箱也有了,冷飲也有了,問題也來了:冰從哪來?
04、進口的冰塊:
其實古人在煉丹過程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硝石可以制冰的原理,但這個技術太過于復雜,出冰量也有限,最終成本太高,而沒有普及開來。
相對來說,古人更喜歡的方式不是制冰,而是存冰。
例如北京的北海、積水潭、太平湖,還有濟南的大明湖,都是古代過去重要的取冰處,冬天把這些天然河湖里結成的厚冰進行切割,切成一米見方的冰塊,運送到地窖里保存,蓋上稻草棉被等,地窖里空氣不流通,哪怕消耗掉一些,基本上也能從冬天存到夏天,那時就是奇貨可居了,簡直和金銀一個價錢。
古代許多大城市都修建有專門的地下冰窖,例如清朝在北京城就修建了18座的官方冰窖,由工部統(tǒng)一管理,存冰量在20萬塊以上,每塊一百斤重,專供皇室宗親和賞賜大臣所用,今天北京的冰窖口胡同、西安的冰窖巷,就是因為古代在這里設置的冰窖而得名。
藏冰避暑這門絕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天子時代。
根據(jù)《周禮》的記載,周王室專門成立了“冰政”這個部門,負責采冰、儲冰、分冰,員工還都是正式工,被稱為“凌人”。
周朝的冰窖在當時被稱為“凌陰”,采來的冰被依次覆蓋上稻草、蘆席、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后整個冰窖密封地下,整個部門休年假,直到次年夏天。
屆時,周天子會舉辦盛大的“頒冰禮”,按照部門職級賞賜給官員們解暑,這就是古代沿用的“頒冰”和“賜冰”制度。
除了達官貴人,才子墨客也有特殊津貼,比如白居易,就被皇帝賦予“隨意取冰”的特權:“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白少傅詩名動于閭閻,每需冰雪,論筐取之,不復償價,日日如是。”
長安冰貴,白居仍易。
當然,除了官方采冰,民間也有這類采冰、售冰的營生,南宋楊萬里的《荔枝歌》例寫道: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
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
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甘霜甜雪如壓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那么有讀者要問了,我國南方地區(qū)四季如春,冬天不結冰怎么辦?
答案是:從美國進口。
清朝時期,光有記載的1856年,美國波士頓每年夏天出口到大清冰塊達到60多萬噸。
美國商人們把北美波士頓地區(qū)的冰塊裝入貨倉底部,覆蓋上稻草鋸末,避開陽光直射,由于這種冰塊體積巨大,幾個月后到達廣州等港口使,居然還能剩下十之八九。
有讀者要質疑了,這玩意雖說夏季很貴,但跨洋越海這樣運來,真的夠油錢嗎?
當然不賺錢。
因為美國佬本來也不打算用這個賺錢,運輸冰塊一是為了遠洋航行重物壓艙,以前使用石頭,現(xiàn)在用冰塊,到了還能換錢;二是美國貨船主要是進口中國商品,可不能空船白跑一趟,賣冰塊抵一些成本總是好的。
這就跟現(xiàn)在的順風車司機一樣,反正要跑這趟,帶個人帶點貨補貼點油費。
所以這就叫,萬里送冰塊,禮重情義輕。
從古代版的空調、冰箱,到瓷枕、冰塊,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避暑還是有自己一套智慧的,而且既講究方法,也講究養(yǎng)生,追求涼爽的目的,但不會過度損耗自己的身體為代價,既要舒服避暑,還要科學納涼。
甚至,老祖宗還把避暑這件事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心靜自然涼。
當然,我們后輩又把這種哲學發(fā)揚光大,叫作:“薪盡自然涼”。
沒事想想那點工資,再看看銀行余額,還不完的房租房貸,或許,就不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