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數字藝術與智能設計創(chuàng)作人才培訓”學習成果匯報展——“感能VS智能:AI藝術展”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本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主持,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學員的集體創(chuàng)作成果,集中呈現為期44天高強度課程與創(chuàng)作的成果。
展覽開幕項目組師生合影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韓濤表示,將“感能”置于“智能”之前的展覽命名頗具深意,這不僅凸顯了感能與智能之間的張力,更折射出對技術發(fā)展歷史的批判性回望與深層反思。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擴展媒體系教授陳小文表示,人工智能的“感能”遠不及人類的感知與智慧,并提出“人工智能是另一種語言”的觀點,這或許將引領人類進入新的意識階段。他勉勵學員將所學與成果帶回各自的工作與生活領域,延續(xù)創(chuàng)作熱情。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季鐵表達了對學員作品的高度期待,并對人工智能與人類感能在未來的協(xié)同發(fā)展充滿信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教授、未來實驗室主任徐迎慶則對學員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與展出成果表示由衷欽佩,并向展覽的舉辦致以誠摯祝賀。
在過去一個半月里,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位學員,在30余位專家的引領下,經歷了高密度的課程與三場主題工作坊——“混合敘事:數字影像工作坊”“數據生命:交互影像工作坊”“智能感知:互動裝置工作坊”。經過一次次的討論與協(xié)作,他們的努力最終凝結為此次展覽呈現的14組作品。每件作品都體現了團隊跨學科合作與創(chuàng)意思維的碰撞,既有對技術可能性的實驗探索,也有對人類感知、社會議題與文化記憶的深度反思。40位學員在高強度的培訓中完成了從理念到作品的跨越,展現了數字藝術與智能設計融合的多樣路徑。
正如費俊所言,此次人才培訓項目是“播種機”,希望每一位學員將課程中的理念與方法帶回各自領域,讓創(chuàng)意的星火延續(xù)、擴散,推動數字藝術與智能設計在未來的發(fā)展。
展覽現場
展覽開幕式結束后,各組學員依次介紹了作品的創(chuàng)意來源、概念與技術實現。這些數字影像、交互影像與互動裝置,是他們對“感能VS智能”這一命題的集體思考與藝術回應。
各組學員作品欣賞
馬鴻錦、趙云飛 《身體劇場》
謝國發(fā)、金龍、陳宜輝、胡遠華、王昕璨 《晨昏線》
趙鵬、陳玉萍、范思維 《所有故事都將被脫水》
馮逸飛、張紫萱、劉翔、王昕璨 《404》
許琦、劉高翔、張馨月、梁旭方 《第13種誕生》
沈嵩、景銀、孔冉、盧泳如、李晴 《機器之感》
劉暢、饒東杰、龔曉雪、吳中昊、夏婧 《不確定的》
李琮珩 《十二宮系列短片之天秤——神圣分割(預告片)》
劉翔、趙云飛、王昕璨、馮逸飛 《分子演員的游牧》
劉振飛、董璐茜、唐一葦 《 森》
田沐卉、吳延、林筱露 《在場》
詹丹萍、韓菲琳、孫藝丹 《點燈》
孫彥、韓鵬 《影子劇場》
馬瑞希、楊滿豐、王琪、柴幸幸 《厄里斯之瞳》
圖片由主辦單位提供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殷 鑠、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殷 鑠
復審 | 馬子雷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huán),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西三環(huán)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fā)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fā)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