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現(xiàn)代后勤)
長征中的流動補給
紅軍開始長征后,由于離開了蘇區(qū),離開了根據(jù)地,后勤保障遇到極大困難。其中不少地區(qū)受自然條件限制,物產(chǎn)也不豐富,還有國民黨不斷的反動宣傳和封鎖,極大地增加了紅軍物資籌措的難度。
紅軍宣傳標語
紅軍物資來源主要是:從敵人手中繳獲。除打仗繳獲外,如得知哪里有存糧的情報,也有計劃地組織一些戰(zhàn)斗,襲擊糧庫、截敵給養(yǎng)等,軍械彈藥的供應(yīng)主要靠戰(zhàn)場繳獲;組織打糧部隊,到白區(qū)打土豪。由師管理科長、團管理股長、營副官帶一個營或一個連到白區(qū)打糧,打到的糧食,戰(zhàn)士就將米袋裝滿背回來,可供紅軍五、六天的食用;爭取當?shù)孛褡迦罕娭г?。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爭取少數(shù)民族人民群眾的支持,號召家有余糧的群眾支援紅軍。其次有很多革命熱情高漲且家庭稍富庶的群眾會主動支援紅軍一些糧食;向當?shù)厝罕娀蚣Z商購買糧食??咳罕娋柚痛驌舻刂髁蛹潾@得的糧食是有限的,紅軍主要的籌糧方式還是向當?shù)厝罕娰徺I玉米、生豬肉等食物。如部隊向陜南轉(zhuǎn)移,經(jīng)河南時買過一些糧食。
長征途中,條件最艱苦、付出最多的,是過雪山草地的后勤保障。雪山主要位于寶興、天全一帶的西北地區(qū),高山缺氧、氣候嚴寒,給紅軍造成巨大威脅。過雪山前,各部隊搜集羊皮和織毛衣,準備好干糧,籌集白酒、生姜、辣椒等御寒食物。過山時,要求每人喝點白酒或辣椒水,吃頓飽飯,用布將腳裹上,多穿衣服,每人手持拐棍。山上沒有水,大家只能一把干糧、一把雪充饑解渴。紅3軍團幾個炊事員在山頂主動停下,給高山病患者燒姜湯和辣椒湯,他們表示:“不能讓一個人死在雪山上”,但是當他們給傷病員盛完熱湯后,炊事員們卻紛紛倒下,長眠在雪山上。草地,位于松潘、馬爾康以北至川甘邊界一帶廣大地區(qū),縱橫數(shù)百里,遍地沼澤,既沒有人煙,也看不到牛羊和成片樹木。部隊過草地前,曾要求每人帶足10天的糧食(5公斤),但由于籌糧不足,有的只帶了1~2公斤。在通過草地的1周時間里,發(fā)生斷糧、斷鹽現(xiàn)象。許多人只好四處挖野菜、樹根和草皮。到后來,甚至把腰皮帶、槍皮帶等削成小片,用水泡后煮著吃。紅3軍某連9名炊事員過草地時,為使全連戰(zhàn)友有熱水飲用和燙腳,他們輪流背著一個大銅鍋行進,一個倒下另一個接上,最后炊事班人員全部犧牲,銅鍋挑在了司務(wù)長謝方祠的肩上。而該連的其他戰(zhàn)士,沒有一人因饑餓而犧牲……
紅軍過雪山(油畫)
在長征途中生死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千千萬萬個兵站運輸人員、物資籌措人員、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等紅軍后勤官兵,毅然選擇了自我犧牲,用熱血和生命鑄就了一座座豐碑。
主 編:謝梁沙
責 編:榮 釬
編 輯:沈浩南 全 林 黃 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