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曾說:“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人過日子,要帶想法去過,要懂得分辨去過,要知道省察去過。
就好像別為了一顆爛梨,白白辜負了整筐好梨的人生。
說白了,人要學(xué)會挑日子,選日子,去過好日子。
不然的話,遇到了爛梨就是爛梨,不會自己變好。
主動改變,創(chuàng)造,接下來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別讓沉沒成本綁架未來
你看齊桓公,春秋第一霸主,何等英雄。
但他的晚景卻令人無比唏噓,他舍不得驅(qū)逐身邊那些早已腐壞的佞臣,如同對著一筐梨,明知有爛的,卻想著“畢竟跟了我那么久”。然后下不了手扔掉。
最終,他病重時,那些曾被縱容的奸佞之徒,竟將一代雄主鎖在深宮之中。
蒼蠅嗡嗡圍著腐肉飛來飛去,而齊恒公卻裹著錦被,餓死在輝煌宮殿里。
管仲有言:“君子棄瑕以拔才。”
真正的明智,是敢于果斷揚棄那些已然敗壞的部分,壞了的就及時扔掉,不要覺得可惜,不要猶豫。
畢竟,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壞的不出,好的不進。
別讓沉沒成本,總像一條繩子一樣拉扯著你,消耗著你。
及時放下、放棄,最終才能迎來真正蓬勃的新生。
反之,若被“吃回本”的執(zhí)念所困,人生便如困于腐梨之筐,永遠無法嘗到真正甘甜。
止損的智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志在推行漢化,銳意革新朝代。
國都平城,地處北陲,苦寒偏遠,無疑是成了他實現(xiàn)偉大理想過程里的一條沉重鎖鏈。
要想破釜沉舟地改變,自然群臣嘩然,阻力重重。
于是孝文帝心一橫,遷都洛陽!
聰明的他假借南征之名率軍南下,但行至洛陽,秋雨連綿,將士疲憊不堪。
于是,他順勢宣布:不南征了,就在此定都!
反對聲浪瞬間被這果決而氣魄滿滿的“既成事實”淹沒。
《鹽鐵論》有云:“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敵?!?/p>
古人誠不我欺,知道何時前行,這固然可貴且重要,但懂得何時退一步止損,方為生存根本智慧。
就像有時候我們自己也非常清楚,明明很多東西已經(jīng)壞了,已經(jīng)不行了,可礙于各種原因。
于是,自己就舍不得,不想做出必要的改變,甚至還因此逃避,不敢面對。
其實,誰的一生當中,都會看見爛梨。
但不得不說,已經(jīng)爛掉的梨子并不可惜,可惜的是自己還為它賠上一筐好梨,甚至吃壞了自己肚子。
學(xué)會及時止損,是人生最高級的自律,也是一個人很大的清醒和理性。
主動選擇的意義
唐朝宰相婁師德,有“唾面自干”之名,這人以忍辱負重著稱。
弟弟外放為官,他問:“人家往你臉上吐唾沫,你當如何?”
弟弟如此答:“擦掉罷了。”
但婁師德聽了直搖頭:“擦掉?那豈不是顯得不滿?等它自己干!”
這“唾面自干”的功夫,看似境界高超,可其中藏著多少無奈和心酸,不甘和憤慨,如梗在喉,也只有自己知道。
但是,誰的人生不是這樣呢?
人生若處處以此自苦,豈非如抱著一筐爛梨強咽,一邊自我垂憐,還騙自己說這是涵養(yǎng)?
韓愈曾道:“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
此語說得很精辟,與其被眼前的稱譽所惑,不如選擇一條身后無毀謗的坦途——那是真正清醒的主動選擇。
主動挑選好梨,永遠強于被動吞咽爛梨。
人生主動權(quán),就在每一次清醒的選擇之中。
集市上,常看到老太太挑蘋果,專揀那些光鮮完好的。
攤主看見,心里有時也會嘀咕:“真會挑?!?/p>
但老太太心里透亮:花了錢,憑什么委屈自己吃爛的?
人生亦如此。
你的時光、心力,皆是真金白銀。
對爛梨的每一次容忍,都在暗中標好代價。
從齊桓公被鎖深宮餓死的悲鳴,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果決,再到婁師德唾面自干的苦澀——歷史早已默默訴說:
生命不必在爛梨筐里翻找,好果子,永遠值得你伸手去摘。
爛梨該扔,千萬別吃,別讓一絲腐爛的氣息,沾染你整個生命的新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