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陽大悅城的楚采門店,排隊的食客舉著手機對著金色楚文化壁畫拍照;上海寫字樓樓下,蔡林記的熱干面香氣勾得打工人頻頻回頭;深圳來福士廣場里,來菜的藕湯剛端上桌就被曬滿朋友圈......
這波從湖北殺出來的楚菜,正把熱干面、排骨藕湯的香氣,撒遍北上廣的街頭巷尾。
誰能想到,幾年前還藏在武漢巷弄里的味道,如今能讓一線城市的吃貨心甘情愿排上兩小時隊?從政府下場把"鄂菜"改叫"楚菜"打響名號,到蔡林記、來菜們帶著百年手藝和洪湖藕湯攻城略地,楚菜這波"出省潮"來得又猛又急。
楚菜到底憑什么火出圈?又能不能在北上廣站穩(wěn)腳跟?今天就來扒一扒這波"楚菜熱"的真相。
01■
楚菜殺向北上廣!
熱干面、藕湯攻陷一線城市
楚菜作為中國十大菜系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興起于秦漢,盛于明清,成熟于當代。
歷經(jīng)2800年的演變,形成了“魚米鮮香”的菜系特點。至明清時代,楚菜逐漸成型,1983年被納入中國十大菜系之列。
楚菜的核心風味以咸香微辣為基調,強調原汁原味,注重鮮、嫩、柔、滑、爽的口感,其核心特質可歸納為16個字:“魚米俱香,燉煮擅長,鮮香為本,融合四方”。
“魚米俱香”是指湖北淡水魚產(chǎn)量連續(xù)20年居全國第一,稻米入菜是楚菜的獨特特征之一; “燉煮擅長”體現(xiàn)在楚菜的燉湯工藝上,其歷史可追溯至古代,如今在全國范圍內仍處于領先地位。
楚菜在烹飪技法和食材選用上頗為講究。
烹飪以煨、炒、蒸為主,刀工精細,火候把控嚴格; 食材方面依托“千湖之省”的豐富物產(chǎn),涵蓋鯧魚、蓮藕、洪山菜薹等; 調味多以荊沙豆瓣醬、辣椒、姜蒜為主。
由此形成了“無湯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丸不成席”的傳統(tǒng)。作為荊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楚菜是湖北地理與歷史的味覺結晶,既有《楚辭》般的雅致,又不失江湖的煙火氣,已成為連接湖北與全國乃至全球的文化紐帶。
2018年,湖北省政府為推廣楚菜,將“鄂菜”正式更名為“楚菜”,并計劃到2025年將其打造為萬億級產(chǎn)業(yè)。
尤其是疫情后的幾年,楚菜在全國范圍內的擴張明顯加速,從湖北本土逐步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一線城市及省會城市滲透。
2025年5月至6月,楚菜頭部品牌“來菜湖北頭牌藕湯”以“紅五月”為主題,在北京中關村、大望路、華融中心及清河萬象城相繼開出3家門店,與此前開業(yè)的聚會購物中心西紅門店形成四店聯(lián)動格局;此后又在西直門凱德Mall開設第五家門店,加速布局北京市場。
在上海,雖有“阿金大白鯊”等非純粹楚菜品牌在華北書店開業(y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湖北風味在上海市場的滲透。
杭州地區(qū)同樣有楚菜品牌延伸,2025年8月,武漢中華老字號“蔡林記湖北小館”在杭州來福士中心開出浙江首店,主打熱干面、三鮮豆皮等經(jīng)典湖北美食,門店環(huán)境融入楚文化元素,為杭州消費者提供地道的湖北風味體驗。
其他地區(qū)蔡林記也有門店滲透,例如蔡林記已在全國開設300家門店,其中湖北本地近200家,省外門店近100家,覆蓋廣州、上海、杭州等多個城市;青島黃鶴樓酒店作為楚菜在山東的代表,也為楚菜在北方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
而在深圳,“來菜”華南首店于2025年7月在卓悅中心開業(yè)。該店主打“銚子筒骨煨藕湯”,融入楚文化元素,設置“藕文化博物館”互動區(qū)。
開業(yè)首月推出“四季荷塘”時令菜單,搭配文創(chuàng)周邊,吸引大量客流,未來還將在深圳開設第二家門。
值得注意的還有楚菜新代表楚采也已在省外開店,如深圳市寶安區(qū)前海壹方城的楚采·前海壹方店、深圳市福田區(qū)中航城君尚的楚采·中航城君尚店、北京市朝陽區(qū)建國路86號SKP - S的楚采·北京SKP - S店等。
隨著楚菜在全國市場的滲透,其熱度不斷攀升,消費者認可度呈積極態(tài)勢。
2025年大眾點評“好吃榜”中,湖北上榜餐廳多達99家,數(shù)量位居中部地區(qū)首位,其中武漢73家、宜昌7家、襄陽與荊州各5家。
這些上榜餐廳涵蓋傳統(tǒng)楚菜品牌與創(chuàng)新楚菜品牌,如湖錦酒樓、下石砂鍋、劉胖子家常菜、來菜湖北頭牌藕湯、景象楚菜、新楚菜等。
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區(qū),楚菜品牌也掀起了排隊熱潮。
例如北京“來菜湖北頭牌藕湯”的4家門店,日均客流穩(wěn)定,排隊效應顯著; 深圳“來菜”華南首店開業(yè)首日接待人次突破千人次,翻臺率高達10次以上,單日取號1052組; 杭州“蔡林記湖北小館”開業(yè)時人氣旺盛,不少消費者給出積極評價,稱“湖北老字號太絕了”。
這些數(shù)據(jù)和案例證明,楚菜在全國市場的接受度正逐步提高,在重點城市已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與消費認可,這不僅標志著湖北楚菜“出省計劃”的階段性成功,也為楚菜進一步拓展省外市場注入了信心,市場反饋的積極態(tài)勢將推動楚菜在全國范圍內的持續(xù)發(fā)展。
02■
楚菜走紅的基因
這幾年北上廣的商場里,突然冒出一大批楚菜館子——北京中關村的來菜藕湯店排到街尾,深圳來福士的湖北菜館單日取號破千組,上海寫字樓里的蔡林記熱干面成了打工人早餐標配……
曾幾何時,說起湖北菜,大家可能只想到熱干面、武昌魚。但現(xiàn)在,楚菜憑啥橫掃一線城市?背后藏著3個關鍵密碼。
1、政府主導,推動楚菜從"地方風味"上升為"省級戰(zhàn)略"。
2018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將"鄂菜"更名為"楚菜",明確其發(fā)展定位并提出到2025年打造萬億級產(chǎn)業(yè)的目標,為楚菜走出湖北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為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目標,政府系統(tǒng)性地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通過培育龍頭企業(yè)、完善供應鏈體系、制定行業(yè)標準等具體措施,為楚菜規(guī)?;l(fā)展破除障礙。具體實施路徑包括:
一是出臺《關于推動楚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意見》,確立提升楚菜品牌影響力的發(fā)展目標,為產(chǎn)業(yè)升級提供政策依據(jù); 二是持續(xù)舉辦楚菜博覽會,組織開展國際品鑒活動及"楚菜萬里行"等推廣項目,有效擴大楚菜的國際影響力; 三是實施楚菜品牌建設工程,系統(tǒng)評選并推廣楚菜名品、名街、名企、名店、名菜、名師,構建完整的品牌矩陣; 四是大力推進楚菜食材基地建設,確保核心食材的穩(wěn)定供應,從根本上解決產(chǎn)業(yè)擴張中的原料保障問題。
2、口味“會討好”,北上廣吃貨很難拒絕
楚菜自身的風味特點,與北上廣消費者對健康、地道、有記憶點的飲食需求高度契合。
楚菜以“魚米俱香,燉煮擅長”為核心,湖北作為“千湖之省”,淡水魚產(chǎn)量連續(xù)20年位居全國第一,而洪山菜薹、蓮藕等特色食材自帶“天然、綠色”標簽,這與一線城市消費者對食材品質的追求極為匹配。
尤其是燉湯、清蒸等烹飪技法,本身就講究凸顯食材本味,避免重油重鹽,高度契合一線城市對天然、綠色高品質飲食的追求。
此外,楚菜講究“咸香微辣”的調味,既保留了湖北風味的辨識度,又不像川湘菜那樣具有強烈刺激性,容易被北上廣的多元客群接受。
比如來菜的招牌藕湯,以粉藕煨制,湯色清亮、滋味醇厚,既滿足了北方市場對“暖湯”的偏好,又契合南方消費者對“鮮爽”的追求。
3、一線城市的“風味空白”與消費升級為楚菜提高了發(fā)展
北上廣餐飲品類雖豐富,但市場存在結構性失衡。高端市場被粵菜等精致菜系占據(jù),主打貴價與儀式感;平價市場多為重調味的川湘、快餐,而聚焦“淡水魚鮮”“湖湘煨湯”的楚菜相關品類供給缺口明顯,成為待挖掘的細分領域。
楚菜的風味特質與這一空白高度契合:
其一,相較粵菜的精致昂貴,楚菜以平價地道破局,如劉胖子家常菜主打湖北小炒,人均60-80元,用市井風味貼近中端客群日常需求; 其二,相較豫菜的厚重濃郁,楚菜突出鮮爽本味,如清蒸武昌魚以極簡調味顯細嫩,來菜藕湯等煨湯用砂鍋慢煨留原香,以“清爽感”打造差異化記憶; 其三,聚焦“淡水魚鮮+煨湯”核心標簽,通過洪湖蓮藕、梁子湖武昌魚等食材溯源強化地道性,推動消費者形成“吃淡水魚、喝原湯找楚菜”的認知,從而在多元市場中站穩(wěn)腳跟。
03■
楚菜殺向北上廣!
蔡林記、來菜們憑什么火出圈?
當然,楚菜的發(fā)展離不開楚菜餐飲企業(yè)的推動及連鎖化探索,這為楚菜出省在連鎖化和品牌化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楚菜品牌在楚菜標準化、連鎖化和品牌化方面的探索,以典型的楚菜品牌——已出省發(fā)展的蔡林記、來菜·湖北頭牌藕湯及景象楚菜等為對象,逐一分析。
1、蔡林記,從武漢熱干面老字號到全國300店,靠全時段品類+楚潮元素撬開省外市場
作為首個從熱干面品類拓展至湖北小吃全國性布局的品牌,蔡林記創(chuàng)立于1928年,是武漢的百年老字號,主打品類為熱干面。
2021年,其制作工藝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年來,蔡林記已從單一面館發(fā)展為涵蓋熱干面、豆包、豆皮、包子、餛飩等多個品類的多樣化特色小吃餐飲企業(yè)。
截至2025年8月,其在全國已布局300家門店,其中湖北本地近200家,省外門店覆蓋廣州、上海、杭州等城市,數(shù)量達百家左右。蔡林記在出省策略上頗具講究。
在產(chǎn)品方面,其在保持傳統(tǒng)熱干面特色的同時,不斷推出新品以迎合不同地區(qū)客群的需求。針對不同客群推出紅油辣扣、三鮮粉、綿煮熱干粉、紅油香菜牛肉小包等;考慮到部分對健康飲食有潛在需求的消費者,還推出低脂魔芋涼面,用膳食纖維替代傳統(tǒng)碳水,既保證涼面的清爽口感,又實現(xiàn)低脂低卡。
營業(yè)時段方面,蔡林記打破傳統(tǒng)面館的時段限制,通過多品類覆蓋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全時段。如今,品牌菜品已升級,將漢味品類作為招牌,包括瓦罐蓮藕湯、瓦罐土雞湯、瓦罐牛肉蘿卜湯等,搭配粉面、湯粉;后續(xù)又推出各式小炒、蒸菜、砂鍋、煲仔菜,滿足不同時段的消費需求。
門店場景方面,融入諸多楚文化及楚潮元素:以九鳳為IP形象,提取楚文化元素,包裝袋印有九鳳圖案;墻面嵌入楚文化老照片、動態(tài)清明上河圖等元素;店內設有透明廚房,還原地道飲食制作場景。
2、來菜·湖北頭牌藕湯,一鍋洪湖藕湯年銷百萬份,憑地域食材堅守+文化體驗圈粉一線城市。
該品牌專注于楚菜中藕湯品類的全國性擴張,創(chuàng)立于2018年,以招牌藕湯為產(chǎn)品核心,年銷量達100萬份,連續(xù)兩年蟬聯(lián)武漢藕湯品類銷售冠軍。
其品牌定位為“每日限額藕湯+湖北風味大省”的創(chuàng)新模式,致力于將“可品嘗的湖北文化IP”向外輸出。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品牌在產(chǎn)品研發(fā)、原料采購等方面花費了諸多心思。
在原料選購與制作上,來菜堅持人工采摘蓮藕,優(yōu)選洪湖擁有千年種植歷史的粉藕品種“毛三節(jié)”——該品種最接近野生蓮藕特性,非常適合煨湯。
為進一步保障品質,所有蓮藕均采用人工采摘,長度嚴格控制在1.2米以內,僅選取中間兩到三節(jié)用于制作藕湯,這正是其藕湯口感超粉的核心原因。
為確保藕湯到店后仍能保留洪湖青泥的原生氣息,蓮藕均在凌晨采摘,全程采用5℃冷鏈運輸,從田間直達門店。
口味還原上,來菜以“荊楚風味地圖”為菜單核心,除招牌藕湯外,還集結了沔陽三蒸、恩施小土豆、潛江小龍蝦、洪湖蓮藕、煎刁子魚等地方名菜,均由湖北籍主廚全程把控,確保地道湖北風味。
更重要的是,菜單按四季輪換,例如沔陽粉蒸肉,春季搭配春筍,初夏搭配茭白,盛夏搭配蓮子,冬季搭配脆藕,一道菜幾乎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風味。
在產(chǎn)品打好基礎后,來菜的出省策略也頗為講究,采取“先重點突破,后全面鋪設”的路徑:
先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市場建立影響力,再逐步向其他省市擴張。
2024年12月,來菜在北京聚會購物中心西紅門店開業(yè);2025年5-6月,又在北京連續(xù)開設3家門店,形成四店聯(lián)動;7月,在深圳大悅城開設第二家門店。
通過在一線城市試水,打磨模型、菜單及供應鏈體系,確保其適配一線城市需求。
為讓深圳、北京的客群感受湖北文化的獨特魅力,門店場景融入諸多楚文化元素:桌面設置來菜千畝蓮藕基地及采摘畫面,菜單融入荊楚地圖,店內還不定期舉辦時令食材展、挖蓮藕體驗、送蓮藕等互動活動。
為進一步使產(chǎn)品體系適配深圳和北京客群,其在后續(xù)菜品體系和口味上還進行了一系列優(yōu)化。如口味方面,針對北方顧客口味,部分菜品做了免辣等調整;菜品方面,推出三鎮(zhèn)干煸藕絲、洪湖脆藕煎鱸魚、沔陽藕香粉蒸肉等特色菜品,滿足一線地區(qū)消費者的需求。
這些舉措也為來菜在深圳和北京市場贏得了積極反饋:不少當?shù)叵M者表示“第一次嘗到有‘水中人參’之稱的蓮藕,脆嫩香甜”,紛紛拍照打卡;更有消費者認為其“提供了地道的湖北美食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以“藕”為核心進行深耕的還有藕巷。2018年,藕巷登上武漢大眾點評必吃榜;2023年,被CCTV10《家鄉(xiāng)至味》報道。
其菜品以藕為核心,如藕夾、珍珠藕圓等。招牌菜有銚子藕湯,用祖?zhèn)鞔稚般撟勇胁痰榉叟汉团殴牵瑴嘉睹?。還有灶王酥不膩烤鴨,鴨胚經(jīng)12小時風干,果木炭火慢烤,皮脆肉嫩。此外,“有機鮰魚二吃”“青椒醬蒸大白刁”等菜品也備受歡迎。
目前,藕巷在武漢有光谷大道店、中南店、北辰光谷里店等3家品牌直營門店。
最后,再說說楚采,60%傳統(tǒng)+40%創(chuàng)新,借屈原文化與沉浸式場景,在北上深打響"新楚菜"名號。與上述聚焦單一品類(熱干面、蓮藕湯)的品牌不同,楚采以傳統(tǒng)楚菜為基調,融合現(xiàn)代理念打造“新楚菜”品牌,致力于楚菜高端化的探索。
楚采是武漢宴禧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于2021年打造的楚菜品牌,目前已在武漢、北京、深圳開設16家門店,其中武漢12家、北京2家、深圳2家,另有7家門店在籌備中。
楚采以楚文化中屈原的精神為內核,秉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理念,構建“楚有良材+楚有良才+楚有良菜”的文化體系,將楚文化深度融入品牌基因與菜品創(chuàng)新中。
為實現(xiàn)高端化目標,楚采的菜品保留60%傳統(tǒng)楚菜,同時推出40%創(chuàng)新融合菜。由師承楚菜大師的主廚團隊,融合六大流派烹飪技法匠心研發(fā)。
除了之前提到的菜品,還有醋香爐魚,選用新鮮魚肉搭配特制醋汁,酸香四溢;生啫清遠雞,選用優(yōu)質雞種,搭配多種香料,雞肉鮮嫩多汁。
曾丕艮大師作為來自四川的楚菜大師,還將川菜的泡菜與楚菜融合,其做的泡菜酸而不酷,脆而不生,讓美味的層次和高度實現(xiàn)了一次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四川的楚菜大師曾丕艮,將川菜泡菜工藝與楚菜融合,其制作的泡菜酸而不酷、脆而不生,讓風味層次實現(xiàn)突破。
為凸顯高端定位,楚采在門店場景設計上著重展現(xiàn)楚文化的厚重與熱烈:
一、品牌色調以玄黑為基調,融入楚紅的熱烈、青銅的華貴與瑞祥的活力; 二、空間設計融入大量楚文化元素,如大廳幕墻上的金色楚文化壁畫、卡座旁的砂巖墻面、包房內殷紅與綠藍色的墻飾,包房名稱均取自《詩經(jīng)》,呼應千年楚文化印記。
04■
楚菜出省路漫漫:
人才、供應鏈、標準化三重挑戰(zhàn)待破局
當然,楚菜出省雖邁出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績,但要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向全國市場進一步滲透,仍面臨一系列挑戰(zhàn)。
1、首先是人才方面的挑戰(zhàn),具體表現(xiàn)為人才緊缺與技藝傳承問題。
楚菜的烹飪技巧與文化內涵,需要專業(yè)人才承載和傳遞。隨著楚菜企業(yè)加速全國性擴張,專業(yè)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人才短缺問題日益突出。
為此,楚菜需進一步加強楚菜大廚培訓并擴充培訓規(guī)模。武漢已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積極嘗試,例如連續(xù)三年開展楚菜人才培訓,累計為餐飲業(yè)輸送1.2萬名“民廚楚菜”人才,同時支持65家相關企業(yè),發(fā)放專項資金補貼800萬元。
2、再者是供應鏈與成本的挑戰(zhàn)。
楚菜的許多食材具有明顯地域特色,依賴地方產(chǎn)出,如洪湖的蓮藕、武昌魚等。
如何全方位保障這些食材的穩(wěn)定性和品質是一個復雜問題:一方面,食材長途運輸會增加成本和損耗,影響新鮮度與品質;另一方面,建立全國性供應鏈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豐富管理經(jīng)驗,這對中小型楚菜企業(yè)而言是巨大挑戰(zhàn)。
3、最后,“標準化”難以突破,制約連鎖擴張。
要走向全國,標準化是繞不開的環(huán)節(jié)。但楚菜注重“火候”“時鮮”,例如武昌魚講究現(xiàn)殺現(xiàn)蒸,火候多一分則老;藕湯需用砂銚子慢煨6小時,時間少一分鐘則風味不足。
這種對“匠心”的依賴,使楚菜難以像快餐那樣快速復制。即便蔡林記、來菜等品牌在努力突破,也需在“地道”與“效率”之間反復權衡,稍有偏差便可能失去本味。
小結:
從熱干面飄香上海寫字樓,到洪湖藕湯在北京排起長隊,楚菜這波“出省潮”確實讓人看到了地方菜系突圍的可能。政府鋪路、品牌發(fā)力、風味討喜,每一步都踩在了消費升級的節(jié)點上。
但熱鬧之下,挑戰(zhàn)從未消失:洪湖蓮藕的冷鏈車還在為保鮮發(fā)愁,楚菜大廚的培養(yǎng)速度追不上門店擴張的腳步,砂銚子慢煨的老手藝還在和標準化的流水線較勁……這些坎,既是楚菜的“痛點”,或許也是它保持獨特魅力的“密碼”。
畢竟,食客愛的從來不是千篇一律的復制,而是那口帶著湖北煙火氣的鮮活——是熱干面里芝麻醬的醇厚,是藕湯里粉藕的綿密,更是藏在味道里的荊楚故事。
楚菜的全國之路,或許還要走很久。但只要守住這份“鮮”與“魂”,相信總有一天,提起湖北味道,不止有熱干面和武昌魚,還有更多人能說出那句:“這口楚菜,地道!”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