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澤平宏觀團隊
8月18日,上證指數創(chuàng)出近10年新高,深證成指、創(chuàng)業(yè)板指創(chuàng)兩年多新高,北證50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同時,A股成交額突破2.8萬億元,總市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chuàng)業(yè)板指、滬深300等重要指數分別上漲11.23%、13.64%、21.69%、7.74%。
A股成為全球資本市場亮眼的星,一掃過去數年跑輸全球的低迷行情,國際機構紛紛看好,牛市行情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在賺錢效應帶動下,5月以來出現了散戶跑步入場、存款搬家的跡象:7月 上交所 開戶數量相比5月增長26%;7月 M1同比 增長5.6%,比5月的2.3%大幅上升,銀行存款定期化趨勢逆轉;7月非銀存款同比多增1.4萬億元。
作為此輪行情堅定鮮明的多頭,我們在2024年9月市場最悲觀的時期,提出“信心?!焙汀皷|升西落”的觀點,預判未來將啟動新一輪大牛市,并引發(fā)廣泛關注和論戰(zhàn)。這是繼2014年“5000點不是夢”之后,再次從宏觀層面成功預測牛市。
那么,此輪牛市的本質和基本邏輯是什么?未來向何處去?
一、這是一輪什么牛市:水牛、周期牛還是信心牛?
這是一輪周期牛嗎?顯然,這一輪牛市并不是基本面驅動的。自去年924以來,經濟在波動尋底,談不上強勁復蘇。5月以來經濟數據出現二次探底,但A股卻出現加速上漲經濟。
7月經濟數據甚至出現了加速放緩跡象,工業(yè)生產、投資、基建、房地產銷售投資等均出現不同程度放緩。7月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5.7%,6月同比6.8%;7月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當月同比-5.3%,6月同比-0.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3.7%,6月同比4.8%;7月基建投資(不含電力)當月同比-5.1%,6月同比2.0%;7月房地產開發(fā)投資當月同比-17.0%,6月同比-12.9%;7月房地產銷售面積同比-7.8%,6月同比-5.5%。
這一輪牛市再次打破了“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這是一輪水牛嗎?確實存在。近年貨幣政策持續(xù)寬松,居民和企業(yè)貸款不振,大量資金沉淀在金融體系內,形成堰塞湖效應,出現流動性陷阱。而且居民缺失可配置的資產,房地產價格下跌,銀行存款低利率,美元走弱,一度形成“資產荒”。當A股港股呈現賺錢效應時,大量資金跑步進場,公募、私募、券商、居民存款等增量資金涌入,股市呈現出一定水牛跡象。
但是,水牛只是表明現象,深層次的是驅動資金流入股市的邏輯。流動性歷來不是股市的導火索和催化劑,而是股市進入賺錢效應的加速器。
那么,此輪牛市的本質和基本驅動邏輯是什么?
從各方面交叉檢驗來看,這是一輪“信心?!?。
二、此輪牛市的本質和基本驅動邏輯:風險偏好提升帶來的“信心?!?/strong>
根據DDM估值模型,一輪牛市的驅動力量來自企業(yè)盈利、風險偏好和無風險利率。
顯然這一輪牛市的驅動力并非來自分子層面的企業(yè)盈利。
那么,這一輪牛市的驅動力來自分母的風險偏好提升和無風險利率下降,這兩個因素是相互強化的。
從這一輪牛市上漲的主要板塊來看,主要來自高風險偏好板塊,比如以人工智能、機器人、芯片半導體、創(chuàng)新藥、軍工、新消費等為代表的高風險偏好成長股板塊。從市值大小來看,也主要是以小微盤股為代表的高風險偏好品種。這是這輪牛市的主漲方向和主線索。
那么,為何A股出現了風險偏好提升和無風險利率下降?
這一輪牛市的發(fā)動源自去年924宏觀經濟政策的歷史拐點。
2023年疫情放開以后,經濟并未出現預期中的報復性反彈,而是在2023-2024年低于預期,同時,以房地產、財政、貨幣等為代表的宏觀政策基于疫情放開將會出現報復性反彈的預期,并未出現顯著調整和放松。
直到2024年9月24日,宏觀政策出現了歷史性的放松拐點,貨幣政策持續(xù)降息降準,樓市持續(xù)放松限購,財政10萬億化債,不斷加強民營經濟保護,萬億水電站基建投資推出,發(fā)展新質生產力重磅措施持續(xù)推出,等等。大幅超出市場預期。
概言之,924以來宏觀政策的歷史性拐點,帶來了風險偏好的大幅提升,無風險利率的持續(xù)下降,進而引爆了此輪牛市。同時,2025年5月前后,中美關稅戰(zhàn)緩和、國內新質生產力發(fā)展取得重大突破、政策層面鼓勵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等也一起提升了市場風險偏好。
924是分水嶺,之前宏觀政策處于觀察周期,之后處于持續(xù)的放松周期,我們仍處在宏觀政策的放松周期之中。
哲學上講,凡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三、924以來我們堅定看多股市:信心牛和東升西落
我們在2024年9月提出信心牛:未來是一輪什么牛市?我認為是“信心牛”,由于政策大幅放松超預期,帶來對中國資產和經濟前景信心的大幅扭轉,是對看多中國的獎賞,是對看空中國的打擊。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這是我們繼2014年“5000點不是夢”之后,再次從宏觀層面成功預測牛市。
去年9月24日密集政策出臺,可以視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歷史性轉折點,推出了財政10萬億化債,房地產全面持續(xù)放松,貨幣政策持續(xù)降息降準。近期又推出萬億水電站大基建投資,新一輪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隨著美聯儲降息國內貨幣政策窗口再次打開,等等。
我們2024年9月23日發(fā)布報告《下半年經濟展望:東升西落?》,提出:如果推出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計劃,加強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則“東升西落”可期,“西落”是指美國經濟從過熱走向衰退,美元資產回落;“東升”則是指中國經濟重啟復蘇,重振雄風,國內資產再度受到全球追捧。
四、此輪牛市展望
站在2025年8月展望未來,我們認為這輪股市牛市在宏觀層面具有戰(zhàn)略意義:
1、股市繁榮發(fā)展,有利于為新經濟和硬科技提供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大量新經濟硬科技企業(yè)由于高科技、輕資產和缺少抵押物的特點,難以從以銀行主導的傳統(tǒng)金融體系獲得融資,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事實上,924以來資本市場的繁榮發(fā)展,一大批硬科技和新經濟企業(yè)紛紛上市,為新質生產力和大國重器的大發(fā)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新質生產力的大發(fā)展對于高質量發(fā)展、中美博弈、大國競爭等具有決定性意義,而資本市場繁榮發(fā)展是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力量。要從這個戰(zhàn)略高度來看資本市場的繁榮健康發(fā)展。
2、股市繁榮發(fā)展,有助于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和帶動財富效應。過去一年,A股市值從不到70萬億增長到100萬億,創(chuàng)造了30多萬億的財富,將會大幅對沖由于房地產市場貶值帶來的缺口,也會有助于財富效應下的消費復蘇。在中國香港,由于港股牛市帶來的財富效應,香港開始出現了消費復蘇和地產筑底的跡象。那么,這一輪A股牛市如果能夠持續(xù)的時間夠長,走出市場期待的“慢?!毙星椋瑫駧泳用裣M和核心城市房地產市場復蘇?
3、此輪牛市的驅動力主要是924以來宏觀政策放松周期帶來的風險偏好提升。因此,未來如果這輪牛市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持續(xù),需要宏觀政策繼續(xù)處于放松周期,貨幣政策繼續(xù)降息降準,尤其美聯儲可能在下半年降息以后;財政政策繼續(xù)加大化債和以工代賑,大力投資新基建,擴大總需求;樓市政策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鞏固止跌回穩(wěn)態(tài)勢;更重要的是,加強對民營經濟的保護,促進民間投資復蘇。同時,考慮到A股散戶為主、暴漲暴跌等特點,此輪牛市要監(jiān)管好杠桿資金,實現健康發(fā)展。
五、復盤:A股三次大牛市的七大發(fā)現
我們在《A股三次大牛市:啟動、上漲與終結》中復盤A股三次大牛市,1999-2001年的519行情、2005-2007年的周期牛、2014-2015年的改革牛和水牛,有七大發(fā)現:
一是A股大牛市啟動需要三大條件,政策轉向、資金流入、估值低位,最初充滿爭議,伴隨估值逐漸修復,投資者的熱情被點燃后開啟牛市。牛市總是在絕望中重生,爭議中上漲,狂歡中崩盤。
二是A股牛市一般經歷三個階段,政策驅動-資金驅動-基本面驅動,牛市啟動初期與經濟基本面關聯較小,但牛市的持續(xù)和演繹與經濟基本面有關,若無基本面和企業(yè)盈利支撐,則終究會回吐漲幅。
三是A股政策市和散戶為主的特征導致牛短熊長,大起大落,三輪大牛市平均持續(xù)時長為17.35個月,相對較短,相比之下,A股熊市平均持續(xù)時長為27.12個月,美國20次牛市平均持續(xù)時長為43.68個月。
四是牛市上半場主要靠政策驅動、情緒驅動、資金驅動,平均時長6.3個月,平均漲幅59.41%,領漲板塊為國防、金融、周期板塊,普漲為主,快速上行。
五是牛市過程中會經歷調整,進行方向的博弈、籌碼的交換。調整的原因在于市場資金難以保持長期大流量流入,杠桿工具調整、政策變化、市場風格切換等。但市場調整也是對下半場的積淀,調整越充分,資金儲備越足,下半場漲幅越大。
六是牛市下半場主要靠基本面和企業(yè)盈利驅動,隨著經濟的復蘇和上市公司利潤的反轉,市場迎來戴維斯雙擊——估值提升和盈利增長同時發(fā)生,則投資者將紛紛涌入股市,追逐更高的收益,股市徹底瘋狂。下半場伴隨板塊輪動,平均時長12.5個月,平均漲幅130.25%,領漲板塊為計算機、消費等當時概念炒作火熱、政策利好明晰的成長屬性板塊。
七是牛市的終結,一般源于估值過高、政策轉向、沒有增量資金流入、經濟復蘇證偽等,往往在最瘋狂時熄火,踩踏式出逃。
六、中國經濟展望:下半年十大趨勢
2025年行程過半,全球貿易戰(zhàn)風起云涌,地緣沖突此起彼伏,下半年經濟怎么走?機遇在哪里?
我們判斷有下半年十大趨勢:
1、我們正處在大周期尾聲,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盛行,全球秩序混亂,地緣沖突此起彼伏,全球經濟和貿易放緩,中國企業(yè)出海是大勢所趨。
2、中美關稅戰(zhàn)是持久戰(zhàn),美國面臨經濟壓力與市場負反饋、多國反制與國際壓力,對中國的遏制戰(zhàn)略始終存在,仍需警惕特朗普執(zhí)政壓力消退后,全球貿易摩擦繼續(xù)升級。
3、十年前作者判斷中國“經濟L型”,如今L型的一橫正在出現,經濟有筑底跡象,進入5%左右中速增長區(qū)間。但5月以來經濟顯現下行壓力,有必要啟動新一輪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
4、下半年經濟觸底回升的關鍵:一是民營經濟的信心修復,二是房地產市場的軟著陸,三是新質生產力的大發(fā)展,這是三大政策發(fā)力點。
5、第四次科技革命大爆發(fā),這一輪中國有望實現彎道超車,人工智能、新能源、無人駕駛、固態(tài)電池、商業(yè)航天等領域涌現新機遇。
6、中國從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升級,消費發(fā)展路徑借鑒日本,情緒價值、性價比消費、大健康是未來消費的三大新機遇。
7、房地產大開發(fā)時代落幕,后房地產時代大分化,一二線城市以價換量,三四線步入漫長去庫存,抓住“金九銀十”窗口,主動提振市場信心,應對下行壓力。
8、人口老齡化、少子化、不婚化加速到來,全面放開生育,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9、過度內卷沒有贏家,破除中國式內卷,既要引導市場出清,還要采取行政手段。
10、下半年市場展望:受益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硬科技、新消費熱點頻出,受益于地緣沖突頻發(fā)和全球軍備競賽,黃金和軍工迎來歷史性行業(yè)景氣。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正心正念,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
七、重啟中國經濟復蘇,關鍵在于“債務大挪移”
今年7月去日本游學,去之前重讀野口悠紀雄《失去的三十年》,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辜朝明《資產負債表衰退》,以及達里奧新作《債務大周期》。
結合學者經典著作和實地調研,基本印象:90年大泡沫破裂以后,日本整個社會巨變,長期通縮,資產負債表衰退,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從原來信心滿滿的“日本第一”到壓抑的低欲望社會,不結婚,不生孩子,不交友,不買房,不買車,不消費,不創(chuàng)業(yè),對未來沒有安全感,孤獨,儲蓄,尋求穩(wěn)定的工作和理財。
日本落入失去的三十年和低欲望社會,按照達利歐的債務大周期理論和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不應該由居民和企業(yè)部門獨自化解房地產大泡沫破裂以后的債務,而應該通過財政政策擴張和債務貨幣化實現溫和通脹的和諧去杠桿,擴張中央政府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減輕居民和企業(yè)的債務壓力,從而恢復消費和投資的能力與動力。
可對比的是美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和2020-2022年疫情期間,擴張美國聯邦政府財政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來化解市場主體的債務壓力,居民和企業(yè)資產負債表得以恢復,所以現在美國居民消費旺盛,企業(yè)投資積極,股市連創(chuàng)新高多年牛市,同時,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guī)模空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
簡言之,房地產大泡沫破裂以后,如果由居民和企業(yè)部門獨自化解債務,將導致債務通縮循環(huán)、資產負債表衰退和低欲望社會,如果由政府和央行擴張資產負債表來減輕居民和企業(yè)債務壓力,就有望恢復消費和投資的活力。出路在于“債務大挪移”。
重啟中國經濟復蘇,關鍵在于實施以“債務大挪移”為戰(zhàn)略思路的宏觀政策,具體三大抓手:
1、全力拼經濟。貨幣政策持續(xù)降息降準,降低企業(yè)和居民的負債成本。財政政策繼續(xù)推動大規(guī)模地方政府化債,尤其地方拖欠企業(yè)的工程款等,實施以新老基建為代表的大規(guī)?;〝U大內需,提高就業(yè)和居民收入,以工代賑;保護民營經濟,提振民營經濟信心。重視資本市場的繁榮發(fā)展,對發(fā)展新經濟硬科技、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等居民戰(zhàn)略意義。
2、住房收儲保障銀行。組建5萬億以上的大型住房收儲保障銀行,收購開發(fā)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庫存,用于租賃房保障房,利率要低、期限要長、規(guī)模要大、分配要公平。地方政府獲得住房收儲保障銀行資金后支付給房企,緩解房企資金壓力。一舉多得,解決地方財政、開發(fā)商現金流、居民“爛尾樓”的問題,同時解決新市民的住房保障體系,將起到各界拍手叫好的效果。(參考《關于組建住房銀行收儲的必要性》)
3、新基建。新基建和新質生產力一脈相承,如果說住房收儲保障銀行是化解傳統(tǒng)行業(yè)遺留的風險,新基建則是打造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什么叫新基建?就是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繁榮發(fā)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就像20年前鐵路、公路、機場、橋梁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樣。新基建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G、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機器人、商業(yè)航天、量子計算、生物工程、大數據、工業(yè)互聯網等。新基建正在挑大梁,短期有助于穩(wěn)增、長穩(wěn)就業(yè),長期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新技術、新產業(yè)、新引擎。
根據1990年以來日本“失去三十年”“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失敗教訓,以及2008年中國和美國應對次貸危機、2020年美國應對疫情的成功經驗,走向復蘇關鍵是實施債務大挪移,市場經濟的基本盤是以居民和企業(yè)為代表的微觀主體,只要居民和企業(yè)的資產負債表修復健康,則消費和投資就有望復蘇,就業(yè)、財政收入等就有望改善,從而國民經濟就有望走向全面復蘇。
中國經濟潛力大,只要全力拼經濟,啟動新一輪大規(guī)模經濟刺激,加強保護民營經濟,實施“債務大挪移”的宏觀戰(zhàn)略思路,重啟經濟復蘇,則東升西降和信心??善凇?/b>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