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Bergen小鎮(zhèn)依林傍海,被譽為“藝術家的避風港”,
白墻紅頂的小屋、咖啡館與畫廊散落其間,
彌漫著松香與海風。
“生活的的冒險家與享受者”,Inge Veldt與Niels Veldt這對前金融從業(yè)者夫婦如是介紹自己。這對夫婦一生游歷甚廣,他們相信正是那些旅途中的文化碰撞與奇遇構成了幸福真正的模樣,并希望這份幸福不僅屬于自己,而是可以被“共享”。
于是他們在Bergen的森林邊建造了“wHERE”——一處融合色彩、藝術與自然的“家”,決心與更多人分享這份悠然。
因而當隔壁破舊的老屋掛牌出售時,Inge與Niels果斷買下這片承載幸運的土地,拆除重建。Inge的靈感源自她在荷蘭東部見過的一座傳統(tǒng)木梁農舍——質樸的結構、面向森林的巨窗......她希望新房也能如老屋般親切自然。
幸運的是,他們找到擅長傳統(tǒng)建筑的承包商,這讓夫妻倆能在施工期間帶著兩個兒子安心展開九個月的環(huán)球旅行;歸來時,建筑主體已就緒,裸露的木構架正靜待一場色彩革命。
未曾受過專業(yè)訓練的Inge摒棄復雜的方案,憑直覺揮灑創(chuàng)意:“我要讓色彩住進屋里,還要把森林請進來?!?/strong>在一樓花園房里,她為落地窗選用了帶有樹葉圖案的窗簾,電視機的柜門上也雕刻出樹葉浮雕,讓室內處處洋溢綠意。許多創(chuàng)意都是即興迸發(fā)的——當她看到閣樓起居室的天窗時,直覺告訴她可以在窗下的墻面貼上葉片形狀的瓷磚,仿佛秋日落葉飄入屋內。
將鄉(xiāng)間農舍改造為“wHERE”的Inge Veldt與Niels Veldt夫婦和他們的孩子們。
Inge走進一個房間便能本能地“看見”它應有的模樣,但挑戰(zhàn)在于這些畫面只存在于她腦海中,沒有可供施工團隊參考的實例圖片。“每當我嘗試向工人解釋我的構想時,他們總讓我提供圖紙或照片,可那些只在我腦海里。”她笑言道。所幸最終完工的住宅完美呈現了這對夫妻的初心。
地面鋪設著熠熠生輝的馬賽克六邊磚,
墻上一側懸掛著來自南非弱勢群體藝術學校學生創(chuàng)作的
54幅小畫作,五顏六色的畫框猶如迎賓的音符,
立即營造出愉悅的氛圍。
初入這棟蘊含幸福初心的住宅,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玄關過道。過道盡頭的拱形門廊以大片玻璃迎向室外綠蔭,模糊了室內外的邊界。
浮雕圓門由Inge親自繪制圖案,
再生木地板來自Martijn de Wit Vloeren。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室內門扇全都采用了圓弧造型,其中一扇淡黃色的拱門上雕刻著同心圓般的浮雕圖案——這正是由Inge手繪設計的獨特細節(jié)。在自然光線映照下,圓潤的門洞和精巧的紋樣仿佛散發(fā)著溫馨的邀請,預示著屋主人崇尚的柔和曲線美學已在此刻悄然登場。
空間的焦點是一張由荷蘭設計師Dirk van der Kooij
創(chuàng)作的大型餐桌,搭配質樸的原木餐椅(來自Sav&?kse),
成為家人和客人共享美食與歡笑的舞臺。
穿過玄關,便來到開闊通透的起居空間。這里集廚房與餐廳于一體,挑高的屋頂下裸露著粗獷的原木梁架,令人瞬間聯想起傳統(tǒng)農舍的質樸氛圍。餐桌繽紛的混色樹脂桌面猶如一幅抽象畫作,把屋外花園的色彩也“邀請”到了室內。
櫥柜選用了淺鼠尾草綠色的特殊涂層,
這是夫妻二人與當地設計工作室e Studio
反復調配后敲定的完美色調,
由櫥柜公司Büsse Interieurbouw精細施工呈現。
廚房區(qū)由Niels和Inge自行設計打造,整體呈現柔和的流線曲線:無論是圓角處理的櫥柜立面,還是中島臺的四周,都沒有一處尖銳的棱角。特別定制的鼠尾草綠既呼應了室外的自然景致,又與粉色、赤陶色等柔和暖調形成對比,賦予空間層次分明的色彩節(jié)奏。
廚房墻面的燈光植物組合架也出自Inge之手。
廚房墻面上點綴著一組別出心裁的“小方塊”——那是Inge設計的內嵌燈光與綠植的壁飾盒,如同一幅活的垂直花園藝術,將生機綠意融入室內角落。環(huán)顧四周可以發(fā)現,拱形與圓弧元素貫穿了整個空間。
落地窗懸掛著Zimmer + Rohde出品的
Grand Leaves系列窗簾,
布面上蔥郁的枝葉圖案仿佛將室外的森林搬進了屋內;
擺放Franco Ferri的粉色沙發(fā)(經Amstelveen的Melchior Interieur購入)與Xenos的橙色矮凳。
順著開放式起居空間繼續(xù)前行,一間充滿詩意的花園房豁然開朗。這處起居室般的區(qū)域四面環(huán)窗、頂部裝有天窗,白天灑滿自然光線,夜晚則可仰望繁星點點。Inge將這里打造成一方五彩繽紛的藝術沙龍,兩組粉色絨布沙發(fā)面對面擺放,厚實的模組沙發(fā)猶如一片片柔軟的“云朵”隨意落在地板上。
中央是來自Dik Geurts的壁爐,
絨毛綠燈來自Ibiza,
地板由Martijn de Wit Vloeren鋪設。
吸人眼球的是從屋梁垂下的一盞綠色毛絨吊燈——這件來自伊比薩島的淘品宛如一團懸浮的綠云。腳下的地板采用古舊質感的人字拼再生木板,與滿室的絢麗色彩形成平靜呼應。墻面上還特制了樹葉紋理壁柜來遮擋電視屏幕,與窗簾圖案相互呼應。
這組由Niels和Inge設計的拱頂書柜通體
采用溫潤的橡木制作,頂部的圓拱造型與房梁結構相呼應,
更巧妙地隱藏了一幅下拉式投影幕布,方便舉辦活動。
在這個家中,各個功能區(qū)域既獨立又渾然一體,設計巧思隨處可見。在主起居空間的一角,一座定制的拱形書柜拔地而起,成為引人注目的藝術裝置。書架上精心陳列著各種關于文化、時尚、藝術的書籍和畫冊,每一本都是主人從世界各地帶回的靈感源泉。
Büsse Interieurbouw定制的粉色沙發(fā)與
二樓客廳的整面墻同寬,搭配Dedar條紋窗簾與靠墊,
采用Kvadrat的赤陶色面料。
天窗處鋪貼了如落葉飄入的瓷磚,
燈具購于馬賽。
二樓被打造成一個獨立的生活公寓,常用于款待留宿的訪客。閣樓客廳內擺放著整墻長度的粉色曲線沙發(fā),搭配織物窗簾和赤陶色面料的抱枕,延續(xù)了樓下的主色調。天窗下的墻面貼有不規(guī)則形狀的淺色瓷磚,仿佛樹林中的落葉被秋風卷入屋內。
臥室延續(xù)了粉色主題,墻面刷成深淺不一的漿果粉色調,床頭掛著來自澳大利亞藝術家Jai Vasicek的抽象畫作。浴室墻面則手繪了抽象壁畫,粉綠黃橙的色塊讓小小的盥洗室充滿浪漫藝術氣息。
“wHERE”空間的名字蘊含雙重意義:既是提問也是答案——“何處尋獲靈感?就在這里!幸福在何方?正在此處!”對Inge和Niels來說,這里不僅是私人居所,更是一個開放、傳遞快樂與靈感的共享空間。
他們希望“wHERE”空間是一個可以共享的幸福坐標,一個讓人進門會心一笑、離開時滿載靈感的地方。
攝影丨Space Content Studio.
撰文丨Sylvia Emonts
翻譯|唐能
編輯|李凌云
新媒體編輯丨kahn
設計丨孔鈞達
室內設計|Inge Veldt - Where.
想象一下,你穿行在這座“多巴胺色農舍”里:你會被哪處最先吸引?是迎賓拱門下的溫柔光影,還是閣樓那片如秋葉般的瓷磚?在評論里告訴我,哪個角落會召喚你駐足,讓靈感悄然綻放?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感受,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把1600㎡花園搬進家!上海近郊三代同堂的藝術之家
封面故事|霍思燕:盛放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