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必盛唐,盛唐詩壇中,李白、杜甫、王維等巨星熠熠生輝,而有些詩人雖才華橫溢,卻因處世低調而被遮蔽在星光之下,常建便是其中之一。
常建他與王維、孟浩然生活在同一時代,卻不像他們那樣在后世擁有顯赫詩名。新舊《唐書》中都沒有為他立傳,僅留下幾十首詩作流傳于世。
常建的朋友圈,最出名之人當屬王昌齡,兩人同榜登科,常有詩歌唱和。不過這倆一個是“宦海浮沉客”,一個是“山林自在仙”,倒成了有趣的反差。
王昌齡追逐功名先是出塞,后踏入仕途被貶官江寧、嶺南,常建在仕途不順之時直接辭了職,一頭扎進大自然中,和山林鳥獸做伴,過起了隱逸的生活。
這種選擇無疑影響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常建流傳下來的詩作,多為山水田園詩,風格清新自然,字里行間流淌著超然物外的禪意。
《題破山寺后禪院》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不僅展現了常建高超的詩歌技藝,更傳遞出他歸隱生活中那份寧靜致遠的心境,歷經千年仍能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破山寺始建于南朝,到唐朝已經香火旺盛了三百多年,寺里的禪僧個個精通佛理,院后的“空心亭”“曲徑”更是出了名的清幽。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時分,踏入這座古老的寺院,此時初升的太陽剛剛照亮高聳的樹林。
“初日” 寫出了太陽剛剛升起的狀態(tài),光線柔和而不刺眼,充滿了生機與希望;“高林” 既指寺院周圍高大的樹木,也暗示了寺院所處的環(huán)境清幽高遠。
這兩句詩看似平淡無奇,卻通過 “入” 和 “照” 兩個動詞,既有點明時間的作用,又為整個場景鋪上了一層神圣的光輝。
佛教中常用光明象征佛法智慧,這里的旭日東升或許也暗喻著佛光普照。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就隱藏在茂密的花木深處。
這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甚至衍生出了成語"曲徑通幽"。
“曲徑” 寫出了小路的蜿蜒曲折,也暗示著追求心靈寧靜的悟道之路,往往需要歷經波折,需要我們去探索與堅持。
“幽” 字是全詩的核心意境之一,既指環(huán)境的幽深寂靜,也指心靈的空靈澄澈。 “深” 字寫出了花木的繁茂,也流露出了禪意的深邃奧妙。
這兩句詩不僅描繪了優(yōu)美的景致,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詩人從視覺和聽覺轉向內心的感悟。山間的風光讓鳥兒感到愉悅,潭中的倒影使人的心靈變得空靈澄澈,忘卻塵世煩惱。
這里的"悅"和"空"二字用得極妙。"悅"是使動用法,山光使鳥兒本性愉悅;"空"也是使動用法,潭影使人心變得空明澄澈。
佛教中的"空"不是虛無空虛之意,而是指去清空、放下、去除心中的雜念與煩惱,使人的心靈變得純凈、空靈的清凈狀態(tài)。
大自然的美景不僅能愉悅萬物,更能凈化人的心靈,使人忘卻塵世的煩惱,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這正是常建在歸隱生活中所追求的心境,也是他詩歌中禪意的體現。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最后兩句將詩歌推向高潮。
此時此刻,大自然的一切聲響都沉寂下來,只聽見寺院中鐘磬的余音。這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在極致的寧靜中,唯有代表佛法的鐘磬聲回蕩不息,仿佛引領著心靈通往更高的境界。
這種以動襯靜的手法,王維在"鳥鳴山更幽"中也用過。但常建這里更加徹底:萬籟俱寂,唯余鐘磬。鐘磬聲不僅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寧靜,更象征著佛法的不滅和永恒,引導人們走向心靈的寧靜與超脫。
同時這也暗示了常建在歸隱生活中,找到了內心的平和與安寧。
整首詩以詩人的游蹤為線索,從清晨入寺到觀賞禪房,再到感受山光潭影,最后在鐘磬聲中沉醉,層層遞進,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禪院圖景。
常建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簡潔質樸的語言,將自然景色與內心感受巧妙地結合起來,營造出一種清幽空靈的意境,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更傳遞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禪意。
有時候,人生不必一味向前沖,去追求外在的名利,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淡泊,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