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掌控思維
導語
70% 的家庭矛盾、50% 的職場沖突,都源于一句沒說對的話。很多人以為 “會說話” 是天生的本事,卻沒發(fā)現(xiàn)自己每天都在用 “指責式溝通” 把關(guān)系越推越遠。很多時候我們被自己的說話方式束縛,卻渾然不知......
在電影《帕丁頓熊 》中,有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片段:帕丁熊因不熟悉人類生活習慣,誤將主人布朗先生的牙刷塞進耳朵清潔,被布朗先生誤以為帕丁熊在搞破壞,情緒激動地指責了他。
從我們?nèi)祟惖囊暯莵砜?,帕丁?“用牙刷清潔耳朵”行為無疑是 “奇怪” 的,但如果我們暫時擱置 “他在搞破壞” 的評判,轉(zhuǎn)而思考 “他為什么要這么做”,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另外一個全新的解釋:這只來自秘魯?shù)男⌒?,背后沒有絲毫惡意,只是因不熟悉人類習慣才做出了讓人費解的行為。
這事也側(cè)面反映了人類溝通中的深層模式 —— 當我們看到不符合預(yù)期的行為時,本能地就會開啟 "評判機制":布朗先生的第一反應(yīng)是 "他在搞破壞",正如生活中我們會指責孩子 "不聽話"、抱怨伴侶 "不體貼"、埋怨老人“不理解”。
這種看似習以為常的自動反應(yīng),看似卻埋下了暴力溝通的種子,當我們用 "對錯標簽" 覆蓋行為本質(zhì)時,就像給真相蒙上了一層迷霧,讓彼此需求在指責中逐漸模糊,
那么,要想避免無效溝通,實現(xiàn)美好人生我們該怎么做呢?
1
「指責式溝通」
正在毀掉你的人際關(guān)系
我們從小就學會了一種高高在上的說話方式,喜歡指責別人,以保持自己的優(yōu)越性。這個習慣一直伴隨著我們長大,越用越強。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或無法理解的人和行為,我會認為是他們有問題,同時生活中也有太多溝通,都源于我們習慣用「主觀評判」代替「客觀觀察」:
當孩子打碎杯子時,我們脫口而出 “你怎么總是這么粗心”;
當同事遲交報告時,我們暗自認定 “他總是拖延、不負責”;
當愛人早出晚歸時,我們時常覺得 “他壓根就沒關(guān)注過我”;
「帶有主觀評價」的溝通很容易讓我們陷入「評判對錯」的思維里:總在糾結(jié)「對不對」、「好不好」、「正不正?!埂ⅰ肛摬回撠煛?、「聰不聰明」......
而尋找一個符合我們評判的標簽來表達,是因為這樣的認知方式簡單直接,判斷起來十分快捷,但同時也會讓我們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讓我們忽略一切的溝通都是要「解決問題」的本質(zhì)。
要知道,現(xiàn)實世界遠比我們想的復(fù)雜 —— 很多事情不是簡單的非對即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大量「灰色區(qū)域」,如果總是用絕對化、極端、簡單的標準看待問題,就會讓我們忽略掉復(fù)雜事件背后的多種可能,比如他人的立場、認知的局限、突發(fā)的情況......也容易在溝通中制造對立,失去理解彼此的機會。
對與錯,善與惡,是與非......這些評判的標簽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的強加給別人的評判標準。
越是無理、有攻擊性的人,越會使用道德評判來溝通交流,他們在解決分歧的時候根本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
只顧大談特談自己的觀點,覺得自己渾身有理,試圖“以理服人”,說服對方。其實,這樣做就說明你還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對方應(yīng)該按你的方法來。
如果你真正了解分歧只是你們的“不同”,沒有對錯和高下,沒有是非和善惡,那么,你難道就不好奇對方究竟是怎么想的?
對方為什么會有和你完全不同的觀點?也許對方真的有值得你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呢?是不是有比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對方打分更好的選項呢?
2
「忘我傾聽」
才能聽見真相
幾乎沒人覺得自己不懂傾聽,就像沒人認為自己不會說話一樣。但真相是,多數(shù)人并未掌握高效傾聽的方法。
從溝通本質(zhì)來看,交流能否達成共識,聽者的角色比說者更關(guān)鍵 —— 很多溝通失敗,根源都在于聽者的疏漏。
毫不夸張地說,傾聽能力的高低足以影響人生軌跡:我們一生的生存發(fā)展,大多時候既需要聽懂他人的話語深意,也需要讓他人真正聽見自己的訴求。
當你愿意暫時放下自己的觀點來聆聽對方的時候,就是在用行動證明“我知道我們有所不同,但是我尊重你的意見,也想跟你一起解決問題”。
這時,對方也會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傾聽、被信任,就會放下“戰(zhàn)或逃”的模式,平靜而輕松地和你分享自己的觀點。
其實,很多人在聽對方說話的時候腦子里都播放著很響的背景音樂,對對方說的話做出同步判斷:對和錯,同意和不同意,喜歡和不喜歡,然后再不斷用自己的想法“翻譯”對方說的話。
人類講話的速度往往遠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我們在傾聽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走神的現(xiàn)象。
到最后,你甚至完全不記得對方的原話和原意是什么了,只記得自己“翻譯”完的觀點。
用這樣的方式去聆聽就難怪別人常常覺得不被聽見、不被理解,久而久之也就懶得和你說了,反正你也沒在認真聽對方說什么,反而總是在歪曲對方的意思。
「忘我」地傾聽就是徹底關(guān)掉我們大腦中的背景音樂,屏蔽掉主觀的論斷,沒有判斷、沒有對錯,把自己完全置身對方的位置,以對方的角度來看世界。
當我們做到這一點時,你不僅會原原本本地感受到對方在說什么,甚至能真切地體會到對方當時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和“設(shè)身處地”。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聽見別人。為了真正做到有效傾聽,最需要克制的就是“過早質(zhì)疑”。當我們學會“忘我”地聆聽,就是和對方建立了一個信任和理解的環(huán)境,并且完全了解對方的立場。
在知彼知己的情況下,你往往更能看到一些之前看不到的解決方案,而且這個方案也會更容易被雙方接受。
3
幼兒園里的溝通入門課:
先分清楚「事實」和「觀點」
美國教育體系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很早就納入了幼兒園,而區(qū)分「事實」與「觀點」是培養(yǎng)這種思維的基礎(chǔ)。
當五六歲的孩子還在辨認字母、磕絆著朗讀繪本時,老師就會通過簡單的文本引導他們做這樣的練習:用不同顏色的彩筆標記出「真實發(fā)生的事」和「個人想法的表達」。
比如在《小熊拔牙》的故事里,「小熊吃了五顆糖果」是可驗證的事實,而「糖果真是世界上最甜的東西」則是小熊的主觀感受。
這種看似簡單的區(qū)分,實則在孩子的認知世界里埋下了重要的種子 —— 讓他們明白「世界上存在客觀真相,也存在千人千面的看法」。
簡單地說「事實」是思考用的素材,是世界客觀存在的東西,而不是你思考出來的東西?!赣^點」則是每個人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
事實有真假,而觀點無對錯。事實是客觀、真實存在的,而觀點卻是主觀的。
好的交流都是客觀的、不帶主觀猜測的,這樣才不會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可以讓雙方都擺脫戒備防御模式。
如果一個人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把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就會把其他人也帶入狹隘視角,要么被壓制,處于恐懼中;要么反抗,雙方都受傷。
無論是面對孩子、面對同事,還是面對下屬和老板,都要秉持這樣的態(tài)度,先想辦法了解事實,搞清楚對方到底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上來就批判指責,這一點非常重要。
很多人情緒不好、不好好溝通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了「事實」,在不明確對方真實想法的情況下,直接把情緒發(fā)泄了出來。
想要情緒平和,就是要在交流的時候不戴有色眼鏡,不帶主觀色彩,你只需要像鏡子一樣把看到的,不需要經(jīng)過任何加工,“忘我”的原原本本地復(fù)述出來,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jīng)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當你停止評判時,真相會自己走出來。
因為當人們聽到指責性語言時,我們大腦中主管情緒部分的杏仁核往往處于 “被劫持” 的應(yīng)激狀態(tài),它在感受到類似被否定、被忽視的威脅瞬間就會觸發(fā) “戰(zhàn)斗或逃跑” 反應(yīng),促使我們本能地通過 “找錯” 來推卸責任或保護自己。
比如,當遭受對方言語暴力攻擊時,我們往往會下意識地反擊回去,這本質(zhì)上是安全感需求未得到滿足時產(chǎn)生的防御性攻擊的本能行為。
就好像當孩子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時,我們可以說:“我看到你這周有三次作業(yè)都沒有在晚上九點前完成。”
而不是說:“你怎么這么懶,一點都不自律!” 這句話里,“懶” 和 “不自律” 就是我們的觀點評論,而不是觀察到的客觀事實。
前一種表述只是陳述事實,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和我們溝通,而后一種表述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產(chǎn)生抵觸情緒,讓溝通變得低效困難。
4
比 “爭對錯” 更聰明的辦法:
「第三選擇」
當人與人陷入溝通困局時,我們的本能往往會觸發(fā)兩種反應(yīng):要么指責,要么辯解。但你是否想過,在 “非對即錯” 的二元對立之外,還存在著第三種可能?
就像《帕丁頓熊》里的經(jīng)典場景:當布朗先生看到小熊用牙刷掏耳朵時,如果只是糾結(jié) “這行為有多離譜”,沖突只會愈演愈烈。
但電影里的智慧在于,他們最終跳出了 “誰對誰錯” 的爭論 —— 布朗先生耐心教小熊正確使用物品,小熊則帶著好奇理解人類習慣,一場風波就這樣轉(zhuǎn)化為彼此接納的契機。
這種 “第三選擇” 的智慧,在生活中同樣適用。同事間因工作方案分歧爭吵時,“第三選擇” 不是爭論誰的方案更優(yōu),而是共同梳理 “方案的核心目標是什么”“現(xiàn)有資源如何支持”;
夫妻因家務(wù)分工吵架時,“第三選擇” 不是計較 “誰做更多”,而是探討 “如何分工能讓雙方都更輕松”。
《第三選擇》作者柯維提出,解決沖突的關(guān)鍵是問自己:“有沒有一種方案,能讓雙方都比原來更滿意?”這需要我們先放下 “贏過對方” 的執(zhí)念,承認 “彼此的不同” 而并非威脅,進而創(chuàng)造新可能的契機。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 “認知濾鏡” 看待世界,同一件事因 “認知濾鏡” 不同,會折射出截然不同的解讀。
我們的經(jīng)歷、立場、思維模式就是那副無形的鏡片 —— 而溝通的起點,往往是摘下鏡片看看真實世界的樣子。
當我們能區(qū)分事實與觀點,用傾聽代替論斷,用需求代替指責,語言就會從沖突的導火索,變成連接彼此的橋梁。
畢竟,溝通的終極目的從來不是證明 “我是對的”,而是在差異中找到共識,在碰撞中看見彼此 —— 這或許就是 “好好說話” 能帶給我們的美好人生。
Photo by Nik MacMillan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fā)內(nèi)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quán)歸原作者或機構(gòu)所有,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煩請留言聯(lián)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yè)系統(tǒng)的管理服務(wù)體系】
陪伴企業(yè)成長——幫助企業(yè)持續(xù)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wù)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yè)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nèi)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