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在別人貪婪時要保持警惕,而在別人警惕時就要貪婪。
每一次機會面前,巴菲特從不手軟和猶豫,對 大家 而言,機會不是每次都有,遇到了我們就要快速出手。
國內還在猶豫牛市是否見頂之際, 華爾街資本已經果斷進場、做多中國 。開始瘋狂地搶籌,拼命地空翻多。
外資就好像獵人嗅到了獵物,不惜一切代價地撲上去。
究竟是他們太瘋狂,還是我們太謹慎?這恐怕都要留給后市來做評判了。
2008年 國際金融危機 時, “ 大空頭 ” 邁克爾·伯里(Michael Burry) 憑借逆勢做空次貸、做空美國,并最終取得數十倍回報而一戰(zhàn)成名。
伯里 最近 突然重倉中國資產 , 成為外資買入中國的又一催化劑。
對,就是《大空頭》電影里的那個 獨眼對沖基金經理 開始做多中國了。
據環(huán)球網報道, 伯里管理的Scion資產管理公司最新提交的13F持倉報告, 伯 里在二季度清空了此前持有的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百度和攜程等中概股的看跌期權, 現在 轉而買入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看漲期權,涉及金額分別達2800萬美元和3260萬美元。
一季度的“做空”轉向“做多”, 操作迅速 轉變, 態(tài)度十分堅決 。
值得玩味的是,伯里的操作 策略帶有濃厚的 “ 杠桿思維 ”, 他并未直接購買股票,而是選擇以期權工具放大收益。
就是在 以小博大 。
這種策略,暗示了他近期對 中國資產 的強烈看漲 。
2025年的 中國 A股市場,正站在估值修復與資金共振的歷史關口 。 我們 要 有足夠 的自信, 壓抑三年的中國股市,將迎來久違的大牛市。
事實上, 牛市往往在悲觀中醞釀。
市場在2024年9月之前連跌數年,估值已經低 得 慘不忍睹。其中,2023年市場的市盈率已經跌破10,甚至比2008年1664點的13.5倍估值還要低20%以上。
預示著,市場已經極度悲觀。
這時 只需要一個契機,就能點燃整個市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2024年的924政策 正是這星星之火 。
牛市的核心驅動力永遠是資金。
924政策 通過大幅降息、互換操作、上市公司再貸款等操作,給市場注入了充沛的內生資金。
外資 雖然 后知后覺,但是 迅速 理順邏輯 , 看多做多。
美國對沖基金傳奇人物大衛(wèi)·泰珀在隨后的9月26日發(fā)聲,中國的最新政策是超預期的;我覺得整個情勢都發(fā)生了變化,購買有關中國的一切,比如ETF、期貨等。
而, 增量資金將會使得整個市場加速走大牛市。
根據Choice數據 對外資的最新 統(tǒng)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盤, 北向資金 (外資) 持有的A股公司共有3572家,持股總市值約為22830億元,相比2025年一季度末的21909億元,增加了約921億元。
其中, 2025年二季度末,北向資金持股市值最多的3個行業(yè)依次是:電力設備(2814億元)、銀行(2541億元)、電子(2261億元) 。
毫無疑問, 這些數據的背后正是A股市場里表現最好的行業(yè)。再次暗示了,外資成為推動市場走牛、特別是結構性行情大漲的重要推手。
唱空者總愛用“增速放緩”來否定中國經濟 ,但是 一次次的經驗和教訓告訴 大家 :基本面的預期差, 正是中國經濟韌性被嚴重低估的關鍵。
分享 兩 個關鍵 的預期差 。
第一個 預期差 ,經濟轉型的預期差。
中國的出口早已經從過去的老三樣,升級到了新三樣。過去的服裝、家具、家電雖然韌性十足,但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增長動能更強。
據央視新聞報道 , 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的產銷表現驚人,分別完成318.2萬輛和307.5萬輛,同比大幅增長50.4%和47.1%。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已高達新車總銷量的41.2%。
同時,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車的出口量達到44.1萬輛,同比增長43.9% 。 這表明中國 汽車產業(yè)正在加速出海。
背后有兩個細節(jié) , 也值得大家注意 。
一個是 , 汽車 的出海已經探索出一套可復制的打法。新能源汽車出口 正在帶動更多的企業(yè)出海 ,比亞迪、拼多多、阿里巴巴、京東、蜜雪冰城等這些企業(yè)都在出海,把國內成功的產品、模式在海外輸出。
這都 打開了 相關企業(yè) 的市場天花板 。
另一個 細節(jié)是 ,這些出海企業(yè)上下游供應鏈的 “含科量” 越來越高 。比如,證監(jiān)會數據顯示,和10年前相比,市值超千億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業(yè)占比從12%提升至27%。目前,科創(chuàng)板、創(chuàng)業(yè)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yè)占比均超過九成,全市場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已超過四成。
這些都是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而 “含科量”的大幅提升, 正是 一個 巨大 的 預期差。
接下來分享第二個關鍵 的預期差 ,大家忽略了,財政持續(xù)發(fā)力的決心。
中國大家長不 同于歐美經濟體的高債務困境, 無論是負債率還是赤字率都總體處于 全球主要經濟體低位。
所以 , 有充足的加杠桿空間。
只要把錢用在對的地方,一定能夠突破卡脖子,完成產業(yè)自主升級,這些高品質好價格的產品,就一定能形成國內國外雙循環(huán)的大格局。
2025年5月7日, 央行 宣布,為支持科技創(chuàng)新和技術改造,將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chuàng)新再貸款額度,總額度從5000億元提升至8000億元 。
就是要在科技的道路上殺出一條血路。
另外,地方經濟也在發(fā)力。 自2022年新增專項債發(fā)行規(guī)模提升至約4萬億元歷史高位后, 2023年和2024年連續(xù)兩年新增專項債發(fā)行規(guī)?;径挤€(wěn)定在4萬億元左右。
2025年 國家 再度提升新增專項債限額至4.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額度發(fā)行額度再次實現約10% 增長。
就是要 穩(wěn)投資、防風險、穩(wěn)經濟 。
這些增量政策 投入市場, 將直接推動企業(yè)盈利修復。
值得注意的是,財政的發(fā)力不僅僅體現在總量的輸出,也體現在行業(yè)的調整。 比如為了配合反內卷,財政已經在部分行業(yè)開始調整政策。
大摩 研究報告稱 ,若反內卷能在未來三年完成財稅與產業(yè)鏈重塑,團隊預估2026 — 2027年 A股非金融凈利潤復合增速有望重返15% 區(qū)間。
所以, 回顧A股30年歷史,每一輪大牛市啟動前都伴隨著相似的特征:估值見底、政策托底 、 外資 進場、市場加速 、 泡沫破裂 。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2014年滬港通開通,202 4年的924會議定調資本市場重要性、并購重組政策松綁 。
這些 都是估值見底 之后, 政策托底 催生的歷史性機遇。
大家 順著這個邏輯 會發(fā)現,當下 市場似乎 已經 進入到了 “ 外資進場、市場加速 ” 的階段。
當多數人還在爭論"牛熊真?zhèn)?時, 外資機構、內資保險這些 聰明資金已在 加大入市 力度。 請 記住,機會不是每次都有,遇到了就要快速出手。
不過要注意的是, 風浪越大 , 魚越貴 。 不要貪心。
免責聲明: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不對真實的股票或期貨操作提供指導意見,米筐不推薦任何股票,僅供參考學習與交流之用,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